

中国企业有实力进入国际市场的有多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谢衡)
李德泰
由全球专业服务机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及经济学人集团下属的《财务总监》杂志近期携手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每10家中国企业当中便有近9家计划在未来两年间扩充业务。
这次调查共访问了252名集中在北京、广州、上海及周边地区的中国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这是德勤及CFO Publishing Corporation第二次联合进行的有关中国入世的适宜性调查。第一次调查侧重了解进入中国的外国投资者,而第二次的调查则重点分析中国入世后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企业的发展计划、投资模式取向、可遇见的商机和挑战以及达到成功所需要的关键信息及专业意见。
三联生活周刊:这次调查的结果显示,自中国入世后,每10家受访企业中便有4家表示会同时放眼国内及国外市场。但在你们看来,这些中国企业真正有实力进入国际市场的有多少?报告认为“受访企业可能还不具备处理在海外拓展业务的风险的能力”,为什么?
李德泰:实际上中国具备真实能力能够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为数并不多。举个简单例子:中国最大的500家企业的收益占中国GDP比重超过六成,构成当前中国国民经济主体,但他们与世界500强企业存在巨大差异。这些企业虽然规模不断扩大,但生产效率低下,企业在赢利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大多数企业是通过出口参与国际市场,而直接到海外进行生产并获得全球销售渠道的企业非常少。也就是说,实际上,中国目前几乎没有一家企业符合跨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战略。
但也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已经在逐步弥补这方面不足,如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收购举动。一般来讲,适宜拓展海外市场的企业是那些在国内取得成功的企业。尽管那些考虑拓展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认识到一些挑战,但却忽视了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尤其是企业的技术与研发能力,企业声誉等。
三联生活周刊:调查显示“有超过1/4的企业认为最大的竞争来自民营企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你们看来,入世后的中国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将形成什么样的竞争态势?
李德泰:从行业分布情况,入世后受到冲击最大的行业是金融、保险、汽车、证券等国有企业占主导或绝对优势的行业,而民营企业分布在最具竞争力的行业如纺织、服装、家电等,他们受到的挑战最小。从市场分布情况,民营企业大多分布在中小城市。虽然现在外资企业在零售、饮食、服装等行业大举进入,但首先进入的是大城市,中小城市则需假以时日。再者,民营企业规模虽然小,但机制灵活,转向快,能够适应市场变化。
这三种类型的企业都会扩张现有的业务范围,与跨国公司竞争激烈的企业应成立合资公司,从而利用合作伙伴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对于与国有企业竞争的企业,应与国内企业建立联盟或收购其他国有企业,从而确保市场份额优势。
三联生活周刊:你们认为两次调查结果最大的不同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
李德泰:去年和今年调查的对象不同,去年主要是外资企业,而今年是中国内资企业占绝大部分。我们看到,所有企业都意识到了竞争会增强,所有企业都相当关注行业竞争,并都对民营企业竞争表示了同样的忧虑。都有扩张的战略计划,在方式上都选择中外合作形式。在人力资本方面,都优先关注本地人才。不同之处在于:在企业运营和管理方面,中国企业更关注技术与研究开发能力,税务管理和声誉风险;外国企业更关注知识产权,市场营销和分销渠道。在企业融资方面,中国企业更希望获得贷款支持,因为贷款是中国企业最便捷的融资渠道;而外商企业寻求的是内部资金支持,他们本着尽量减少在中国的外汇风险,避免增加海外总公司的信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