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需要航天飞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高仪)
2003年6月12日,“哥伦比亚号”事故调查委员会的成员约翰·巴里(中)指出,美国余下的3架航天飞机可能存在新的严重隐患,坐在巴里旁边的是调查委员会主席哈里·吉曼(右一)
今年2月,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解体之后,有一种说法是,鉴于航天飞机碎片四处分布显著增加了搜索和调查的困难程度,引发这一悲剧的真正原因很可能永远都无法得出,而其他航天飞机的下一次太空飞行可能将推迟到至少两年之后。当时,《时代》周刊对此的反应是“NASA有耐心等那么久吗?”现在看来,《时代》又对了一次。
6月10日,NASA技术部门的负责人迈克·格林菲尔德(Mike Greenfield)宣布,尽管“哥伦比亚号”事故调查委员会的最终报告要到7月25日才会正式发布,但NASA却已经将今年的12月18日定为航天飞机重返太空的日期。而且,截止到2005年2月,NASA将计划使用航天飞机执行6次太空飞行任务,从而履行美国所承担的国际空间站建设责任。
格林菲尔德是在NASA华盛顿总部向NASA顾问委员会进行工作简报时最先披露这一消息的。他还指出,为了防止“哥伦比亚号”的悲剧重演,将对航天飞机进行设计上的改造,并改进航天飞机的发射程序。
根据“哥伦比亚号”事故调查员的推断,“哥伦比亚号”之所以会在返航的途中解体,是因为在1月16日发射后81秒时,一块重达1.7磅的绝缘泡沫从航天飞机的外带燃料箱上脱落,砸在机翼上并形成裂缝。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在更改设计后的航天飞机上,绝缘泡沫将不再使用于燃料箱上。
格林菲尔德在其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除掉了泡沫,就除掉了危险”。然而,不再使用绝缘泡沫,就必须增加电加热器以免航天飞机升空后外带燃料箱中的燃料冻结。尽管航天飞机上装有许多加热器,但仍需要新增额外的加热器。同时,为了防止它出现故障,必须在航天飞机发射前进行严密监控。无疑,这些都增加了航天飞机的复杂性。
除了取消绝缘泡沫,还有另外的一些安全措施。首先,在可预见的将来,NASA将不再于夜间发射航天飞机。这样,就能够很好拍摄到航天飞机的飞行状态。其次,航天飞机升空后,在地面设立一个任务修正管理部门,及时讨论解决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1986年“挑战者号”事故后,NASA曾建立了一个“飞行就绪检查”程序,使管理人员和工程师们可以在航天飞机升空前讨论安全问题。第三项措施是关于外带燃料箱与航天飞机的分离时间。以往,无论航天飞机处于何处,外带燃料箱都会在升空9分钟后脱离轨道飞行器。现在,NASA试图通过精确计算发射时间,使这个分离过程不至发生在地球背向阳光的一面。这样,航天飞机上的摄像机就能留下更清晰的分离过程录像。
另外的一些措施还包括将航天飞机的飞行目的地收缩为国际空间站或哈勃太空望远镜;使用国际空间站上的摄像机检测航天飞机上可能为发射时碎片造成的损伤;当航天飞机上发生危急情况而又处在轨道上时,宇航员可以登上空间站寻求安全庇护。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格林菲尔德和NASA总负责人西恩·奥基夫(Sean O'Keefe)踌躇满志地描画出NASA未来安全飞行计划后第三天,6月12日,“哥伦比亚号”事故调查委员会的调查员们却来为他们添了不少堵。包括调查委员会主席哈尔·吉曼(Hal Gehman)和空军少将约翰·巴里(John Barry)在内的许多委员会成员指出,除隔热泡沫,另一个航天飞机硬件上的错误可能会在未来的飞行中导致一块重达40磅的碎片脱落,如果它掉到航天飞机的机翼上,几乎必然会导致隔热层的严重损坏。
这个新发现的硬件错误出现在航天飞机的分离螺栓捕集器上。理论上,当航天飞机的推进器与机身分离时,这个捕集器负责捕捉两块分离螺栓,而它应当能够承受68000磅/英寸的扭力。然而,在实验中,当扭力达到56000磅/英寸的时候,所有的捕集器都已经从焊接处四分五裂。尽管现在还没有证据表明在“哥伦比亚号”上发生过分离螺栓脱离,但这个问题的出现却至少证明除了我们看到的那块脱落的绝缘泡沫,航天飞机上还存在其他目前仍不为人知的安全隐患。那么,如此匆忙地重返太空是否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