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来了,堕落开始?

作者:鲁伊

(文 / 鲁伊)

6月10日,《纽约时报》科学版对话栏目的主角是辛西娅·L·布鲁瑟尔(Cynthia L.Breazeal)。这位35岁的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本职工作是在MIT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社交仿真机器人,但她前一阵经常以两种方式被人提起:斯皮尔伯格电影《A.I.:人工智能》的顾问,或“现代的玛丽·雪莱(大诗人雪莱的老婆,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的作者)”。后一个称号源于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今年刚刚出版了布鲁瑟尔的新书《设计有社交能力的机器人》,有书评家指出这可能将促成现代版“弗兰肯斯坦”的诞生——亦贬亦褒,端的在如何去看。

布鲁瑟尔最近引人注目的举动是参加了纽约库柏-海威特国家设计博物馆正在举行的美国国家设计三年展(National Design Triennial)。她的参展作品是一个机器花装置,当人的手掌接近时,机器花会摇曳生姿,并发出美丽而明亮的光芒。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不过意味着客厅中可能从此多出一样古怪精灵的小摆设,但对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研究者来说,却没这么简单。众所周知,布鲁瑟尔正在试图制造出一种能够理解人的声音、表情或肢体动作,进而从中获取指令并与人类互动的智能机器人,这朵花就是她机器人设计理念的一种展示。在这里,人与机器人之间通过动作互动,而不像以往那样,必须借助于按钮。

布鲁瑟尔读研究生的时候拜在MIT 著名的教授罗德·布鲁克斯(Rod Brooks)门下。布鲁克斯领导的机器人技术试验室当时主要为NASA进行微型漫游机器人的开发研制工作,这种机器人目前在NASA的喷气动力实验室被广泛用于外太空探测。

布鲁克斯有一天突发奇想,决定跳过机器昆虫、机器爬行动物、机器狗的常规制造程序,开始制造人形机器人。青出于蓝,布鲁瑟尔的设想则更进一步:一直以来,机器人被用作危险环境中人类的替代品,从事机械性的工作。为什么不能有另外一种可以带入人类环境的能够与人交流互动的机器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帮助人类呢?

有一阵,到处都能看到本田的机器人ASIMO的广告。但是,会双足行走甚至能跳舞的ASIMO最多算是“人形”机器人,离智能还差得远。它会做什么不会做什么早已由程序决定,并不会自我学习。但Kismet不一样。虽然无手无腿,所有内部机械结构都暴露在外,它却有着类似人类婴儿的情绪反应。后者是人工智能(A.I.)的关键特征。

“它(Kismet)主要是一张脸。有眉毛眼睛,有外科手术软管做的嘴唇,这样,它就能够微笑和皱眉。它还有一对粉红色的耳朵。”布鲁瑟尔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这个从1997年就开始制造的机器人从成人和儿童的交流中获取借鉴,如果你以赞扬的口气对它说话,Kismet就会露出微笑,精神振奋,但如果你用训斥的语气,Kismet就会皱紧眉头,闷闷不乐。

A.I.来了,堕落开始?0

随着布鲁瑟尔及其同事不断的改进,Kismet还可以通过人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非语言线索与人类进行交流,并作出回应。而布鲁瑟尔在实验室中正制造的拥有双臂、躯干、双腿和皮肤的机器人莱昂纳多(Leonardo),它的面部表情拥有与人类面部表情类似的特征,可以根据人的动作和表情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还能作出与人类接近的手势,甚至是耸肩、扭屁股之类。

有人说布鲁瑟尔的工作是在制造“昂贵的玩具”,但布鲁瑟尔认为,她的工作有助于推动机器人技术,尤其是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从而使机器人从简单的机器成为人类的伙伴。看上去布鲁瑟尔的论断更为正确,一个不会说话但会自我学习的婴儿比一个一辈子永远保持7岁或17岁智力的人更有潜力。但人工智能这个婴儿会长成什么样子?人类又是否有把握控制?

布鲁瑟尔参与拍摄的《A.I.:人工智能》是个悲伤的故事,实际上,自玛丽·雪莱以降,西方科幻小说中智能机器人出现后的世界总是不甚乐观,倒是日本会出现“铁臂阿童木”那样基调还是快乐的形象。布鲁瑟尔反复强调她的具有社交能力的机器人“会微笑”,可以成为人的伙伴,但微笑的另一面呢?“像喜亦喜,像忧亦忧”会不会异化为以仇恨回报仇恨?

Kismet译成中文,意思是“天命”。以天命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开始,让人想起《黑客帝国动画版》里的故事。“最开始的时候,只有人类。在一段时间里,这样很好。然而,人类所谓的‘文明社会’很快就成为虚荣和堕落的牺牲品。然后,人类按照自己的模样,制造了机器人。从此,人类开始成为自己的掘墓人。”或者这样的联想未免杞人忧天,但也许堕落的开始就在于我们的发问:人工智能可以为人类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