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橙色”泡沫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田一凡)
美国人面临的恐怖袭击威胁降低了,但对安全产品的需求却强劲增长。防恐怖袭击商品逐渐走进了普通家庭
Steve Longoria曾是美国空军的一名高级士官,他在以色列受过严格的反恐训练,而现在,他的头上顶着CEO职衔,他称自己为“经过认证的反恐方案提供商”。Longoria的公司名叫Aanko技术公司,目前主打产品是为机场、超市等公共场所提供的炭疽监测装置。Longoria坚信这种产品进入家庭只是时间问题,“很多美国人家里现在装备有一氧化碳感应器和氡气感应器,总有一天,他们会在这些设备边上装上炭疽感应器”。
5月30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刚刚把恐怖警戒级别由橙色调低至黄色,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橙色在美国人眼前已经晃动了4次。与此同时,所谓的“橙色经济”正被迅速启动,精明的商家认识到,当“本土防卫”深入普通人日常思维时,他们头脑中原有的防盗门和篱笆墙概念便会向外伸展,“橙色经济”于是便具有了新兴产业的所有特征。
前海军军官Mark Thaller是最早决心把握橙色商机的人之一,如今他是风险投资公司Zero Stage Capital的主要合伙人,他和投资伙伴2001年创立这个基金时便具有惊人的预见性——两个月后,“9·11”事件爆发了。Thaller的基金已经为几十家小公司注资,他并不认为恐惧是人们选择安全产品的原因,Thaller说:“与两年前相比,美国人面临的恐怖袭击威胁实际上降低了,但对安全产品的需求却强劲增长。消费者真正的目的是让生活变得轻松一点,为了多一分安全感,机构和个人消费者不会在乎多花几百美元。”
根据调查公司Thomson Venture Economics的最新统计,到目前为止至少有50家风险基金活跃于“橙色经济”领域。独立调查机构Provizio估计,2003年美国安全产品消费将介于980亿美元到1140美元之间,这里面也算上布什政府已经列入预算的360亿美元国土防卫支出。
Paladin风险基金的创始会员中包括前中情局局长James Woolsey,到去年12月,Paladin已经完成了3亿美元的投资,在该基金的投资目录里,信息安全和生物安全是最重要的两个领域。Agion公司是投资目标之一,这是一家生产抗菌剂的小公司,过去Agion的产品一般被家庭主妇买去为冰箱等厨房电器杀菌,但现在他们已将开发重点转移到防生化产品上来。
另一个重新定位的典范是BroadWare 公司,它生产远程监视系统,SUN、NASA 以及阿冈国家实验室都是它的大客户,同时它的产品也能为上班族父母提供宝宝远程看护服务。BroadWare一直苦于无力实现它的远景计划——成为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而不是仅仅生产硬件和软件。现在他们的机会来了。由于反恐防卫对远程可视系统的需要,美国政府在与大公司签订防卫合同时,规定远程监视系统解决方案必须被包括在合同里。那些大公司于是迫切需要BroadWare这样的解决方案提供商,BroadWare很快便获得一笔75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同样的好运发生在马里兰州的Matrics 公司身上,他们研发成功一种无线电信号识别芯片RFID,被视为替代条形码的下一代技术。原本最先盯上这种技术的一定是超市老板和仓库经理,但现在RFID芯片的最大用途是机场保安,移民局用它来进行入境人口监测,军方可以用RFID芯片加强全球定位能力,跟踪所有的军方人员和设备。正是因为这项技术,Matrics获得的风险投资高达1700万美元。
风险投资具有天然的投机性质,“橙色”经济会不会是另一场非理性的投机狂潮?有意思的是,大多数风险基金并不认为“橙色”投资是种冒险,相反,他们相信自己正是遵循了这一行的保守宗旨,即紧跟“国家的需要”,无论这种需要来自政府还是个人。风险投资家Thaller说:“我们没有得‘恐怖’妄想狂,追求安全是人类天性,哪怕只把安全系数提高一点点,也意味着巨大的市场。”
投资者的选择还有另外一个理由,在IT泡沫破灭后,很多公司发现,只有那种政府领头的消费才是最大的财源。反恐经济之所以获得广泛信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国政府此次不仅充当了最大买家,而且亲自上阵,充当起庄家的角色。很显然,联邦政府不愿再坐等私人力量开发出急需的技术。
In-Q-Tel是中央情报局创立的风险基金,名字中间的Q据说是借用了007电影中那个摆弄无数高科技小玩艺的Q老头。这个公司创立于1999年,原本是一个5年期的试验项目,目的是帮助CIA识别需要重点扶持的新技术。很快,In-Q-Tel便开始为一些小公司提供资金,进而发展成为一家具有政府背景的风险投资商。如今,In-Q-Tel已经成为其他政府机构的样板,例如在2003年美国军方的预算中,就包含了一个2500万美元的风险基金项目,同样的计划也出现在FBI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计划书中。
基金调查公司HSLA的高级总裁Sean Spence认为,如今反恐市场已经闻到了泡沫的气味,但他觉得出现泡沫是正常现象:“这就像个花车大游行,总有人从花车上摔下来,但车队还是会继续行进。话说回来,泡沫难道不正是风险投资纷纷涌入的一大原因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