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意产业风暴
作者:程磊(文 / 程磊)
台湾商人林思正就热衷于创意产业。他在上海的森木文化公司注册之初公司的年收入才100多万元,三年后的现在,他的公司去年收入近6亿元。他把这一成绩归功于“创意”二字。在5月23日考察北京市场时,他接受了记者采访。
问他公司主要的业务是什么,他答不上来。在他看来,什么能挣钱就做什么:“公司挣到的第一笔大钱是在2001年底,当时我们刚成立了一个进出口公司,做的第一笔交易是将中国陶艺与日本的知名卡通人物如铁臂阿童木等融合在一起的一些陶器出口到日本。一些样品过去以后,马上反应非常好,那时就接下了价值3000万美元的定单。后来我们又开始出口一些薄到能透光的青瓷器皿,因为有纯正的中国味道,日本人非常喜欢,欧洲人也喜欢。”
据林思正介绍,最近的一年多,森木文化公司主要在做的事情是,将英国一些古老的文学作品搬上舞台变成歌剧、变成出版品,同时可以变成舞台设计、服装设计的素材,还可以衍生出源源不绝的附属商品。他还把京剧加强了表情、把台湾小西园的掌中戏拿到上海。就靠这些,林思正赚来了大把钞票。他说:“文化不是没有市场,但是需要加新的创意,满足现代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说将‘创新’理解为工业革命时代技术层面的创造和更新,那么,‘创意’一词更能表达出知识经济社会中人的思维的价值创造,是一种比‘创新’更深一层的行为和思想活动,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具有知识产权性。”
“北欧的宜家将桌椅橱柜做得风声水起,绝对不是依靠那些木头的气息,有关‘改变生活的创意’才是他们的味道。美国人发现了星巴克的味道,不过是他们在满足客户需求方面做了群体化实验。欧洲早已做了更加细致而深入的实践,并且悄悄取得了丰厚的商业利益。蕴涵其中的独特创意才是财富的源泉,这也是价格打不败的真正原因。其实上海的一些企业也意识到创意的魅力,目前在上海的服务业中,一些小的创意几乎随处可见。在进出口领域里,上海文化货品的输出已经挤进前列。”林思正指出,在国内,创意产业的竞争已经开始。
“改变生活的创意”是来自宜家的味道
英国学者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明确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
香港首富李嘉诚一直努力推广创意产业理念,其旗下的和记黄埔集团之所以取得骄人发展,照其董事总经理霍建宁看来,也是凭着无穷的创意、卓越的管理。“黄埔号”这个位于九龙黄埔花园购物及娱乐中心的一座船形商业设施集中体现了“和黄”商业经营中的闪光创意。以大轮船作购物商场,为突破香港缺乏空间的限制,尽量提高货运流量的效率。霍建宁说:“钱就是这么得来的。”
与林思正一同到京的伦敦商学院策略与国际管理博士雷仪向记者介绍,英国是最善于操作创意产业的国家之一,举凡皇室、古堡、神话、鬼屋、摇滚乐……都可以变成赚取外汇的工具,光是一个“哈利·波特”就从全世界赚到了亿万英镑。布莱尔1997年当选英国首相后所做的一件事就是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该工作组于1998年和2001年分别两次发布研究报告,分析英国创意产业的现状并提出发展战略。伦敦市长肯·利文斯通更是认为创意产业将成为今后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伦敦,800万的人口中,有50万人是从事创意产业工作,创造出达210亿英镑的产值。在整个英国,到2000年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从业人员约195万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9%,是英国产值第二大的产业。
三年前,美国《时代》推出了“风格胜利”专题,封面标题写着“设计的跃升”。从小牙刷到大城市,一群美国设计师用创意重新打造美国,就是因为随着经济发展而富有的消费者不要再过“粗里粗气”的生活。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主席马克·德瑟斯克(Mark Dziersk)说,关键是这还能带来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