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涩变成粉红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老于)

青涩变成粉红0

陈好扮演的“万人迷”不仅外表漂亮,而且心地善良,乐于帮助朋友  

青涩变成粉红1

“结婚狂”和“万人迷”  

5月21日,由朱德庸《涩女郎》系列漫画改变的电视连续剧《粉红女郎》在北京播出,据说之前在上海播出时,收视率排在第一位。朱德庸看过重新修剪前的前10集,据说电视剧是走温馨感人路线的,还蛮不错。″电视跟漫画属性载体不同,没有办法画等号。比如四格漫画没有情节,电视剧有;漫画是幽默辛辣的,而电视剧幽默感人,总不能要母亲生下来的孩子跟自己长得一模一样吧。”他说。

美国电影制片业最近频频从经典漫画中吸取灵感,票房也很成功。但《涩女郎》系列漫画要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并不容易,四个主要人物除了性格,其他的都不明确,比如职业、姓名、年龄,关键还没有连续的情节。编剧之一张琪说根据市场,也考虑观众的诉求,她们必须重新定位人物。由此这些人物都有了前史。比如“男人婆”,在漫画里她刚上场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没人知道为什么她成了一个“工作狂”。而在电视剧中,就交代了她曾经在感情上受过伤害,才把工作放在第一位。

把几个在云端生活的人拉到人间,必须填补漫画留下的空白。职业安排是考虑到突出人物,张琪说给“万人迷”要安排一个特别容易展示自己的工作,好让她有足够时间和机会表现自己的美丽。好像是为了让万人迷够时髦。至于渴望男人的“结婚狂”,就把她放在幼儿园这个最缺乏男性的地方。另一桩比较提神的事是,在每个单元里都会有当红明星出来客串。

在电视剧里保留下来《涩女郎》中人物的基调,比如“男人婆”热爱工作、“结婚狂”扮花痴等等。被问及几个角色年龄设置是不是偏小的问题时,张琪解释,演员刘若英是跟着项目来的,本来说扮演“万人迷”,后来演了“结婚狂”,这个年龄就根据演员的状况确定,后来几个角色的年龄也与选演员有关。至于朱德庸那些“刻薄”的名言,就被织进台词里,在写台词时,两位编剧模仿了朱德庸的风格。

两位编剧张琪与吴画山都是女性,这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粉红女郎》对女性柔和了很多。如果说《涩女郎》系列重点在男人眼里的女人和男人眼里的男女关系,那么电视剧表现的则是女性眼里的女人。朱德庸认为每个女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这四个人的影子,张琪说她也很认同这四个人,她们都是她心目中比较可爱的女孩。2000年刚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吴画山说话很干脆,有些漫画里的观点她不认同:“不爽,这么说我不高兴。”所以她们对漫画里的一些观点做了修整。吴画山说她不担心这样会减弱朱德庸招牌式的“刻薄”,她觉得观众最终喜欢的其实是里面的幽默和智慧。

说到单身女性群体电视连续剧,很多人会想起《性与城市》。即使完全不能参照这部电视连续剧去想象纽约女性,但它至少说明了这类电视连续剧确实有很大的市场。《粉红女郎》们先探探国内市场,做一回粉红先锋。

青涩变成粉红2

《粉红女郎》剧照  

青涩变成粉红3

万人迷陈好

“万人迷”是四个女郎里最不好扮演的角色,因为她要说服观众她确实有“迷人”的理由。“万人迷”扮演者陈好在外形上尽力接近漫画原型。在每集电视剧中都有两分钟的四格漫画,由真人扮演。剧组特别从台湾定制了一顶假发,完全遮住右半边脸,然后陈好穿上红色吊带长裙,基本上漫画怎么画,她就怎么穿怎么演。但这不是“万人迷”全部迷人之处,陈好说这个角色首先要让人有好感,她热情,乐于帮助别的女性,所使用的武器就对她对男人的了解。这样的“万人迷”才能让男人女人都喜欢。至于“万人迷”拜金的毛病,在电视剧里则不予突出。

陈好觉得看朱德庸的漫画让人受益匪浅,尤其是年轻的女性对异性还没有过多了解的情况下,《涩女郎》系列无疑有教材作用。她理解朱德庸漫画里的“刻薄”,不过是作者为了创作的方便把人物硬性划分成了四个类型。

朱德庸:两性之间左顾右盼

1.《涩女郎》的涩是什么意思?你怎么想起来起这么一个名字?

答:这个名字是我老婆起的,涩就是青涩、不成熟的意思。当女人没有办法为自己的生活做决定时,我就认为女人并没有真正的进步。《涩女郎》里的四个女郎连爱情和婚姻都搞不清楚。

2.《涩女郎》在每期《三联生活周刊》都有连载,现在看,你当初设定的主题已经慢慢模糊了,它们变成一个个四格小品。

答:《涩女郎》画了快10年,这么长的时间里,女性已经有所转变,漫画也会变。《涩女郎》现在只是一个专栏名,是一个招牌。漫画人物不会老,但她们也会跟着所有的人一起成长,跟现实中的人遇到同样的问题。比如这次“非典”,四个女郎也受到了威胁。

3.除了您太太,您还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女性?

答:我并没有太多途径了解女性。了解女性不容易,除非跟她们建立比较亲密的关系。但作为已婚男性,这样的机会并不多。我通过观察,虽然只有观察还是不够精准,但观察多了会有一个面上的了解。比如上星期,台湾“非典”严重,SOGO有店员感染非典,就封管了三天消毒。三天后重新开张,为了促销打5折。开张第一天一大早,SOGO门口挤了几千个女人,都戴着口罩。有电视台记者问她们怕不怕,有的说不怕,也有的说怕,但东西太便宜了,一定要买。具体到一个女人是不是购物狂我不知道,但几千个疯狂购物的女人,让我观察到女人这个群体肯定有购物狂的倾向。我太太为我提供了女人心理层面,会说其实有些女人心里是怎么想的。

4.《涩女郎》的四位女郎哪一个会比较像您的太太?

答:这四个人不同比例地存在于每个女人身上。我太太撒娇起来像《涩女郎》里的“情妇”,工作起来就像女强人,跟我结婚时像那个“结婚狂”,平时生活里傻乎乎的,又像天真妹。

5.你们怎么认识的呢?

答:她在报社做主编,跟我约稿时候我们认识的。

6.你太太是不是为了跟你认识,才跟你约稿的呢?

答:那时她地位学识都比我高,见的人也比较多,她不会那么笨想跟我认识。只是见面后双方印象都不错。我用了计谋——拖拉不交稿子,她就一直打电话给我问我到底打算不打算画,这样我才有机会多跟她联系。你知道主编都是比较现实的,拿到稿子就不认人了。我太太一开始就把我的作品排除在外,他跟我说喜欢我不是因为我是漫画家。

7.你有没有理想的女性(其实就是想问朱德庸有没有不会受他奚落的女性)

答:我画了那么久《涩女郎》,发现根本没有完美女性,从来不作这种幻想。我现在觉得一个善良的女人是最漂亮的人、最有吸引力的女人。

8.你不会以这样一个人做主角画漫画吧。

答:漫画人物要传达很多人的想法。我不太可能针对一个善良女人画漫画,这会很单薄。

9.在以往的采访里,你总是强调个人生活与漫画之间有很大差距,为什么一旦开始创作你就变成了“全世界最毒辣的男人”,放下画笔就变成了“好好先生”?当中的转变如何实现?

答:没有刻意的转变。作者创作的时候就是进入到工作状态,把感受画成漫画。画完后就恢复到生活当中,听音乐、散步、做饭。作品和作者的关联在于个性,我的性格里有幽默和狠毒的部分,都放在漫画里了。

10.你学过电影,有没有哪部电影里的男女关系让你欣赏?为什么呢?

答:《当哈里遇到莎莉》。因为男人女人的关系就有点像那样的,他们会有很多观点上的敌对,就一遍一遍磨合,有些可以度过磨合,有的不可以。比较遗憾的是,电影里他们结合后没有下文了,我相信他们还会重复天性不同造成的冲突。这个电影用了幽默的方式,但非常写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