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的“便利”生活在哪里?
作者:程磊(文 / 程磊)
便利店应该让更多的消费者体验到真正的便利生活和便利文化。图为“7-11”在美国伊利诺斯州的连锁店
争夺北京现在进行时
“北京的人均GDP是要超过3000美元的,在上海和深圳,便利店已经多得到了呼吸困难的地步。作为同一级别的城市,北京在生活的便利程度上远不如上海、深圳等城市。在北京,你会觉得在街上找间便利店比找个厕所要困难得多。”赵萍博士在北京生活多年还是不大习惯。不过她认为这种状况会在两年内大有改观。
在上海华联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马伟的办公室里,不大的一面墙上却挂了一幅大大的北京市地图,上面贴满了圆形的绿色贴纸,马伟说:“每开一家店我就贴一张小贴纸,目前还不多,年底你来的时候绿色就会密密麻麻的了。”
上海联华在北京的办公室也有一张同样大的北京市地图,上面还没有一张贴纸,却有蓝黑色的钢笔圈画的诸多圆圈,上面还认真地标明了商圈的人口数量,上海联华华北总部便利店总经理黄涛说:“这是我们已经考察过的地点。联华这两年的开店计划是在北京开600家。”
作为全球最大的便利店企业,“7-11”也在为北京市场准备着。“7-11”中国准备室室长牛岛章告诉记者:“北京的便利店市场就像一张白纸,市场容量巨大,我们看中的也正是这点,相信用不了多久,北京遍地都是‘7-11。’”
除此之外,作为家乐福“嫡子”的迪亚也开始打着做“折扣店”的旗号发展便利店,另外北京本土的物美、超市发等企业也早就开始发展便利店这一业态。北京物美集团的便利店总数将由现在的160多家增加到300家。其他企业也在京城开出一批便利店,其中有倍顺好邻居6家、京客隆28家、超市发21家。
“要知道,这样的便利店若没有形成规模是毫无利润可言的。他们有的因为政策限制或资金等问题暂时还没有大规模地铺店。而北京市商委已经明确表态,对‘7-11’便利店的进入将持欢迎态度。鉴于北京市在便利店方面的决心,今年便利店成为中外零售商抢摊北京市场的投资新热点。”赵萍分析认为。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一项调查,便利店将是继超市后在中国发展最快的零售商业业态,世界上一些知名便利店都在准备进入中国市场。
便利店的利润源泉
便利店最早于1927年出现在美国,在日本得到发展。尽管90年代以来日本出现了经济衰退,导致许多商业企业倒闭,便利店却显示出强大生命力,销售额从15920亿日元(约合112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36890亿日元(约合2580亿元人民币)。全球最大的便利店企业“7-11”在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就有24000多个店面。在日本零售企业中,“7-11”的综合经营收益和综合净收益连续3年独占鳌头。在日本,“7-11”是被当作信息产业看待的。
“7-11”南中国区总经理马世豪先生在总结便利店的经营经验时说:“对于便利店的经营来说,不仅仅是‘7-11’,所有的便利店都应该以为了让更多的中国消费者体验到真正的便利生活和便利文化,从而以创意增值作为其运营宗旨。”
“东西卖不出去,并不是消费降温,而是消费心态冷淡。”“7-11”的核心就是不断研究探索顾客真正想要的商品,以满足顾客需求。
据“7-11”中国准备室室长牛岛章介绍,在“7-11”的门店人员刷过产品条码后,还要在POS收银机上按几个键,收银盘才会开启。“按几个键”负责着情报收集和情报分析。门店人员在POS收银机上按几个键,其实就是店员在目测观察后,输入消费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当天晚上,各门店所有的销售资料就会传到总部的资料库,成为POS分析商品以及消费者购买习惯等情报的基础。
“但是POS只能反映来店里买东西的消费者所表现出来的信息,还有许多潜在的消费者和消费需求需要我们挖掘。这就要通过我们的市场调研和我们的假设。”
小型店要想在大型店的环境中生存,必须要有吃的、喝的、杂志、杂货等,并且顾客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比如5分钟以内买到。一家小店要备齐这么多东西很难,每家小店每天要应付20到30辆进货车是不可能的。所以“7-11”又构筑起一套物流系统,来解决这一问题。这就构成了“7-11”的“第三利润源泉”。牛岛章说:“掌握物流是企业在提高销售额、降低生产成本之外的第三个获利来源。”
一个比较特殊的是家乐福旗下的迪亚,他们已经与联华成立合资公司发展“折扣店”。店中的商品结构主要以食品为主,其他还有一些日化产品等,店面面积与便利店差不多。尽管叫折扣店,业内人士均把他看作是便利店,他们除了与“7-11”一样控制采购成本,建立采购和信息网络,最大的特点是大部分产品主要来自自营品牌,在国内寻找大的生产商进行贴牌生产。目前,迪亚自身拥有或授权加盟超过3800家门店,28家物流中心和25000多名员工,2001年营业额达55.53亿欧元。
一个社会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浓郁的商业气氛引导下,1991年上海的第一家超市已经诞生。而北京超市的发展则更多的是计划经济改造的结果。北京的超市成立时间是1994年,比上海落后了3年。上海用近3年时间把便利店这个业态诠释得透彻无比,而此时的北京,便利店却处在市场导入阶段。业内均认为,在便利业态方面,北京比上海至少滞后3到5年。
北京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超市经理告诉记者:“北京的便利店更像是小的超市,两者界线不明显。几乎都是当时由区粮食局和副食品公司改造而成的,导致了便利店天然地形成了区域割据的局面。比如,西城区经过国有改造后形成了希福连锁,东城区形成了奥之光超市,崇文区形成了普金达超市,超市发是从海淀区副食品公司和海淀区菜蔬公司改造过来的,脱身于国有企业改造的各个连锁小超市仍然保持了原有的裙带关系,以至于会影响到业态的竞争。”
连锁便利店主要是以便利为主,诸多的因素导致北京的便利店基本上属于小型超市,而远离了真正便利店的内涵。赵萍介绍说:“北京的便利店几乎没有服务功能,而上海当时在便利店上竞争时使尽浑身解数在加强服务功能上,以服务带动销售。上海的便利店几乎都有代收水电费、代售IC卡、月票等等功能,使便利店真正体现了方便的含义。而北京在这方面毫无建树。”
赵萍解释说:“北京有北京的苦衷。便利店开展这种服务几乎都要和其他的行业展开竞争,得到许可非常困难。比如出售药品有法规的限制,而且出售药品也会造成便利店和连锁药店的竞争。如出售月票同样要得到公交系统的许可,公交部门也会面临着和便利店的竞争。每开展一项业务都要面临着复杂的过程和手续,最重要的是如果得到许可,也只是在一个区的范围内,如果便利店延伸到别的区发展,还要重新申请该区部门的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