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间主义的苹果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尚进)
苹果电脑长久以来被视为70年代伍德斯托克精神的延续,尤其是其领袖人物史蒂夫·乔布斯更是有硅谷狂夫的大号。甚至现在仍有一些人以使用苹果机为自豪,在他们看来苹果代表的是文化,而不是商业。但是美国东部时间4月28日,苹果令这些人失望了,至少对那些视苹果精神等同于共享、开放的年轻一代。
苹果电脑宣布准备从5月初开始提供收费音乐网络下载服务,每首歌曲收费99美分,用户就可以从来自五大唱片公司的20多万首歌中挑选一首歌曲下载,并随意存储在苹果的iPOD或者刻录到光盘上去。如果人们没有经历过Napster在两年前带来的免费P2P音乐下载的话,苹果的这项新业务有可能会赢得一致的掌声,但是现在,抛给苹果喝彩声的却仅仅是垄断全球音乐发行的五大唱片公司。当年肖恩·范宁利用P2P软件思想设计的Napster,开创了网络上人与人之间自由交换下载音乐的先河。由于是人与人之间交换性的下载,规避了版权法律中盗版的指控,Napster在2000年一炮走红,甚至当年《新闻周刊》拿Napster的小人头作为封面。可惜过于倡导自由与共享精神的Napster在商业模式上的先天不足,以及来自五大唱片公司和各色乐队的诉讼,将它在2002年3月推上了破产保护的边缘,最后仅仅以53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硅谷里名不见经传的Roxio,而不是此前盛传的贝塔斯曼。
在Napster岌岌可危的这段时间里,曾经出现过以月租费形势提供下载服务的pressplay和Musicnet,美国在线甚至收购了编写著名的Winmap播放器的Nullsoft为其开发同于Napster的Gnutella。但是并没有一家获得真正的成功,也都没有得到五大唱片公司的认同。要知道,在商业为王的唱片领域,五大唱片公司就如同这个行业的最终审判者一样威严与独断。而苹果却利用自己刚刚开发的iTunes软件和苹果制造的iPOD音乐播放器,得到了“审判者”的认可。“难道Napster之后的胜利者会是苹果”,肖恩·范宁的舅舅老范宁在接受采访时忧虑地提出他的看法。
苹果公司网上音乐商店iTunes已售出百万首歌曲
苹果的99美分一首歌策略,被昔日Napster的追随者斥之为退化,而《连线》的编辑反问到:“难道要苹果做数字时代的堂吉诃德?”实际上苹果的行动恰恰走了中间主义的路子,以自由下载形式出现的商业服务,可以说是对苹果再贴切不过的比喻了。现任苹果总裁乔布斯更是开诚布公地告诉大家:“顾客不希望被当作罪犯对待,艺术家也不希望他们宝贵的成果被偷。而苹果的网上音乐商店将为这两者提供一种解决矛盾的办法。”原以为这种中庸的言论只会出现在东方国家,谁知道被奉若反叛青年代表的史蒂夫·乔布斯在他48岁时也会划向中间主义的平和。
苹果那句流行的颠覆性口号“rip,mix,burn”(自选-自制-自刻)音犹在耳,但作为商业公司的苹果却已经彻底的商业了。这不得不令那些以往用苹果来挤兑微软,用乔布斯来羞辱盖茨的人失语。实际上他们并不了解乔布斯的苦衷,如果翻开苹果2003年第二财务季度的财务报告你就会明白了,营收由2002年度同期14.95亿美元降为14.75亿美元,获利则由4000万美元缩水到1400万美元,每股盈余从0.11美元滑落到0.04美元。再翻开苹果公司这五年间的历史就会发现,除了依靠造型特立独行的G3和G4系列苹果电脑,以及iPOD这类适合美国人车载音乐文化的特别产品,苹果早已经跟不上整体IT业发展的速度了。所以向音乐突围理所当然地成了苹果公司不得不走的棋。
苹果的音乐突围被很多人看好,IDC 的分析家Susan Kevorkian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看来,苹果的iTunes软件实际上是在规范目前网络音乐下载的无政府状态。研究机构Forrester的首席分析家乔希·玻勒夫似乎摸到了五大唱片公司的脉,他指出:“害怕和贪婪是激励唱片巨头们改变游戏规则的两大原因,有些时候害怕比贪欲更强烈。而被Napster折腾怕了的五大唱片公司似乎也想给苹果这么一次机会,与其令网络随意下载,还不如给苹果代理权,至少每首歌还能够得到99美分中的分成。不过不要小看了史蒂夫·乔布斯,这个硅谷狂夫的小算盘一向不按章法打,如果用户真的对99美分下载一首歌的服务上了瘾,苹果电脑也许真的会从一个电脑公司转变为媒体娱乐大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