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麦加之门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蔡伟)

通往麦加之门0

叙利亚总统巴沙尔在离开大马士革人民大会时向群众挥手致意  

叙利亚政局和政策关系到中东和平进程

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的时延春在1960年作为留苏预备部的学生来到北京,当时他被选拔准备前往苏联学习技术,此前先要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一年俄语。据他表示,后来曾任外交部高级官员的姜恩柱、王玉凡与他是同一批学生。但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周总理做出批示,要求他们转到外交战线学习英文。时延春说,1962年毛主席又做出批示,于是他们又改学阿拉伯语。这样,曾经是理科生的时延春在又经历了北外3年阿拉伯语学习后,于1965年进中国外交部,同年前往埃及开罗大学进修。时隔20年后,已经在中东地区工作多年的时延春第一次从埃及前往叙利亚公干。从1999年9月起,他作为中国驻叙利亚特命全权大使,在那里度过了两年零7个月。

“当年我从也门大使任上被派往叙利亚有两个任务,一是观察叙利亚内政变化:当时阿萨德总统身体不佳,已经是风烛残年,而且作为总统继承人的大儿子因为车祸去世,二儿子巴沙尔并没有从政经验,他是否能够顺利接班关系到叙利亚政局稳定。二是中东和平进程中的五条线已经解决了两个,剩下三条线有两条与叙利亚有关。因此叙利亚政局关系到中东和平进程。”

时延春所说的中东和平进程的五条线分别是埃(及)以和谈、约(旦)以和谈、巴(勒斯坦)以和谈、叙(利亚)以和谈和黎(巴嫩)以和谈。“近几年来,埃及率先于70年代末与以色列实现了历史性和解,开创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先河;约旦与以色列的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剩下有关中东和平进程中的三条线,除叙以和谈外,由于叙利亚是黎巴嫩事实上的宗主国,目前叙利亚有约3.5万人的军队在黎巴嫩,因此黎以和谈也与叙利亚紧密相关。”叙利亚是中东地区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时延春指出,“从经济上说,叙利亚人均年收入约1000美元,在中东国家中处于中等地位,只比苏丹、也门、吉布提高一些。从资源上来说,叙利亚好于约旦,但在经济上却不如约旦。”然而被称为“中东雄狮”的前总统阿萨德总统却认为叙利亚在阿拉伯世界将起到重要作用。这也许是一种源于历史的民族自豪感使然。“但在中东政治上,叙利亚确实是一个有分量的国家,它在战争与和平上都起过重要的作用。在4次中东战争中,叙利亚参加了其中的后三次。中东地区流传着一句话:‘没有埃及的参与,中东就爆发不了战争;没有叙利亚的参与,就不能实现真正的中东和平。’”时延春说。

通往麦加之门1

2001年在伊拉克南部港口城市巴士拉附近鲁麦拉油田工作的伊拉克石油工人。据统计,伊拉克当时每天向叙利亚出口222000桶原油  

巴沙尔改革稳中求变

由于过去在与以色列谈判中坚持强硬态度,阿萨德获得了“中东雄狮”的美誉。然而在两伊战争中对非阿拉伯国家伊朗的支持,不断加深对黎巴嫩的军事干预,以及与以色列和美国的长期对抗,使叙利亚无论在阿拉伯世界还是西方世界都处于比较孤立的境地。虽然阿萨德领导叙利亚的30年在政局上非常稳定,但由于苏联解体,加之与以色列多年敌对,阿萨德不得不从现实考虑调整外交政策。1991年海湾战争中,阿萨德派兵两万参加了多国部队,不但改善了与美国的关系,还从沙特阿拉伯那里获得了20亿美元的援助。在此背景下,叙利亚现总统巴沙尔认为,叙利亚当务之急是振兴经济。根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的资料显示,在巴沙尔就职前,叙利亚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速度非常缓慢。近年来叙利亚倡导加快阿拉伯自由贸易区一体化进程,并相继与数个阿拉伯国家如伊拉克、约旦、黎巴嫩、卡塔尔、沙特等签订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与欧盟伙伴谈判近两年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叙还正式提出了加入WTO的申请。2002年叙利亚政府改革着重围绕对内继续实行经济改革政策,对外进一步活跃和发展与阿拉伯国家和友好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以这两个方面展开。

通往麦加之门2

2001年1月31日,伊拉克副总统拉马丹和叙利亚总理穆罕默德·米罗在大马士革签署有关在两国间成立自由贸易区的协议  

时延春在叙利亚大使任上经历了叙利亚两代总统的过渡。他说,巴沙尔当总统后的两年基本方针与阿萨德一致,但有一些变化。比如树立平民化的形象,主张改革开放,老百姓因此对他评价较高。“我个人认为叙利亚老百姓拥护巴沙尔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出于对阿萨德的尊重,也认同巴沙尔的人品。另外,老百姓都希望稳定。目前叙利亚国内政局非常平稳,社会治安非常好。”正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留学的史月也告诉记者,巴沙尔推行的政策非常务实灵活。“在这次声援伊拉克的游行中,其他阿拉伯国家都很激烈,但在一向反美的叙利亚却相对平静。”

然而巴沙尔在国内面临的困难也不少。中国驻约旦使馆工作的万铤告诉记者,由于叙利亚国力条件限制,目前改革力度并不大。史月表示,由于巴沙尔曾在英国留学,所以对西方的制度比较熟悉,也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很感兴趣,希望能有所借鉴。但目前在国内仍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希望进行改革,另一种却希望维持现状。因此他还是面对不少矛盾和困难。

叙伊关系分分合合

在对外关系方面,叙利亚一个重要朋友和对手就是伊拉克。两国一个重要纽带就是1947年成立于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后来分别在叙伊两国执政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时延春指出:“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斗争目标是‘统一、自由、社会主义,’党的口号是‘阿拉伯是一个担负着不朽使命的民族’。无论是叙利亚还是伊拉克的复兴社会党,他们的目标和口号都是一致的。不过尽管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创立于叙利亚,但伊拉克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却在1963年2月8日率先夺取伊拉克政权。一个月后的3月8日,叙利亚复兴社会党才在叙利亚夺取政权。”叙伊两国的复兴社会党于当年在大马士革联合举行第六次民族代表大会,但此后为了争夺党的领导权,两党之间的矛盾开始逐步产生并激化,并最终彻底分裂。1969年伊拉克复兴社会党自立民族领导,阿拉伯社会复兴党形成叙利亚和伊拉克两个领导集团,都称自己是复兴社会党的正统。这不难理解为何过去在阿萨德领导时期,叙利亚长期与希望领导阿拉伯世界的萨达姆关系紧张。

与伊拉克不同的是,叙利亚无论是在人口、领土面积、资源、军力还是经济力量方面都不如伊拉克。与萨达姆同样强硬且长时间执政的阿萨德为叙利亚的生存和发展,一直在对外政策上采取灵活态度。两伊战争期间,叙利亚是惟一支持伊朗的阿拉伯国家;海湾战争期间,叙利亚派兵参加多国部队作战。此后由于在阿以冲突上不满美国的做法,尤其是在戈兰高地问题上因为美国全力支持以色列,又使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关系重新缓和。

叙伊关系缓和有得有失

时延春说:“与伊拉克走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两国在经济上的互补。在伊拉克被国际社会制裁的前期尚没有用石油换食品计划,后来有了这个计划也附带很多限制。伊拉克由于受制裁缺乏食品和外汇。叙利亚是一个传统农业国,轻工业比伊拉克发达,每年都有大量农产品和轻工业产品出口伊拉克。两国在经济上的合作各有所获。”叙利亚石油储量和产量都不大。1982年前,叙利亚一直从伊拉克进口石油,两国交恶并关闭管道后,叙转从伊朗进口石油。自1982~1989年,伊朗每年向叙赠送石油100万吨(1986年后增至200万吨),作为对其支持伊朗的酬谢。

从1989年开始,叙利亚首次出口石油,主要通过国家石油销售委员会向外出口。叙利亚没有加入石油输出国组织,但却是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目前叙国家石油销售委员会已同世界20多个公司签有期货合同,并予严格控制,合同规定在未得到叙国家石油销售委员会许可情况下,客户不得转售叙石油。对于后来叙伊之间石油贸易,时延春说:“伊拉克与叙利亚之间的石油管道非常方便,虽然曾经被关闭,但很容易修复使用。近几年伊拉克每年送给叙利亚一部分石油,并以低价向叙利亚出口石油。叙利亚于是将从伊拉克获得和购买的石油用于本国使用,将本国生产的石油出口换汇。由于这些是在联合国有关伊拉克石油换食品计划框架之外的交易,联合国曾就此事进行调查,但叙利亚表示,从伊拉克获得的石油并没有被用于出口。”

2000年伊拉克通往叙利亚的输油管道投入使用,年输送原油价值12亿美元,叙利亚从与伊拉克贸易中得到巨大实惠。尽管“9·11”事件后世界原油价格下跌幅度较大,但由于叙伊间原油贸易,叙利亚当年原油出口量反而多于往年。2000年叙利亚石油出口收入为31.69亿美元,占叙出口总收入的60%左右。2001年出口原油1500万吨,外汇收入为26亿美元。

通往麦加之门3

叙利亚前总统阿萨德  

叙利亚与伊拉克关系的改善使原本就积怨颇深的叙美关系急剧恶化。当记者问及美国目前切断伊拉克通往叙利亚的石油管道对叙利亚有何影响时,时延春表示:“伊拉克到叙利亚之间的石油管道一共有2条,一新一旧。但问题关键不在于石油管道是否被切断。对叙利亚来说,问题关键是伊拉克是否继续供油,切断管道只是象征性的行为。只要原伊拉克政府消失,过去两国之间的许多协定都将作废。如果以后的伊拉克政府由美国控制,叙利亚和伊拉克之间的经济互补就会停顿,叙利亚的处境将会更加困难。”

叙利亚宗教派系

叙利亚伊斯兰教徒分属逊尼派和什叶派,逊尼派占全国穆斯林的82%,什叶派占18%。在叙利亚,逊尼派的四个教法学派都有信徒,哈乃斐教法学派占逊尼派信徒的一半,罕百里、沙斐依、马立克教法学派各占1/6。苏非派的秘密团体和兄弟会在叙利亚也有活动。叙利亚什叶派分属五支,阿拉维派占70%以上,德鲁兹派占20%以上,伊斯玛仪勒派占7%,伊玛目派约占3%;阿里一伊拉希派约占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