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马士革的“美丽与哀愁”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蔡伟)
记者对于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第一印象来自于一封电子邮件。在大马士革大学留学的北大阿拉伯语系毕业生史月对记者说:“(我)这里没有固定电话,也不能用QQ。”另一位同在该校留学的中国女生李轶溪可能说出了主要原因:“因为上网太贵。”
虽然1999年7月叙利亚电讯部门试开通了互联网业务,但目前仅有8000个网点,处于试运行阶段。与周边国家仅需交纳每月10至20美元的费用而不必再支付其他费用相比,叙利亚的互联网入网费是5000叙镑(相当于100美元),月租费为1000叙镑(20美元)。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的万铤目前在中国驻约旦大使馆文化处工作,2000年大学三年级时他曾前往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留学7个月。在回忆当时的留学生活时他说:“在我留学叙利亚之前,叙利亚没有互联网,叙利亚人拥有电脑数量也很少,一般只有有身份的人家里才有家用电脑。后来刚有互联网的时候也不对普通老百姓开放,当时听说去外国人开的网吧还需要出示护照,而且速度奇慢,一小时都打不开新浪主页。”
史月的失望看来不仅于此。约建于公元前2000年的大马士革名字源于希腊人用希腊文记录下来的阿拉伯语,意为“手工作坊”。时至今日,大马士革旧城的香水和自行调配的香水香粉依然特别有名。为了保护本国民族工业,叙利亚禁止进口化妆品、清洁用品、成衣等,对多种生活用品的进口也有限制。即使有一些国际知名品牌,也大多由叙利亚生产。“在叙利亚没有我们通常使用的国际品牌的洗发水,只有叙利亚自己生产的,质量很差。”万铤回忆道,“当然,基本物资需求还是能得到满足。叙利亚的物价比较低,在那里我们生活得像贵族。”
中国前任驻叙利亚大使时延春指出,虽然国家并不富裕,但是叙利亚社会福利比较好,各种补贴很多,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全部免费,农民只是向政府交一些税费和电费。因为叙利亚认为自己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些措施也加大了国家负担。不过好在叙利亚是少有的低物价国家,人民生活并不算太困难。在农业上,叙利亚有相当的基础。时延春回忆起前年4月开车前往叙利亚、土耳其和伊拉克边境,沿着幼发拉底河河岸看到的景象:“(沿途)300多公里的路上满眼全是一片麦浪,叙利亚是中东少有的几个出口粮食的阿拉伯国家,水果也非常丰富。但工业和高科技比较落后,而每年军费高达国民生产总值的50%。”
一部古书中曾这样写道:“真主宠爱谁,就把谁安顿在大马士革。”万铤对叙利亚的美好回忆是:“大马士革的气候很好,景色宜人,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有到了欧洲的感觉。”在史月眼里,这座有4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城却有些褪色。“大马士革老城非常古朴,我们曾经看过关于大马士革今昔对比的图片展览,发现格局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动。整个大马士革没有高过10层的楼,楼房都是灰暗色的,只有在夜晚时候,从山上俯看万家灯火,才能感觉大马士革的美。”
位于戈兰高地库奈特拉城内废墟中的希腊东正教堂。库奈特拉城于1974年被以色列摧毁
对史月来说,生活上的另一个问题是精神上的。“(在这里)精神生活也比较空虚,几乎没有什么可以休闲的地方。”史月告诉记者,由于叙利亚政府比较封闭,普通百姓对外界知之甚少,“叙利亚一共就两个电视台频道,因此许多家庭都安装了卫星天线,政府曾竭力反对,但最终还是不得不低头了。”
与许多其他阿拉伯国家相比,叙利亚的宗教氛围并不浓厚。万铤说,叙利亚的教派之间相处比较好,史月告诉记者:“学校风气还是相对开放的。在学校里漫步,经常可以看到穿着时尚的女孩和从头到脚裹得密不透风的黑衣女郎并肩而行。这里的宗教气氛相对轻松,因为大马士革有许多基督徒。在斋月把斋时候,据说整个校园也只有1/3的人把斋。”
以色列军队装备的法制坦克于1967年在戈兰高地作战。约1200平方公里的戈兰高地是以色列和叙利亚和谈的最大障碍所在
戈兰高地
戈兰高地是叙利亚与以色列矛盾的一个关键障碍。戈兰(Golan)一词源于阿拉伯语AJWAL,意为尘土飞扬的土地。然而事实上,戈兰高地却被称为中东地区的“水塔”,以色列国内使用的40%的水源都来自这里。在这里可以俯视大马士革,战略地位可想而知。在1967年的“六·五”战争中,以色列曾担心叙利亚和约旦会改变约旦河上游的流向,切断以色列水源,于是用武力控制了戈兰高地和约旦河整个河道,同时占领了这些河流发源地的大部分地方。因此以色列是否归还戈兰高地是以色列和叙利亚谈判的中心议题之一。
尽管戈兰高地距大马士革不足百公里,但史月告诉记者,从大马士革到戈兰高地有五道关卡,平时基本上没有人能去那里旅游。只有每年叙利亚国庆时候才能进入前两道关卡,看到的也只是荒山和印着UN字样的联合国维和车辆。史月说,叙利亚对戈兰高地主要是金钱投入,在那里的居民每月都得到几百美元的补助,这个数目在叙利亚已经相当大。而以色列方也在这方面做手脚,希望以国籍和金钱吸引当地居民,以达到戈兰高地的“以色列化”。
时延春说:“从自然地貌看,双方控制区并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以色列控制已经得到很大开发,建立了许多定居点和农庄。以色列最著名的葡萄酒就产于戈兰高地。相反,在叙利亚方面控制区基本没有什么建设。叙利亚保存了当年战争中被以色列毁坏的村庄、房屋的遗迹,感觉像一个战争博物馆。目前以色列在戈兰高地有两万多人,叙利亚也有将近两万人。但在过去,戈兰高地有约40万叙利亚人。”虽然巴沙尔显示出与过去许多宿敌缓和的迹象,但在戈兰高地问题上却依然延续了阿萨德总统的政策,要求以色列无条件归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