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表达和作为制度的媒体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金燕)

阿历克桑德拉·佩罗思是个年轻聪明又美丽的女新闻制作人。从1999年夏天开始,佩罗思作为NBC电视台的政要记者和政党关系联络人,开始了对美国第43届总统竞选的全程报道。她和几十名其他媒体的记者一道,随从布什班子走州过县,跑了18个月的码头。在本职工作之外,她使用家用数字摄像机作行程日记,拍了长达数百个小时的素材。之后她辞去了电视台的工作,花了一年多时间编辑制作了纪录片《与乔治同行》。片子描述了竞选后台的一幕幕,刻画了小布什从牛仔演变成为政治家的过程。

佩罗思作为一名自由派的民主党员,政治理念和布什迥异,但却获得了布什的欢心,被他称为“我们的最爱”。在一系列与外界隔绝的飞行中,访问人佩罗思和受访者小布什结成了关系微妙的对子。首先的关系是职业上的互相需要和利用。竞选总统需要利用媒体影响民众舆论,从而获得更多选票;媒体需要更多的独家报道,从而在残酷的竞争中拔筹。大家都深谙规则,自会在游戏中获得平衡。这一层没有什么希罕,且搁下不表。值得一说的是二者亦庄亦谐的调情,有些过分但又无伤大雅的谑言。比如说小布什凑近佩罗思的耳朵,紧贴着摄像机镜头,悄悄地说:“我看见了你的化学反应。”虽然是两人之间的私下对话,但性意象太明显了。从个人关系角度说,小布什想用个人魅力征服佩罗思“摇滚”的思想,满足个人骄傲的自我,同时借机舒缓一下竞选中紧绷的神经。佩罗思要的是一个贴近的拍摄角度和一个放松了戒备的受访人。小数字机不动声色地记录下了未来总统的一举一动,有时与主体甚至是零距离。

佩罗思从一个女记者的私人角度,用轻松调侃的调子刻画高层政治人物,可谓纪录片的稀罕品种。佩罗思的妈妈曾是民主党少数派领袖,生长于政治世家的她从小就帮着舔糊信封,寄筹款信,对政治运作的套路一清二楚。面对小布什和竞选的大阵势,她不但丝毫没得上“斯德哥尔摩效应症”,反而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自信和不在乎的态度贯穿了采访以及全片,是她个人表达风格的基础。

个人表达和作为制度的媒体0

在美国总统竞选中,竞选者与媒体是互相需要、互相利用的关系  

《与乔治同行》于2002年10月在HBO 的纪录片栏目播出。这部被佩罗思自称为家庭录影的纪录片,获得了不少关注。《综艺》杂志评论说:“它将彻底改变大众对小布什的感觉。”片子如此描写在专机上的布什:一个毫无顾忌地吃大蒜肠的南方佬,除了说话外他似乎总是在张着嘴咀嚼。一个开着不高明玩笑的大儿童,对着镜头滑稽地跳着他的“胜利舞”,不由得让人对其心智起怀疑。他向着镜头亮出脚上的牛仔靴,显摆腿上德州裁法的裤子,多少让人觉得他乡里乡气。

在片中,未来的总统试图说服佩罗思小姐投他一票,奖励条件是奖给她一吻。见多识广的佩罗思有清晰的政治思想,她反问:“你将用什么办法保护穷人和中产阶级的利益?”布什回答:“我只是个小家伙,你没见我总是站在我弟弟身边吗?”他的弟弟杰夫、佛罗里达州长是个大个子。情节进行到这里,片子的主旨清晰起来了。片子播出后,佩罗思在一次白宫晚宴上再度见到小布什。在温暖的问候之后,布什向她祝贺影片的成功:“白宫的每个人看了都喜爱它。”这时,你只能承认布什圆滑的政治智慧了。

事有乖巧,《与乔治同行》仅放映了一周,恰在对伊战争开始当天,片子便悄悄地销声匿迹了。这不由得让人猜测:当初是谁把影片发行到影院?其目的是不是为了在大众媒体几乎口径一致的当下,发出别样声音?影片又是为什么、怎样从影院的节目单上消失?是政治审查的结果吗?

“夸得”是家庭经营的独立影院,开业25年来,以放映知识分子电影著称,被称为纽约“最好的非常规”影院。其实,影院规模并不大,最大的放映室坐满也超不出200人。就算场场爆满,每天4场地放上它两个月,观众总量也超不过5万。当然,在某些历史时刻,人头数是致命的。

在《与乔治同行》的片尾,小布什当选总统。跟随报道他一年有余、为他当选立了功的众记者散去了。在就任典礼当天那不吉祥的冷雨中,阿历克桑德拉·佩罗思问自己:“现在他是总统。我、我们这些记者是什么呢?”

上一篇: 假如异种来临
下一篇: 玩偶之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