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追踪

作者:娜斯

(文 / 娜斯)

在美国对外作战期间,政府内部不同意见者一般发言都很小心谨慎,但是对伊作战从发动到目前进展,资深媒体都力图挖出幕后线索,颇像以前我们爱说的“小道消息”。不消说,副总统切尼、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及其副手保罗·沃夫维兹这“新右三驾马车”是主谋,说动布什,并成功向美国大众卖出他们的主张。

在美国,政府推行政策也要做市场推销,为此,官方发言人不断公布各种说法,政府官员自己还要在媒体做各种公关。国务卿鲍威尔被派到国际上游说,而切尼、拉姆斯菲尔德等在国内敲锣打鼓,布什自己则照本宣科。

因为有“9·11”带来的威胁,有萨达姆的各种劣迹,向美国大众推销对伊作战并不难,虽然向全世界的推销、“战争速决论”都没达到初期目标,媒体又在深挖国防部与军方分歧以及布什顾问圈子内部的分歧。这星期,“三驾马车”的日子不太好过。

幕后追踪0

拉姆斯菲尔德为战争辩护  

《华盛顿邮报》3月31日题名《随战争展开,顾问分化》的文章引人议论纷纷,因为它报道了来自共和党内部的批评声音。媒体自由派、好莱坞人士等对布什政府的批评不引人吃惊危害也没那么大,但共和党资深人士的批评反而真正对布什政府有危害。《华盛顿邮报》报道说,前共和党高级政府官员和党内领导在努力说服切尼、拉姆斯菲尔德及副手保罗·沃夫维兹犯了决定性错误,甚至有损美国长期利益。这“前共和党高级政府官员”被很多人猜测是老布什的国务卿詹姆斯·贝克。这一次战前他公开表示美国应该先去联合国寻求国际支持,并与阿拉伯国家沟通。

媒体紧追现任共和党高级政府官员鲍威尔不放,尽管他在公开场合永远表态与布什意见一致。但战争开打之后,人们对鲍威尔的心态更加好奇,因为他是军方出身,与现任将军圈有极深关系,但又对具体作战计划没有直接的指挥权,而拉姆斯菲尔德与军队的摩擦早已是公开的事实,所以人们想知道鲍威尔在这冲突中起什么作用。拉姆斯菲尔德要抛弃的就是“鲍威尔主义”战略原则,而现任将军都是鲍威尔训练出来的部下,所以鲍威尔的角色很难当。

军方对拉姆斯菲尔德的不满,已有多家媒体予以揭露,而3月31日出刊的《纽约客》更有一篇深入报道——《进攻与防守——拉姆斯菲尔德与五角大楼之间的战役》,采访了数名不透露姓名的军方人士,对拉姆斯菲尔德自上任国防部伊始的一系列行径表示不满。这位“拉米”自高自大,野心勃勃,以当CEO时的经验改造美国军队,并要通过对伊战争展示自己的新式战争主张。他做公司CEO时以大刀阔斧缩减编制,减少重复,提高效益而名,可是军方人士认为在战争中,正是各军种之间的互相掩护,各种重复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国防部长是文职,具体作战计划应由军队总参谋部制定,但拉米却不顾军方反对,坚持自己的布兵意见,结果第一次海湾战争美国不过是要把伊拉克赶出科威特,派兵50万;这一次是进军整个伊拉克彻底推翻现政府,军力却少了一半。尤其地面部队,拉米坚持不肯听从军方意见部署更多兵力。这些不透露姓名人士还指出,拉米上任后就在陆续撤换克林顿时期上任的高级将领,任命对自己惟命是从的将军,加上现任陆军参谋长辛塞基6月卸任,所以军方完全在拉米统治之下。而令各位将军气坏的是,拉米公开却总是宣布作战计划是将军们制定的。《进》文中并指出很多军方官员对现任对伊战争指挥弗兰克斯表示不满,认为他没有顶住拉姆斯菲尔德的压力,做了太多妥协,使原计划的兵力部署被砍掉一半,以致现在从地面兵力到补给都跟不上,让部队冒了极大的风险。

拉姆斯菲尔德到底在想什么?这又是一个媒体发掘的问题。为什么如此坚持轻骑部队能轻而易举解决萨达姆?已有不止一篇媒体文章指出,因为拉姆斯菲尔德的野心还不止于国防部长,而是对美国外交事务有更大影响。如果他的少数部队在短时间内以不多伤亡打下伊拉克,就给新右主张一个极大的证明,可以用同样办法解决叙利亚、朝鲜、伊朗这些“邪恶轴心国”的问题,新式技术战争成了解决“邪恶轴心”的灵丹妙药。

所以,目前美国在伊拉克的处境是拉姆斯菲尔德等人的一个极大失望,就算对伊战争取得胜利,他们的宏伟目标可能也难实现。美国人很久没有经历过地面传统作战,所以目前反战阵营中,反而是年长的比年轻的人多。因为美国人是没有历史感的,除非经历过越战,现在一代人又不知道越战是怎么回事了。伊拉克战争如果进行艰难,会对新一代产生影响。《时代》杂志的民意调查表示,无论是美方部队伤亡还是伊拉克平民伤亡假想数字越高,支持战争比率就越低。所以,拉姆斯菲尔德迫切想证明有一种干净迅速简洁的战争(被澳大利亚媒体讽刺为麦当劳式的速食战争),否则也不会有人永远支持。

上一篇: 复制时代的罗丹
下一篇: 反正读不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