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覆巢下有没有完卵?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朱步冲)
小男孩在巴格达以北350公里的一座古城里玩耍。战争结束后,它还能保持原貌吗?
3月15日,正当海湾局势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美国考古学协会向国防部递交了一份详细的伊拉克境内文化遗迹名单,希望在战争爆发后军方能在行动中将破坏缩减至最低。“保护伊拉克境内文化遗迹对于美国在军事行动中的形象与道德优越感至关重要,也直接牵涉到伊拉克人民的感情与尊严。”协会常务理事帕蒂·格斯坦布里斯博士说。为此,华盛顿紧急成立了伊拉克境内文化遗产评估小组,与其他16个探讨战后伊拉克问题的专家小组共同为这场战争出谋划策。
尽管如此,许多专家仍然认为伊拉克文物遗址保护的前景很不乐观。美国考古协会成员、芝加哥大学远东研究所考古学专家麦克盖尔·吉布森表示:“我们提供了4000多处遗址的名称与详细情况,但他们只认可其中的150处。这次我们的麻烦要比上一次大得多。战争将迫使在伊拉克乃至中东地区境内一切考古发掘、测量、保护工作的终止。”
鉴于1991年海湾战争的教训,研究者们认为如果萨达姆政权倒台,将在伊拉克境内引发更大规模的文物走私与盗掘浪潮。“现在大家都神经紧张,工作趋于停顿,因为谁也不想在炮火笼罩的雷区中作业。”美国远东研究协会常务理事鲁道夫·多尔曼忧心忡忡地说。
专家们的忧虑不无道理,在12年前的第一次海湾战争中,虽然多国部队大量使用了精确制导武器,但许多重要文物遗址仍然遭到了相当程度的破坏。
乌尔,这座建于公元前3500年,位于伊拉克南部幼发拉底河岸边的古老城市,似乎是伊拉克境内上万处文化遗址的缩影。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处心积虑地将一批军用飞机部署在此,但仍然没有躲过多国部队的制导炸弹。空袭给它无情地留下了四个巨大的弹坑,以及500处其他的损伤。接踵而来的美国陆军又在此大兴土木,挖掘工事。如今的乌尔遗址一片荒芜,只有一位管理人员孤独地居住在此。
更糟糕的是,在一望无际的伊拉克南部平原上,大多数珍贵的古建筑都坐落在地势险要的高地上,一旦美国地面部队发起进攻,这些为数不多的制高点很可能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伊拉克南部没有山地,如果你看见一座山,不是一座古墓就是一座古建筑。”吉布森说。根据上次海湾战争的经验,伊拉克军队可以方便地在1至2天内将一座位于丘陵上的古建筑改建为防御工事。幸亏多国地面部队的攻势在发起100小时后,就止于巴士拉附近,受到这种灭顶之灾的古城仅仅限于乌尔南部的亚述古城特尔·阿里·拉姆。但是为了彻底清除躲藏在无数地下掩体中负隅顽抗的伊军,美军动用重型推土机几乎将整座古城夷为平地。
即便没有受到直接攻击,脆弱的古建筑也很难抵挡现代武器在附近引起的爆炸。由于毗邻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重兵集结地,并拥有可能的化学武器工厂,12年来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一直承受着断断续续的轰炸,从而导致它拥有的60%的古建筑地基松动。而穆斯塔斯利亚,一所位于巴格达市区,拥有800年历史的中世纪学院,则在一次“战斧”导弹袭击中充当了邻近通信中心的殉葬品。
文物遗址面临的另一重浩劫,则来自走私者无情的劫掠。“在伊拉克占领期间,科威特13座博物馆中的9座被席卷一空,30000件科威特国家博物馆的珍贵文物被运回巴格达。”美国宾州州立博物馆馆长理查德·蔡特勒说,“大规模的劫掠行动无疑是有组织的,但几个月后,伊拉克就开始蒙受同样的耻辱。”
吉布森认为,12年来伊拉克文物的流失应主要归咎于萨达姆政权控制力的削弱,海湾战争和经济制裁给这个文明古国的宝贵财富带来的是灾难性打击。经济制裁下的伊拉克,任何可以兑换为硬通货的东西都非常珍贵,加之西方富商对于走私文物的贪婪需求,使战后伊拉克的文物走私异常猖獗。虽然有严刑峻法,但文物流失之风仍然猖獗。
“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要为十年来世界文物遗产的损失负大部分责任。”英国《考古》杂志撰稿人杰夫里·莱文愤愤不平地说,“看看他们在科索沃和阿富汗的杰作吧。”在科索沃战争中,尽管北约军队大肆夸耀他们实施的“外科手术”轰炸,但根据世界遗产保护协会的统计,估计有500处南联盟境内的文化遗址遭到破坏。而索斯比拍卖行副总裁爱德华·威尔金森则夸耀说,自美国“持久正义行动”实施以来,象征着古阿富汗文明最高水平的犍陀罗雕塑的价格在过去一年中上涨了将近30%,“在巴米扬大佛被摧毁后,当地人将一批总数30个的大小佛像卖给了我们,现在它们的价格翻了一番。”
不过在伊拉克方面,学者们也和他们的欧美同行一样在竭尽全力。与众多军事重地一样,位于巴格达的伊拉克国家博物馆在两个月前就已经被结实的沙袋工事包围起来,当第一艘美国军舰驶向海湾后不久,博物馆便向游人关闭。此刻,工作人员正夜以继日地将珍贵文物清点打包,装入结实的金属储藏柜中。“我们已经在12年中蒙受了严重损失,这一次我们绝不让悲剧重演。”博物馆主任贾巴尔·阿里·提克尔提说。
但是,文明的延续有时不仅在于单纯地保存一件古老的器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学家约翰·马尔科姆·拉塞尔在其著作中写道:“当一件雕像矗立在废墟中央时,你可以感觉到自己在走进千年的历史,而如果它只是孤零零地呆在一个厚重的玻璃罩里,你就会认为它不过是一件可以换钱的商品。”
专访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专家约翰·马尔科姆·拉塞尔教授
战后的阿富汉当局对出土文物采取了保护
三联生活周刊:请问您最近一次勘测您所研究的尼尼微文明遗迹是在什么时候?
答:1989至1990年,我作为加州伯克利大学组织的尼尼微考古队的一员,在那里呆了5个月。我拍摄了近900幅照片,详细记录了废墟的许多细节。
三联生活周刊:请问您对所勘察的遗址被盗情况有什么了解?
答:1995年夏天,我们在沙特首都利雅得的一个古董市场上发现一些亚述浮雕残片,这证明我们的研究记录是十分必要的。凭借档案照片的帮助我清楚地认识到它们就是出于我们勘测过的遗址,它们肯定是被文物贩子敲成碎片在这里出售。其中有几块描述亚述人饲养家畜的图案,我很清楚在当地博物馆里见到过。我在次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草了一份报告,呼吁那些有收藏癖的买家注意,这些珍品很可能是当地文物贩子趁海湾战争爆发,伊拉克境内局势混乱时偷运出来的。
三联生活周刊:如果战争爆发,将对伊拉克本地文物走私活动起到什么样的影响?
答:在战争爆发的情况下,我担心更大规模的流失可能会出现,文物贩子为了掩人耳目,常常将比较大的整块文物分解,这样将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文物贩子常常将大块的壁画切割成四方形,使其看上去像完整的作品。这样做不仅文物本身遭到了损毁,剩余部分也失去了大部分研究意义,成为了无法释读的哑谜,所以我们一再强调,保护伊拉克境内文物的整体生存环境,是最重要的。
三联生活周刊:您认为第一次海湾战争后伊拉克文物走私急剧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毫无疑问,不论萨达姆政权的性质如何,战前的伊拉克文物保护部门是尽责、高效的,他们以自己的光辉历史和文化遗产为荣。即便是在第一次海湾战争结束后,他们在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也竭尽所能,这种合作态度,对于一个文物拥有量巨大的国家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这种努力的效果是有限的,在联合国长达12年的制裁下,他们缺乏开展工作的必要物质条件,研究保护人员生活条件的恶化与国际文物市场对伊拉克文物不断增长的需要,使得走私活动越发猖獗。现在我们了解最大的文物走私城市就是经过摩苏尔,然后到达政府控制相对松弛的库尔德地区,沙特边境与伊朗边境也有文物走私活动出现。许多在边境囤积居奇的中间商人,都是在海湾战争中发家的。
三联生活周刊:您是否认为伊拉克现政府也曾参与文物走私?
答:现在还没有证据说明伊拉克文物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参与到这种地下文物交易中来,从文物常常被野蛮地分解这一点就可以证明,偷窃是由一些外行人士所为。而且极端珍贵的文物由于过分引人注目,也很难出手。尼尼微的灾难不过是伊拉克无数遗址不幸命运的一个缩影,我希望联合国组织能够立刻采取行动,制止更大的浩劫发生,但这样做的障碍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