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地记者眼中的伊拉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梁有昶 林涛)
战争阴霾下的伊拉克婚礼
我近两年一直在巴格达工作。作为新华社常驻巴格达的记者,对伊拉克人民的生活进行了较长时间观察。在我的印象里,提到战争,很多伊拉克人都会说:“不怕,习惯了。”
其实,他们嘴上说着不怕,真正表达的却是一种无奈。据我的观察,面临着这样一场可能是毁灭性的战争威胁,伊拉克人表现得很麻木,该干什么干什么,大人们照常上班,孩子照常上学。
的确对于他们来说,战争还没有打响就是和平。长达12年的制裁使大部分老百姓从中东富翁变成了中东贫民,只能把政府作为战备提前发放的食品配额存放起来。余钱多一些的家庭会往储藏室里多放些食物、水和燃料,有些还会在自家花园里打一口水井。
我离开之前,又一次造访了巴格达大学。校园内,三三两两的学生正在兴高采烈地交谈,但在言谈中,也不难察觉到他们无奈的心情。在天文学系念书的莎克尔说,她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天文学家,但是她的这个愿望现在看来很难实现。国际制裁意味着禁止向伊拉克输出技术,而美国是执行制裁最为严格的国家,所以,来自美国的信息更为稀少,她现在所学的教材还是1990年版。以巴格达大学图书馆为例,1990年以前通常每年进口7000多册新书,而现在只能获得大约500册,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其他阿拉伯国家。巴格达大学向许多外国大学写过信,希望它们能够提供一些最新出版物,但是多数外国大学都答复说,因为制裁他们爱莫能助。而美国和英国的大学根本连回复都没有。很多伊拉克学生现在对前途感到迷茫。伊拉克时下的失业率达到将近50%,多数人即使有工作,收入也非常微薄,从事高技术工作者极为稀少。大学毕业开出租车的学生并不少见。不少工程师、医生和政府公务员都不得不寻找第二职业甚至第三职业,例如充当计时修理工,或者开着自家的破车到街上载客。否则,他们的薪金还不够支付一些必要生活费用。
一般人或许会认为,伊拉克与美国一直处于对抗状态,美国商品自然也会受到伊拉克人民的抵制。其实不然,在巴格达街面上美国品牌多的是,百事可乐起码占了伊拉克饮料市场的半壁江山。惟有印着美国国旗的商品严禁进入伊拉克。美国影片和美国歌曲在伊拉克非常受欢迎。巴格达的电影院经常放映盗版美国影片,观众相当踊跃,甚至超过了对埃及电影的喜爱程度。伊拉克还有一个音乐调频广播台,整天播放欧美流行歌曲。在巴格达街头,到处都能找到出售VCD和录像带的音像店,门口往往贴着美国歌星布兰妮的大幅照片,里面的商品大多是好莱坞大片,或是欧美歌星的歌曲专辑。在这里,参加反美示威的群众会愤怒地焚烧美国国旗,把美元放在脚下拼命踩。但当一切偃旗息鼓的时候,累了渴了的伊拉克人往往会走到路边小店里,打开一瓶冰镇百事可乐,谈论起第纳尔与美元的比价。
厨师眼中的伊拉克民生
实习记者 林涛
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厨师刘桂亭,在巴格达工作两年多,2002年回国。
因为我是厨师,主要因为语言的问题,所以出门的主要任务是采购生活用品。我的英语很有限,只学会了几个采购的时候常用的英文单词,每次我都会带着计算器,那也是我的交流工具之一。
我采购一般去农贸市场,伊拉克超市不是很多,有特别大的,大部分是比较小的,可能是因为在首都吧,货物比较全。惟一缺点是商品数量不是很多。有一次,大使馆的莲子没有了,我就拿着剩下的莲子到了一个超市,店主让一个伙计到后面库房去看,回来告诉我说没有了。再比如,鹌鹑蛋罐头,在货架一般只摆放一个,并且那是惟一的一个。
大型超市里面也有海鲜,不过都是冰冻的。因为大使馆宴请比较多,所以我就经常买一些回来。时机凑巧的话,遇到卖北京常见的那种平鱼,也就七八条,大概每千克1万第纳尔。
伊拉克的水质不太好,可能是因为贫铀弹的影响吧。大使馆的水也是先压到楼上的水箱里面,然后再使用,但烧开的水里面的水垢比北京还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