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没有男性时尚杂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吴迪)
一个男人,一周三次健身房,身上没有一丝赘肉,皮肤晒得小麦色;熟悉品牌,穿戴品牌;不论从事何种行业都通晓艺术;家居布置品位卓然,客厅咖啡桌上散落《ESQUIRE》、《GQ》、《MEN'S HEALTH》、《MEN'S UNO》、《WALL PAPER》、《号外》等男性时尚杂志(但决没有《PLAYBOY》、《FHM》,连枕头底下都没有)——那他十有八九是同性恋。
谁是男性时尚产品的拥戴者?谁那么重皮相?谁那么创意?无论欧美和港台,大多都是一男同性恋。香港著名的出版人陈冠中于1976年创办《号外》杂志,当时的《号外》是很雅痞很先锋的,如果没有一班追求时尚的男同性恋支持,杂志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台湾的《MEN'S UNO》,编辑部所有的男性工作人员都是同性恋,他们杂志上的男人真的是美轮美奂。我有过两位外国男老板,都是同性恋。他们说话做事和异性恋男人没有什么两样,只是更理解女人,更重皮相。在他们眼里,同性恋已经不是一个值得大惊小怪的标签了;但是,我们的男性时尚杂志上,某个名男化妆师说《我不是同性恋》依然是耸动的标题。
活得那么雅痞,异性恋男人是做不到的。异性恋男人功成名就之后,是不会为自己的大肚子羞愧的。他们知道穿名牌显身份,但不会为了喜欢某种设计而穿上谁都不认识的名牌。他们会在客厅摆放《福布斯》、《哈佛商业评论》装点门面,但见不得人的地方怎么也会有个把《PLAYBOY》。
女性时尚杂志多得要扑出来,业界同行便开始琢磨男性时尚杂志。越琢磨,越糊涂。男性时尚杂志是什么东东?翻烂了美国《GQ》也没明白。谁是目标读者?男人?女人?18~28的男人,还是28~38的男人?除了从国外买来的那些大片,中国的男性时尚又是什么?中国男人有几个关心时尚?有几个男性时尚品牌可以拿得上台面?有多少男性时尚品牌可以支持杂志的广告?怎么说服广告商电脑、房产不要上财经类杂志,而要上男性时尚杂志?
抢先上市的几本“男性时尚杂志”,在“要做中国的……”壮烈口号之后,马上就异化为文化人物杂志、财经人物杂志、影视娱乐人物杂志或者四不象的东西。有些品质的确也不错,也挣钱了,但实在算不上“时尚”杂志。
很多“男性时尚杂志”的读者依然是女人,编者写者也多是女人。某“男性时尚杂志”上,有篇女编辑写的成功人物(原北大诗人)专访,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他的无限崇拜和爱慕,“那么,诗呢……他面对窗外,不语……”这种调调,如果是男读者看了大概要吐了。
时尚杂志的源头是时尚产业。针对女性的时尚产业在国内尚且乏善可陈,就更不用提针对男性的时尚产业了。翻开国外或者港台地区的男性时尚杂志,你会为那里丰富之极的产品咋舌,时尚是需要产品表现的。我们的女性时尚杂志,通常是走两极,要么是吓死人的大牌(很多中国还买不到),要么是做小店(水货店)。男性时尚杂志,连走两极都难。没有产品,拿什么上杂志?
(作者曾任《ELLE世界时装之苑》编辑,现任《美眉》杂志主编)
谁影响时尚?
有钱人
何超琼
名牌时装一直是有钱人的标志之一。西方时装系统与权力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服装是一种压迫工具,一种与穷人为敌的武器。它们被用来告诉人们衣着豪华的人不仅不同于其它人,而且由于其财富胜过其它人,这些人穿在身上的衣服表明他们在智力、道德和社会地位方面的优越性。”
澳门赌王之女何超琼是时尚圈内的重量级人物。香港的电影庆功宴、名牌PARTY,何超琼经常出席。1991年她与许晋亨一连三天大开筵席的“世纪婚宴”是热门新闻。许晋亨和何超琼均出身名门望族,许晋亨的祖父许爱周是香港早期有名的富豪之一,曾被誉为香港第一代船王。一直被上流社会称为花花公子的许晋亨,毕业于美国加州U niversity of Pacific,主修商科,喜欢养马、打高尔夫球,对吃喝玩乐甚有研究,并曾进军饮食业。许晋亨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情史是他在1986年与影星刘嘉玲分手。而身为赌王之女的何超琼毕业于美国圣克莱大学,主修市场学及国际商业管理,掌管的公司资产多达上百亿元。2000年,何超琼与许晋亨的婚姻结束。2002年,《财富》杂志将何超琼列入世界50女强人。
何超琼的妹妹何超仪在1994年进入娱乐圈,曾以七位数字的价格为一家时装店拍摄一辑半裸广告照。她参加卡地亚在香港举行的一次宴会上曾说,她的衣服是向姐姐何超琼借来,她要向姐姐学习穿名牌扮性感。
2003年1月,第十届政协北京委员名单中增加了几位香港名人之后,其中最著名的是李泽楷与何超琼。
电影和电影明星
张曼玉
奥黛丽·赫本
杜鲁门·卡波特的小说《在第凡内进早餐》1961年被好莱坞改编为电影,女主角哈丽从乡下来到纽约,她的梦想是进入珠宝店第凡内所代表的那个上流社会。这个电影又译为《珠光宝气》,这个名字更能说明它在时尚领域发挥过的作用。
奥黛丽·赫本在电影中身穿的“小黑裙装”是20年代的标志,它来自于Chanel。可可·香乃尔或许是20世纪最伟大的设计师,她出身贫寒,后来发现当交际花比当餐厅侍女更有前途,在情人的帮助下她开了自己的时装店,1916年,美国《VOGUE》杂志对她的产品大加赞扬。可可·香乃尔是一个成功的“哈丽小姐”。
而奥黛丽·赫本的名字也与纪梵希等品牌始终有联系,据说她发明了衬衫在腰部打结的穿法,普及了童花式发型,黑色高领毛线衣和平底浅口鞋。她无疑是一个时尚偶像。
中国电影明星中有可能成为时尚偶像的是张曼玉,她不仅为LV等名牌服装做模特,还担任了香港一家成衣商的设计总监,也许只是挂个名,但的确有大批人喜欢她的那种气质,而不只是在《花样年华》之后订做她穿过的那个样子的旗袍。
拉尔夫·劳伦的成功借助了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但更多的情况是,电影和电视剧助长了我们的消费主义习气。《性与城市》鼓励女人寻欢作乐,但请注意她们时常拎着不同牌子的新手袋,从CHRISTIAN DIOR到PRADA,还穿着DOLCE&GABBANA的缀着可爱小毛球的高跟凉鞋。中产阶级妇女不仅可以自由寻找性伙伴,更有一个实在的物质梦。
杂志
黛安娜·薇兰德
ANNA WINTOUR
杜鲁门·卡波特
Grace Kelly
美国的《VOGUE》杂志创刊于1892年,其倡导的时尚风潮影响着美国妇女的穿衣情趣。另一本时装类杂志《哈泼芭莎》(Harper's Bazaar)创刊于1867年。
英国人ANNA WINTOUR自1988年开始担任美国版VOGUE杂志主编,JOHN GALLIANO的走红据说与她的吹捧有很大关系。百余年来,各种时尚杂志一直是时装界的“同谋”。黛安娜·薇兰德先后在《哈泼芭莎》和《VOGUE》杂志任职,她在30年代主持过一个栏目叫作“你为什么不……”给大家提出五花八门精灵古怪的生活建议。从那个时候,时尚杂志的编辑们就不断号召大家享乐。
前不久,《哈泼芭莎》(Harper's Bazaar)美国版主编提出了一个概念叫“Celebrate Fashion”,该杂志中文版主编以“时装赞歌”来回应:“我一向是赞美时装的,正如我一向赞美物欲。时装和物欲可以常被误解为浅薄的,但是没有物欲就没有创造力。”
在全球化时代,许多大品牌组成了奢侈品公司,这对节省成本开拓市场有好处,但各品牌还独立运作。而时尚类杂志也进入“全球化”时代,多种杂志的各地区版本造就了一种全球同步的消费幻觉。
皇室
戴安娜
黛安娜王妃出席时装大师范思哲的葬礼,但很快她也去世了。她与另一个王妃Grace Kelly 一样完成了女人们梦想的生活:嫁给王子。如今世上还有人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爱玛士的“Kelly包”,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嫁到皇室,但卡地亚、Burberry等等与皇室沾边的牌子自有一番吸引力。
辛普森夫人嫁给了国王,她曾经是Dior的重要客人,带动了许多时尚故事,还给这个世界上所有姑娘留下一句讨厌的名言:“你永远不可能太富有,也不会太瘦。”
聚会
杜鲁门·卡波特是被《小姐》杂志发现的,他为这本杂志写了许多故事。这位作家还喜欢办PARTY,他关于PARTY的一句名言是,我邀请了500个客人,却树立了15000个没有受到邀请的敌人。时装是需要特殊场合的,而如何进入社交圈,如何有机会参加各种PARTY是你自己考虑的事情,只有混到那里,才会知道穿衣服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