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青铜器上的历史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朱步冲)
工作人员正在布置单五文铜壶
今年1月19日陕西省眉县杨家村五位农民的意外发现,对夏商周考古研究来说,无疑是一次知识大爆炸。这批为数27件,距今2800年左右的青铜器,不但形态上囊括了鼎、鬲、盘、盂等形态,更重要的是其镌刻的铭文字数达4000之多,而现存的所有周代铜器铭文不过万字。这批青铜器4月将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向公众展示
据陕西省文物研究所所长曹玮介绍,这27件青铜器,包括铜鼎12件、铜鬲9件,还有铜壶两件,盘、盂等各一件。器物造型精美,形体硕大。最大的铜鼎通高58厘米,口径50厘米,重46公斤;铜盘口径54厘米,铜壶高约60厘米。眉县杨家村曾在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3次出土过重要青铜器,在地理上属于周王朝发祥地周原的外围。周原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岐山、扶风两县之间。周部族建立之初,活动在山西南部一带,后受到北方游牧部族的骚扰,在当时的部族酋长古公亶父的率领下,移居至此。自古公亶父由山西迁居周起,直到周文王把国都由歧徙丰为止,这里一直是先周都城。据《汉书》记载:西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周原就有青铜器出土,其后的两千年里,周代遗迹更是屡有问世。
在周原周边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中,大丰簋、毛公鼎、史墙盘、折觥等都是闻名于世的国宝。1970年,在扶风县召陈村北发现了西周中晚期的大型建筑基址群。在建国以来发现的300多座周代墓葬中,有100多座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先周时期,说明周原地区不仅是先周文化的中心,即在文王迁都后,周原仍是周人的重要据点。由于在近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考古中工程中,眉县地区屡有重大发现,目前陕西省文物局已经开始在该地区组织大规模考古勘探。
专访北京大学考古系夏商周考古学专家李伯谦教授
三足附耳铜盘,盘内铭文达372字,为这批文物铭文之最
三联生活周刊:请问经过专家初步研究,铭文内容大概是关于什么的?
李伯谦:27件青铜器除了一件盂,是西周中晚期的制品外,其他26件都出于一个叫做“(走来)”的人。铭文上关于青铜器主人称谓,有的叫单五父,有的叫单叔,有的叫叔五父,这些都是这个叫“(走来)”的人的别称。从出土的一件磐看,“(走来)”是周宣王时期人,因为在这件磐上,有380个铭文,追溯了单氏家族八代,如何辅佐历代周天子治理国家的事迹。另外出土的12个铜鼎,其中两个是一套,铸于周宣王42年;其他的10个是一套,铸于43年。这些铭文重要在提供了一大批全新史料,比如历代周王的全套世系表。通过记录单氏家族事迹,还可以印证其他史书中的有关记载,比如单氏第五代,就辅佐昭王讨伐楚国,证明伐楚这场战争确有其事。其次,通过这些事迹,可以考察周代贵族家庭的变迁,以及周代礼制,因为“(走来)”本人是管理山林的官吏,受命征伐过北方的少数民族,因此得到了车马等赏赐。
三联生活周刊:这次考古发现,我们对眉县在西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新认识?李伯谦:眉县在周原的西南,属于大周原的外围,眉县以前还分别发现过另外两批周代的青铜器窖藏,出土了编钟、尊等器具。这个地区至少可以被证明是单氏家族长期居住的一个聚集地。
三联生活周刊:既然这批窖藏青铜器不是随葬品,为什么会埋藏于地下?
李伯谦:这次的窖藏坑是一件精心完成的工程,长4米多,宽2米多,深9米多。在坑壁上再挖了一个洞,将这批青铜器藏在里面。从这些迹象判断,可能由于西周末期社会不安定,周人为保护自己的财富,将这些器具埋藏于此。我们知道周平王东迁洛邑的时候很匆忙,许多贵族将珍贵器具保存在地下。
三联生活周刊:这次发掘出的青铜器工艺精良,是否可以反驳以往那种西周末期青铜工艺下降的论断?
李伯谦:不能这样说,虽然这些器具的工艺不错,但还没有达到西周早期青铜器那种令人赞叹的高度。从总体上看,只是达到了周代末的一般水平。周代末青铜器不是工艺水平所致,而是中央政府势力衰微、经济困难的结果。青铜器铸造是很耗财力的事,所以西周末期的青铜器壁薄,花纹也不精美。这次发现的重大意义在于铭文,而不在其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