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沈阳市市长陈政高
作者:李菁(文 / 李菁)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东北重要的工业城市,沈阳的发展规划将体现哪些特色?
陈政高:我们仍确立了“工业立市”的思想,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加快工业化进程。集中精力上一批大项目,壮大支柱产业。我们希望装备制造和汽车产业能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制造业体系,相关销售收入达到1400亿元。
三联生活周刊:沈阳最近几年发生了很大变化,好像在城市形象改造上花了很大力气。你们准备对城市形象继续做哪些“经营”?
陈政高:除现在进行的城市改造之外,我们一是准备合理拓展城区地域范围,按照南北轴发展战略,进一步做大母城,构建中央城市走廊和东西两侧产业带,使城区规模由248平方公里发展到450平方公里。二是大幅提高城市人口比重,市区人口规模要达到1000万,城市化水平提高到80%。除此之外,我们还计划在本世纪头十年里,推动城市走上生态良好、设施配套、社会安全的文明发展之路,逐步把沈阳建成森林城市、数字城市和安全城市。其中,要加快城市交通干道改造,建设城市森林公园和大型市民休闲绿地。创建“东北领先,全国一流”的人居环境,务求在2007年以前彻底结束沈阳棚户区历史。在基础设施上,以高速公路为主的公路里程要超过6000公里,国内国际航线达90条,与美国、新加坡等10个国家实现通航。
三联生活周刊:沈阳有什么建设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陈政高:沈阳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完全有条件发展得更快一些。2000年沈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19.1亿元,人均1970美元;2002年实现GDP1400亿元,人均2453美元。我们初步测算,如果以2000年为基数,本世纪头十年保持年均12%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可实现GDP3477亿元,按800万户籍人口计算,人均达到5255美元。从2011年到2020年的后十年保持年均11%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870亿元,按884万户籍人口计算,人均达到1.35万美元。据此,我们提出,到2010年沈阳市要全面建成较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联生活周刊:沈阳下一步发展战略是什么?
陈政高:我们最近提出了实现经济生活规则化、政治生活民主化、社会生活法治化,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打造规则的沈阳、民主的沈阳、法治的沈阳的“入世宣言”和“治市方略”。通过加快推进“三化”的进程,不断消除制约沈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为沈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而持续的动力。
陈政高
生于1952年,汉族,中共党员,辽宁省海城人。
就读于大连海运学院并留校任职,之后出任共青团大连市委副书记。从1985年始,他先后担任长海县副县长,大连市西岗区副区长、区长,大连市市委常委、副市长,辽宁省省长助理、副省长。2000年12月被任命为沈阳市副市长、代理市长、中共沈阳市委副书记。2001年2月14日,在沈阳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当选沈阳市市长。
专访西安市市长孙清云
记者 金焱
文化沉淀如何创造价值,是西安面对的命题之一
三联生活周刊:西安可以用一些很有趣的数字来表示,比如四大古都、科技实力全国第三,那么西安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孙清云:西安是除雅典、开罗、罗马外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有3100年建城史,在1100多年间是13个王朝的古都。这是西安市城市定位的一个方面——她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这决定了我们城市的特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刚才你说到排名,西安是我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和科技基地,有35所从事高等教育的大学,我们的科技实力在全国的名次在北京、上海之后是第三位,这是我们城市定位的另一方面。同时西安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现在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占到工业产值的43%。这三个定位简单概括就是,历史古都是我们城市的内核,是客观存在,由此孕育了很多人才。再加上一些国家的支持,使西安成为古都与现代气息融合得非常好的一个城市。
三联生活周刊:如果把整个中国比成一个竞技场,西安的竞争力体现在哪里?
孙清云:我记得前一段时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有一个研究报告,西安被该组织评为六个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之一。我们的活力和我们的竞争力体现在同一方面:我们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西安每年有科研成果3000项,同时我们将科研、教育与经济相结合,很多科研成果转化成产业化生产。比如我们在光机电一体化和软件方面非常突出,我们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全国53个开发区中名列前茅。
三联生活周刊:您是一市之长,怎么看待政府在一个城市里的角色?
孙清云:过去是一个权力型的政府,现在政府仍有这个特征,但色彩已经淡化了许多。关于政府职能,过去我们有些职能定位不清楚,不该管的管了,该管的没管到位,这是职能错位、越位。现在我们已经开始转向服务型政府,这主要体现在为市民提供好的人居环境,为企业提供好的投资环境,为人才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和科研氛围等方面。
西安有一个发展目标,把西安建成西部经济强市,我们的一个口号是:中国西安,西部最佳。我们的最佳包括科技创业环境最佳、旅游购物环境最佳、社会治安环境最佳、人居环境最佳、生态环境最佳等六个方面。我们的每一个“最佳”都有具体方案,现在已经开始进行操作。具体地说,去年我们为整顿西安的大气环境拆除了1756台燃煤锅炉,改成用电或烧气。为改善企业投资环境,我们建立了两个企业服务中心,一个是投资服务中心,这里是“一厅办公”,有些特大项目还有跟踪服务,从开始立项到最后会有几个人全程跟踪服务。另一个是投诉服务中心,这是一个很有权威的机构,可以代表政府协调各部门。它也是政府的一个部门,但是比较灵活,包括企业之间的纠纷,如果有人认为处理不公,投诉服务中心可以协调司法部门。
三联生活周刊:如果把西安这个城市作为一个产品,您的打算是什么?
孙清云:现在我们提出了一个“经营城市”的理念,城市是一个最大的资产,通过市场化动作,可以使这个城市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价值。
三联生活周刊: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现代化目标,西安的目标是什么?
孙清云:我们提出建立小康社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从现在到2006年,我们的经济要保持13%的增长速度。去年西安有13.3%的经济增长,今年我们预期指标是13.5%。;从2006年到2015年,我们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比起国家的2020年,西安市争取提前5年。为此我们有三张牌:第一是历史文化名城这张牌,这是很大的无形资产,打好这张牌可以提高西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发展旅游业;第二是优势产业这张牌。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和商贸流通现代服务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我们希望把西安建成几个中心:西部地区信息中心、金融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我们希望西安是区域型的经济中心,商贸辐射向西可以覆盖整个大西北,向东可以包括河南的一部分,我们有区位优势,西安是西部内陆的开放性城市,也是交通中心,是陇海铁路线的中心,也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最大的中心城市。换一个说法是,我们希望西安成为人才高地、科技高地和经济高地;第三张牌是科技教育这张牌。
孙清云
男,汉族,1954年出生,山东人,大学学历。
2002年,西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孙清云承诺:把富民强市作为根本任务,把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作为施政方略,以让全市人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幸福作为第一要务。2003年,他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了一年来政府工作情况的同时,提出政府工作宗旨为“亲民、为民、安民、富民”,并贯穿于每一项具体工作中。
专访武汉市市长李宪生
记者 李菁
社区是现代城市的基本单元
三联生活周刊:武汉自古有“九省通衢”之称,也是中西部惟一的特大型城市,武汉怎么定位未来的发展?
李宪生:武汉是中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土地面积8476平方公里,总人口813万。武汉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3500年前城市文明之光已在汉口盘龙城兴起。武汉是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武汉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腹地市场广阔,科技教育发达,工业基础较为雄厚,在中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因种种原因,目前武汉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比较大。我们有信心在新的一轮城市竞争中,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光电子、钢铁及新材料、汽车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环保等五大产业基地,以及服装纺织、食品、造纸及包装印刷等三大优势行业,努力构建华中地区金融商贸、科技教育、现代物流、交通信息、旅游等五大功能中心,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力争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进而为把武汉建设成为国际性城市而努力。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一市之长,您怎么理解“经营城市”这个概念?
李宪生:“经营城市”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一种新理论和新实践,它关系到城市的兴衰、关系着城市现代化的方方面面。一个未经科学规划的城市,意味着城市资源的贬值。实践证明,做好城市规划,不但能规范城市发展,而且能增强城市的个性魅力和吸引力,促进城市各种资源增值。经营城市实际上也是一种城市资本运作方式。在传统经济下,城建基本上是政府包揽包办的,财政压力和资金缺口都很大,有很多弊端。随着城市发展步伐加快,传统方式已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只有通过经营城市,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吸引增量。我们目前已建立了土地储备制度、土地交易制度,就是这样一种尝试。在把土地作为资产投入市场前,政府可组织对土地进行先期开发,“预热土地”,让“生”地变成“熟”地,使土地资产的价值按照价值规律实现增值。
很多人认为,政府是经营城市的主体。但我认为,随着城市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城市的发展,经营城市主体一元化的现象应该改变。尤其是加入WTO之后,经营城市已经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政府在经营城市中除了垄断一些优先发展部门和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外,应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其他经营项目和资源应该逐步放开。所以说,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营城市主体的转化,也是对我们城市经营决策者的一种考验。
三联生活周刊:目前已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三大经济圈支撑东部沿海地区,西部有国家的大开发。在这种经济格局中,武汉准备怎么提高城市竞争力?
李宪生:除了对自然资源进行经营之外,我们还要进行城市文化形象设计,计划启动长江、汉江两江四岸的综合开发。我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难点在中西部的发展,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的战略支点作用。武汉怎么找准自己的定位?——我们要营造“武汉经济圈”。首先要按梯度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原则,加快发展高新技术、钢铁、汽车、化工、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拉长产业链,形成企业群,打造武汉经济圈的产业高地;要以高速公路、铁路、航空、信息四大通道建设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形成武汉经济圈大交通网络。要以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大市场建设,努力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经济圈大市场网络;要联手进行环境整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要以促进共同繁荣和发展为宗旨,加快建立武汉经济协调高效的合作机制。建设武汉经济圈,对我国中部地区的振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宪生
男,汉族,1954年9月生于武汉
1970年参加工作,历史学博士。曾任武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委常委、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副主任。1998年1月,在武汉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副市长。1999年8月调任中共十堰市委书记。2002年4月,武汉市十届人大常委会33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副市长、代理市长。2002年8月,武汉市十届人大六次会议上当选武汉市市长。
专访温州市副市长吴敏一
记者 朱文轶
民营、合资企业构成了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重要力量
三联生活周刊:按行政级别来说,温州是一个省辖市。但温州在中国的众多现代城市中正变得越来越醒目。应该说,您从1999年就任温州市副市长以来,正是目睹了这个城市变化最显著的三年。作为地方政府的决策者之一,您怎么看待自己的城市?
吴敏一:几年前我上任时候,不少城市都正在谈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规划构想。但一个城市的发展,是受客观经济规律制约的,不是自己想发展到什么程度就一定能实现。这个定位对温州显然不适用。这并不是缺憾,城市大了负担也会重。一些世界名城,悉尼、温哥华,市民喜欢,游客向往,虽然不大,但有名、有钱,还能赚钱。我记得有一个市长曾经说过,一个城市不怕不大,就怕平庸。温州的特点在于它的活力、市民挣钱的欲望和致富的冲动。虽然不大,但温州可以成为一个富裕的内贸要市,开放的城市,适合人居的城市,企业挣钱的城市。
三联生活周刊:您说到“城市赚钱”。这个提法可能已经成为很多城市决策者的共识:一个城市能创造多少财富已经成为城市竞争力最朴素的衡量标准。您同意市长是个“经营者”吗?
吴敏一:当然。发展城市的钱从哪儿来?这恐怕是每个市长上任后的第一道题目。过去城市靠政府财政拨款和地方企业的税收,很多市长的心事都放在了如何把企业做大做多上。但温州不是这样,一方面,在我们20多年来灵活的市场经济机制下,企业早学会了自己走路。另一方面,“适度政府”一直是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所谓“适度”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城市管理者如果把自己等同于企业家,不光企业不一定能弄好,城市管理不当还会让城市贬值。用钱兴中市长的一句话来说,“某些时段,政府‘不作为’也是一种环境”。
那么,市长做什么?事实上,城市才是我们自己最重要的资产,它本身就是值钱的,市长的责任就是应该通过经营这份资产来挣钱。举个例子说,温州90年代初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财力是6亿左右,去年底已发展到超过200亿,十年间翻了43倍,这中间有很大一部分是靠经营城市得来的。温州城市现代化一个重要步骤是要按照中心城市“东移西扩”战略,加快新区建设。在紧挨老城区的边缘建设大片新城区,迁移老城区的一部分企业、机构和职工人口,促进城市空间分布的科学化合理化。我们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是,到2010年温州建城区规模将是一个185平方公里、拥有200万人口、250个城市社区的城市。而这里的搬迁费、建筑费、运输费、职工住房建设费,从何而来?光政府财力肯定是不行的,只是因为这些年来温州城市一直在整体增值,才能吸引外资,组织开发公司来投资,政府把土地效益让利给老百姓盖房,开发公司少赚点,好事就做成了。温州的土地价格,在这三年间增长了4倍。城市增值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三联生活周刊:用环境来吸引内外资本,城市就能整体增值,这的确既是一个城市的经营之道,也是一个简洁明了的经济过程。但有人指出,温州“商气”太重,“文气”不足。这是不是同样会让温州陷于“平庸”?未来温州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会有什么样的方向?
吴敏一:良好的环境是个系统性框架,包括开放健康的投资经营环境、完善的城市功能,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温州激励引导下的民间融资新体系,中小企业获取资金有足够的便利性,这就是我们最有特色的制度环境优势之一,但的确存在许多地方我们还需要努力。温州是一个山水城市,中心城市有山有水,山在城中,城在水中。两个国家级风景旅游区:雁荡山、楠溪江恰好分别代表了奇山、秀水,全市景区面积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6.7%。很多人认为温州没有“文气”,而温州其实是中国山水诗和戏曲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曾在温州任太守。只不过我们还没有把这些资源很好利用,没有把城市底蕴充分挖掘出来。在未来几年,我们会做好全市范围“山水”的文章,打造“山水城市”的文化品牌。
一个城市能不能具备竞争力?大思路很重要。“寻找定位、经营城市”是条低风险、高效益的路子。温州是影响全国并辐射浙南闽北的中心城市,是赣湘皖等区域的主要出海口,是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圈的国家级交通枢纽。我们正投入10亿美元进行甬台温高速公路温州段建设,这将把温州连入到长达5200公里的中国最长的高速公路干线之中。
吴敏一
浙江温州人。温州市副市长
中共党员,我国著名经济学研究员,是由学转政的一名官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在浙江省政府工作期间提出的有关区域经济研究、城市化工业化问题、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的观点曾在国内经济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专著《中国工业化理论和实践探索》直到现在仍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他在浙江省政府从事经济建设研究工作13年,曾参与了浙江省很多有关经济政治改革进程中的重大决策和浙江省“九五规划”形成的全过程。1999年,他就任温州市副市长,主管温州民营经济工作,并策划了数码温州的总体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