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演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三联生活周刊)
城市观念的起萌
中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西周时期,计有26座,就其地域分布范围来看,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及淮河上游地区,其中以晋南、豫北及豫东最为集中,此时城市规模较小,职能比较单一,完全是为政治服务。
到西周末年,有140多个诸侯首邑城市。在西周宗法制下,可把全国各级城市的统属关系视作人体各部分的关系,有主有从,以大制小,用城邑规模等级关系来强化其宗法和政治上的统属关系。基本形成了三级城邑网络:王城居首;诸侯城列第二;卿大夫都城为第三级。这种等级关系,可视为我国从历史上一直延续下来的以政治为中心,从上而下的城市等级规模关系的模本。
城市雏形
秦汉时期郡县制度确立。城市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40%;其次为淮海流域,约占14%;而东南沿海分布最少,经济开发水平愈高,城市分布愈密。当然,此时期最主要的还是以行政中心为主的城市,西汉末,作为行政中心的城市已达1690座。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城市体系中的主体。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城镇发展的重要时期,城镇的职能多样化,除政治型城市外,手工业城市、交通型城市大量兴起。城市等级规模差别加大,区域中心城市有了较大发展。在空间分布上不仅表现为体系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及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而且出现了沿河、沿江的城市发展轴线尽管随着商业活动的发展,城市的贸易功能已经开始形成,但商人的地位仍然很低。
近代化城市
隋唐政治上的统一,带来了城市间联系的加强。城市间发达的水运网形成。隋唐时期长江流域经济水平超过其他流域,成为全国首富的农业地区,形成了“国家财赋,仰给东南”的局面。承担重要贸易功能的港口城市开始形成,广州执海港之牛耳,扬州地当长江、运河会合口,成为我国中部河海大港,山东登州(今蓬莱)居朝鲜、日本进入中国之大门,成为北方的主要港口。
这一时期,城市形态的成熟引起了另一层面城市观念的变化:早期的城市里,生活情趣体现为统治阶级的情趣,平民只是贵族生活的附属品,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到了宋代,城市商业、大众服务业和娱乐业开始面向平民百姓,城市生活也从贵族化转向平民化。
半开放近代城市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大举入侵,使中国城市的发展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但由于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下,城市化进程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又十分缓慢。据美国学者斯金纳的研究,1843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约为5.1%,到1919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上升至7.6%,仅增加了2.5个百分点,同期世界城市化水平却增加了12.8个百分点。
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具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二元结构的城市体系。中国近代城市体系,由一元的,即以各级行政中心城市为主的结构,转向以近代工商业城市为一方,传统的中心地城市为另一方的二元结构.第二,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区域差异明显。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少新兴城市,它们多为矿业或工矿业城市。由于中国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新兴城市也多位于东北及华北地区,这样,中国城市主要在南方发展的趋势发生了逆转,北方再次成为中国近代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区。而资本主义在南方的发展主要在条件较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中一些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发展尤快。而在这一轮区域城市发展中,西部地区由于缺乏现代经济的支撑,绝大多数城市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工业化城市
相比西方工业化过程中利物浦这类典型工业化城市的出现,中国城市工业化、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运动是从建国开始的。为了适应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业城市开始了道路、动力、电力、水源等第一代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由于城市工业化造成的人口积聚和城市土地缺失,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工业化发展,与西方20世纪初工业化进程中相似的是,中国城市带有工业化特征的城市建设,摩天大楼就是这一标志性产物。
全球城市(globe city)
信息化的后工业社会,一方面,城市的功能不再以工业生产为主导;另一方面高科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单纯“空间距离”的限制性减弱,“时间距离”的要领正在变得更为重要。传统概念的权力和财富被组织在全球信息网络中,比权力流更重要的是信息流、金融流、形象流。这个时候,城市类似于一个信息环,是信息、专家和人才的不可预测和不可规划的组合,它能生产出更高层次的信息。城市开始进入国际化大都市,也就是全球城市的时期。“全球城市”的作用是作为全球经济的指挥和控制中心,类似一个超级的公司,给居民和全球化企业提供可供消费的制度产品、环境产品、信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