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行100年:我随晨曦之羽翼
作者:蔡伟早期的扑翼机后来被认为不足以载人飞行
第一个飞越英吉利海峡的法国飞行员布莱里奥
1919年的一天,美国纽约的一位名叫雷蒙·奥泰格的饭店老板宣布他将出资25000美元,奖励第一位驾机从美国纽约不着陆飞行到法国巴黎的飞行员。此后,8年中先后已有数人为争得这份奥泰格奖金而身负重伤,甚至丧命。但直到1927年,这笔奖金仍然没有主人。
一位名叫查尔斯·林白的航空邮政飞行员为此跃跃欲试。这位出生于底特律的飞行员18岁考入威斯康辛大学学习工程学时就已经将目标定在了航空领域。为掌握飞行技术,他参加了美国陆军航空兵。从布鲁克斯飞行训练学校毕业后,他到圣路易斯,受雇于罗伯逊飞机公司,负责芝加哥与圣路易斯之间的邮件运输。他的自传中写道,从得知有关奥泰格奖金的消息起到1927年春天,他成天考虑的就是一个问题——“把我的飞机降落在巴黎”。
林白认为,只要有一架性能良好的飞机,他一定能成为第一个不着陆越过大西洋的人。他说服圣路易斯9位巨商为他提供资金,由当时设在圣地亚哥市的瑞安航空公司来制造这架由他参与设计的特制飞机。他将这架飞机命名为“圣路易斯精神号”。为检验飞机性能,林白在飞越大西洋之前驾机从圣地亚哥飞到纽约,创下了20小时21分钟飞越美国大陆的新纪录。
这时候距离世界上首次重于空气的飞行器——飞机——载人飞行不过25年,而人类开始比较系统地研究飞行也不过几百年时间。德国工程师奥托·李林塔尔是世界上第一位驾驶滑翔机升空的人。在他2500次飞行中,最远的飞行距离已经达到300米。即便是现在看来简单的滑翔机在那个时候也非常不完善。李林塔尔在1896年失事去世前他对弟弟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牺牲是必需的。”他的死震动了当时尚属成长期的航空界,但人类的冒险精神被激励,制造滑翔机和参加飞行形成了热潮。
与滑翔机和扑翼机相继造成的牺牲和失败比,比空气轻的热气球和氢气球更早实现了载人升空。这使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确信,比空气重的飞行器是无法上天的。然而此前半个世纪,1810年英国航空先驱乔治·凯利却在他的论文《论空中飞行》中认为:人造飞行器必须设法分别实现升力和推力两种基本原理。这篇论文奠定了固定翼飞机和旋翼飞机的理论基础。他建立的空气飞行器的基本原理和飞机结构布局,被看成是现代航空学诞生的标志。比他更早的是意大利的达·芬奇,他也是一位著名的工程师和航空科学研究的创始人。通过对鸟飞行的研究,达·芬奇认为,鸟的升力来自鸟翅膀对空气压缩后产生的反作用力,这一结论比牛顿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定理早了200年。在《论鸟的飞行》一书中,达·芬奇留下了许多飞行器草图,在临死前他将这些手稿留给了他的得意门生。然而遗憾的是,这些手稿直到18世纪才被引兵前往意大利的拿破仑得到并带回法国。研究达·芬奇手稿的全都是艺术家和历史学家,直到20世纪20年代,达·芬奇作为航空科学开创者的身份才被发现,但这些研究已经失去了引领时代的机会。正如凯利的研究超越了时代,然而却被当时的热气球和飞行浪潮所淹没,使飞机的发展进程不得不向后推迟了几十年。
就在李林塔尔去世前几个月,一位62岁的美国人制造了一个用蒸汽作动力的飞机模型,该模型飞到20米的高度,飞行距离达到760米。在李林塔尔去世后不久,他制造的另一个带动力的模型飞到150米高度,飞机留空时间达3个小时。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重于空气的飞行器实现了稳定的持续飞行,这个老人就是兰利博工。
莱特兄弟和林白
林白和以他的“圣路易斯精神号”为主题的邮票
1922年,停在巴黎布尔热机场的“法曼”Ⅰ型双引擎运输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邮政运输极大刺激了航空器的发展
1903年12月17日,在一个名叫小鹰(kitty hawk)的小镇上,莱特兄弟开启了载人航空的时代。
当时的美国新闻界并没有意识到新时代的来临,而在德国的一家刊物上甚至称这件事是“两个美国人的骗局”。美国著名的史密斯航空学会在十几年后都不肯展出他们的飞机,原因是该学会的领导人兰利博士曾在莱特兄弟试飞之前两个月曾经试飞过一架名为“航空站”(aerodrome)的飞机。兰利这架飞机在弹射后落入波托马克河失败,但兰利的支持者认为,它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模型上都是成功的。1914年,美国著名的飞机设计师寇蒂斯还修复了这架飞机,将它飞上天,以证明设计的成功。
在维尔伯·莱特于1912年逝世后,奥维尔·莱特在长期无法得到承认的情况下,将“旅行者一号”运往伦敦博物馆展览,并引起轰动。迫于舆论,史密森学会向莱特兄弟道歉,但直到1948年,才将莱特兄弟的飞机运回史密森航空航空博物馆收藏。
对于谁开启了载人航空时代,一直到1987年,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还曾报道说,一位前美国空军飞行员威廉·欧道伊尔声称,根据他的调查,一位名为古斯塔夫·怀特黑德的德裔美国人早在1901年8月14日就曾在试飞中飞行了800米,并表示当时的《桥港星期日先驱报》曾经详细报道。可以肯定的是,莱特兄弟从前人的研究那里受益匪浅。在受到李林塔尔牺牲的激励后,维尔伯·莱特曾写信给史密森学会,希望获得有关航空资料。在学会联系下,莱特兄弟与在美国从事滑翔试验的法国移民查纽特取得联系,后者曾在《飞行的机械进展》一书中声称发明了构架式双机翼结构,这一结构目前仍在许多飞机上应用,如我国的运五型飞机。
1927年5月20日,世界航空史又迎来了另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上午7点52分,林白驾驶着“圣路易斯精神号”从纽约长岛的罗斯福机场起飞,开始了他的越洋飞行。就在林白即将到达巴黎的那个星期六的下午,美国驻法国大使迈伦·赫里克正在圣克劳德观看法美网球赛。在比赛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使馆秘书送来一份电报,证实林白已经飞到爱尔兰上空。赫里克匆匆离开赛场,在吃过晚饭后迅速前往巴黎东北方向的布尔日机场。赫里克后来在回忆录中说:“那天真是幸运,没有耽误一点时间,因为成群结队的人们都拥上了公路,片刻之间已无法通行。”一名参与这次采访的记者在他的报道中写道:“自‘一战’停战以来,巴黎大众还从来没有过这么高涨的热情。美国飞行员的命运已经紧紧地抓住了巴黎人的心。”当有消息说林白已经迫降时,一位贵妇人流下了眼泪。一位卖报的妇人上前安慰她说:“在这些事情上是没有国界的,因为他也是母亲的儿子。”
1927年5月21日晚上10点24分,“圣路易斯精神号”终于降落在巴黎,这次飞行时间为33小时30分,航程5810公里,实际飞行大西洋水面时间为28小时,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飞越大西洋的不着陆飞行纪录。美国总统柯立芝授予林白国会荣誉勋章和优秀飞行十字勋章,新闻界给他冠以“孤独的鹰”的称号。林白从此被无数美国人和欧洲人视为自己心中的偶像,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纽约时报》用了五个全版报道他的新闻。全美各报为了他多用了25000吨白报纸。最重要的是,林白的成功刺激了世界范围内航空业的飞速发展。在林白飞越大西洋成功后,瑞安公司立即接到了240架飞机的定购合同。科罗斯比写道:“林白在那一夜的成功,标志着一场新的宗教运动的开始,仿佛世界上所有人的手都在力争亲自摸一下这个新的基督和新的十字架,它就是飞机。”
孤独的鹰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开启了载人航空的时代
①试飞中的“旅行者一号”
②奥维尔·莱特
③威尔帕·莱特
④莱特兄弟在试飞前
后人仿制布莱里奥设计的Ⅺ型单翼机试飞获得成功
奇怪的是,雷蒙·奥泰格既非第一个以重奖倡导创造飞行纪录的人,林白也不是第一个创造飞行纪录的飞行员。在设立奥泰格奖的当年,美国海军飞行员埃伯特·里德就驾驶有寇蒂斯设计的NC-4号水上飞机,从纽约洛克韦尔海军航空站出发,分段飞越大西洋,于5月27日降落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全程6316.5公里。飞机的设计者寇蒂斯更早在7年前曾研制出陀螺稳定仪,在法国参加的安全竞赛表演中实现了飞机的“无人驾驶飞行”,飞行员还得到5万法郎的最高奖金。在1919年5月初,为争夺飞越大西洋的第一人和1万英镑奖金,12架各种型号的飞机集中在加拿大附近的纽芬兰岛。在两架飞机先后冲击纪录失败后,两名英国飞行员约翰·阿考克上校和阿瑟·布朗上尉驾驶一架由维克斯(Vickers)公司生产的维米(Vimy)双引擎双翼轰炸机从纽芬兰起飞,在经历了16小时27分的空中搏斗和冒险后,降落在爱尔兰的一片沼泽中。这次3032公里的飞行使两位飞行员在伦敦受到盛大欢迎,并从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丘吉尔手中接到了《每日邮报》的1万英镑奖金。英国国王还向他们授予了爵位。1919年是神奇的一年。在这一年里,远距离飞行的记录先后被创立。1919年,英国史密斯兄弟驾驶维米型飞机完成了从英国到澳大利亚的长途飞行,全程为17912公里。第二年2月,两名南非飞行员勒内维尔德中校和布兰德少校在南非政府的资助下,经过三次尝试,终于完成了从英国到南非开普敦的飞行,同样获得了英王赐予的爵位和南非政府的5000英镑奖金。1919年3月,澳大利亚政府宣布,将奖励第一个在30天内从英国飞往澳大利亚的机组。当年年底,澳大利亚的史密斯兄弟驾驶一架维米型飞机从伦敦的豪恩斯洛机场出发,用了27天20小时飞抵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港。
能解释林白为何名声大振的惟一解释可能是他创造了划时代的单人飞行纪录,尽管两个星期之后一名叫张伯伦的飞行员也驾驶飞机飞越大西洋,更一直飞到德国境内,超过了林白的飞行距离,但他却默默无闻。
圣-埃克絮佩里
林白驾驶的“圣路易斯精神号”上单翼飞机使瑞安飞机公司得以名留青史
公众对于林白的厚爱似乎偶然,但又不能只用偶然来解释。早在“一战”爆发前,英国《每日邮报》记者哈里·哈帕在《飞机》一书中写道:“飞机将首先使欧洲,而后是全球连接在一起;国与国之间将成为亲密无间的近邻。最终将证明,对天空的征服是人类最伟大和最值得骄傲的业绩——穿梭于世界范围内的空中航路,将会向跨越国界的铁路一样方便。”1912年的夏天,一个法国男孩就经常到他家附近的一个机场,一连几个小时呆望着机械师在飞机上忙碌不停。当年保持世界飞行速度纪录的飞行员维特里纳把他抱进座舱在空中飞行了一圈。他激动得写了一首诗,刊登在暑假的校刊上。这个孩子后来参加了空军,他就是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的作者。
“一战”后,大量的军用飞机被改为民用飞机。许多民用航空公司迅速成立。开辟空中航线的需要激发了对长途飞行冒险的热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3天,英国《每日邮报》董事长诺斯克利夫就发出了飞越大西洋的号召。“一战”之后,圣-埃克絮佩里参加了法国邮政航空公司在南美洲和非洲的航线开发工作。驾驶着升限只有2500米的飞机,在海拔7000米的群山之间寻找空中航线,终于开通了图卢兹—达喀尔—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空中航线。然而圣-埃克絮佩里没有林白的运气,为了获得法国空军为打破巴黎-西贡5天4小时飞行纪录设立的15万法郎奖金,圣-埃克絮佩里在飞行15个小时后坠落于利比亚沙漠。后来在与机械师普雷沃合作参加纽约—火地岛的远程飞行中不幸在危地马拉出现严重事故,差点被截取右手。
从1908年底英国《每日邮报》提供1000英镑奖金给第一个飞越英吉利海峡的飞行员起,社会对科学的需求、公众对英雄的需求和个人对名誉的需求交替刺激着飞向更高更远的目标。成功者正如夜空的闪电让人瞩目,失败者正如圣-埃克絮佩里所说的,“失败者应该缄默,像种子”。惟一不同的是,历史总会记住他们的名字。
1945年,圣-埃克絮佩里在前往故乡里昂进行第九次飞行侦察任务时一去不返。时至今日,他的遇难时刻和地点仍是未解之谜。他的朋友们有个共同的看法:他找到了自己愿意的那种死。正如蒙田应该死在床上,莫里哀应该死在舞台上,拜伦应该死在战场上,圣-埃克絮佩里应该死在空中。伟大星辰的英名已在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到了庇护。正如“孤鹰”林白,在历经灿烂辉煌后,将身后留在夏威夷毛伊岛上的无名小镇。墓碑上只留下简单的铭文:“我随晨曦之羽翼,直飞至海角天涯”。
最初的世界著名飞行活动
1909年7月25日凌晨,法国飞行员路易·布莱里奥在驾驶着自己设计的“布莱里奥”Ⅺ型单翼飞机从法国加来海岸的巴拉斯起飞前往英国的多佛尔。用时36分钟、飞行了41.9公里,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驾驶完全没有导航设备和保护设备的飞机飞越英吉利海峡的人。
1924年,美国陆军以4架道格拉斯公司生产的“世界巡游者”大型双翼飞机开始了环球飞行。这次被当时舆论界称为“航空麦哲伦探险”的环球冒险飞行中,一架飞机撞山,一架落海。只有洛威尔·斯密斯中尉和埃利克·尼尔逊中尉驾驶的两架飞机回到了西雅图附近的沙角机场。这次航程达44340公里的飞行在历时371小时11分的实际飞行后艰难成功。
1929年3月13日至5月12日,中国飞行员陈文麟驾驶英国生产的“阿维安”型飞机,从英国出发,途经欧亚两洲的8个国家,行程1.5万公里,抵达中国厦门。这是中国最早的国际长途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