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你裙归来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叶滢)
迷你裙又回来了!回归的迷你裙更时髦、更多元化
流行的超短让女性更显活力
60年代最红的模特Twiggy标准打扮:超短裙+沙宣式短发+娃娃妆
超短裙是60年代摩登的标志
如果说20年是流行轮回的一个周期,今年春夏劲吹的迷你(mini)风倒是非常符合这个规律。
与60年代洋娃娃造型的超短裙和80年代职业女性式超短裙有所区别的是,在今年春夏的流行中,迷你风格更趋多元,既有明艳鲜亮的D&G,也有性感迷人的GUCCI。
汤姆·福特在为Gucci设计2003春夏装时曾经说,“Short”是Gucci Girls 的形象装束。在春夏系列回避迷你风格的Giorgio Armani也还是在新一季的秋冬成衣展中加入到“超短”潮流中,虽然用的是他惯常的灰黑色系。
2003年的春天,mini girl已经取代嬉皮族,成为时髦的主流。但其实在2002年,已经有不少品牌力推mini风格——如果按照老套的“裙边定律(the Hemline Theory)”的解释,女人的裙子越短,股票就会升得越高。如果是熊市,女人的裙子也会越来越长——mini潮流大概是经济状况好转的风向标。但去年经济形式没有回暖,迷你裙也没有大张旗鼓的成为主流,经济不景气时,女人还是喜欢“长”所带来的安全感。迷你裙套长裤是时髦和安全感的折衷搭配,这也是2002年的一个年度特色。
开迷你裙风气之先的是英国设计师玛丽·匡特,1959年她在英国画报上刊登了一款称为“迷你”(mini,minimum的简称)的裙子式样,在随后60年代的青年运动中,这款服装样式也是摩登青年们与老一代中产阶级划清界限的标志。那个时代最红的模特Twiggy常常的打扮就是超短裙、沙宣式短发、娃娃妆。
玛丽·匡特希望迷你裙可以让年轻人保持他们童贞的魅力。
60年代中期在巴黎时装发布会上推出了迷你裙的法国设计师安德烈·库雷热声称自己是第一个发明迷你裙的人,而玛丽·匡特不过是“将迷你裙商业化”了,到底谁是迷你风格的首创者虽然存在着争议,但玛丽·匡特大而化之的说法还是有些道理——“谁发明了迷你裙已经不重要了,是街上的姑娘们真正发现了它。”
迷你裙归来是否预示着股票市场的回升,在2002年小小的试探过一回后,结论是不能肯定。美国经济的确有复苏的迹象,但在一场新的战争面前,时尚趋势毕竟不是福音书,用它来预测经济局势多少有些风险。
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裙边定律”据说在印证股票市场景气与否时颇为灵验。说得严肃一点——“女性裙边的升降好比全球经济的气压计”。在20年代和60年代,女性的裙边和股票市值一直协同升高——1968年超短裙达到极限,一般裙长在膝上15~25厘米。在30年代和40年代,股票市场表现低迷,女人们的裙子也越来越长。所谓“裙边定律”在1987年给华尔街和时尚圈开了一个玩笑,姑娘们的超短裙在这一年风行一时,在裙边上涨股票升高的大好形势下,股票市场当年10月突然滑落。这时设计师们又纷纷站出来,指说当季流行的超短裙是如此唐突荒谬。
如果说上个世纪每个时代的潮流还有迹可寻的话,过了新千年,流行周期已经越来越短。去年大行其道的民族风和波西米亚风在2003年已经完全势弱,从年初开始,不同潮流预测已经让人昏头。因为电影《The hours》的热映和设计师Jil Sander的新风格,有人说20年代风格就要回潮了。在奥黛丽·赫本诞辰100周年的时候,又有人说赫本式的好女孩形象会让50年代的时髦在2003年的流行中占有一席之地。多变多元的风格选择,让世纪初的时尚追随者多少有些无所适从。
20世纪的时尚变迁为我们的时代提供了诸多可供参考的选择,波普风、民族风、嬉皮、雅皮、波波族、朋克或者淑女装,在迅速变化的世界经济环境中,总能勉强和大环境扯上关系。但在全都被玩过一遍的20世纪风格面前,所谓“新”潮流的创新空间已经非常稀缺,拼贴和混合是“推陈出新”的后现代手段。在40年前流行过的迷你裙上做文章,大部分设计师迷你风格的作品中已经看不到当年所谓的青年风潮,那些浪荡、稚气的时代气质已经在圆熟的新设计中被更丰盛的细节和装饰吞噬掉了。
在大多数设计师在秋冬装中要将“迷你”继续玩下去时,早先声称要“short”的汤姆·福特忽然掉转方向,GUCCI在米兰的秋冬成衣展的表现说明他在下一季“要长不要短”,纤细、修长、成熟性感是他新系列的主题。这么看来,他还是对未来的经济状况不那么看好。或者,只有风格多变,才能刺激新的消费欲。
在越来越多元的潮流趋势前,怕是连“裙边定律”也要无可奈何了。话说回来,连格林斯潘都搞不懂美国股市,何况这些反复无常的时尚玩家。
如果用“裙边定律”来预测中国的时尚潮流和股市之间的关系,估计不论是王新元还是王安这样的行家早就已经疯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