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闷烧音乐
作者:王小峰(文 / 王小峰)
Portishead主唱贝思·吉本斯
“莫奇葩”乐队
继“山羊皮”之后,英国另一支乐队“莫奇葩”(Morcheeba)也来中国了。相对“山羊皮”而言,“莫奇葩”这个名字更陌生,但如果你一直关注英国流行音乐的话,其实他们的音乐并不陌生,因为他们酷似Portishead。
记得Portishead刚刚出版他们的处女作《哑巴》(Dummy)时,香港乐评人袁志聪曾用“妖冶荒踪”这个词来形容他们的音乐,这种能让人听出泛着欲望光泽的音乐,使Portishead在一年内便声名大噪。轻灵、联想、阴郁、醇美、淫荡、雅致、怪异、镇静、冥想、催眠、哀怨……这些词汇用在形容他们的音乐上都不过分。也正是Portishead现象,才使人们注意到,90年代英国电子乐开始发生了新变化。追根溯源,人们又发现,Hip Hop在英国的布里斯托尔拐了一个弯,它的节奏不再是铿锵有力的重低音,不再把拍子定在每分钟120下以上。于是,人们把这座城市的Portishead、Tricky、“大冲击”(Massive Attack)的音乐一并称为Trip Hop。
如果单从节奏上来区分Hip Hop和Trip Hop,似乎还不能完全描述清楚Trip Hop的特点,先看看布里斯托尔,这是一个多民族混杂在一起的,具有波希米亚气质的城市,Trip Hop正好能诠释这种气质。这里的舞厅DJ,具有很随意的创新精神,酸爵士、雷吉乐、新迷幻音乐、泰克诺、说唱乐统统被这些DJ混合在一起,最后提炼出Trip Hop。
Trip Hop的拍子比较慢,低音有一种散射状的混浊,和House音乐清晰的低音有明显不同,这种混浊的低音构成了音乐的主线条,所以听起来特别会有种慵懒、迷幻和昏昏欲睡的感觉。
Portishead无疑开创了一个Trip Hop新时代,Trip Hop,这个读起来感觉就像兔子在翻越篱笆时候被绊了一个跟头的词组,成了一种音乐的象征。而紧随Portishead之后,又有很多类似组合出现,但也正如这种音乐不温不火一样,Trip Hop在美国越来越受欢迎,但是在英国一直就没有形成气候。而那些在英国颇有名气的团体,想去美国发展,却都因为合约的限制,无法和美国大唱片公司签约,像“莫奇葩”这样能同美国唱片公司签约的Trip Hop乐队,在英国并不多。
Trip Hop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主唱大都是女性,而且最好是嗓音醇厚的女性,这种醇厚的嗓音演得懒散一点,就会立刻变得特别性感。Portishead主唱贝思·吉本斯就是最好的标本,后Portishead时代的乐队,在形式上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一点做文章。乐队的幕后乐手都期望歌手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歌手,而且是一个性感符号,这样通过Trip Hop把音乐中的闷烧感觉表达出来。但遗撼的是,像吉本斯这样的歌手实在太少了。“阿提卡布鲁斯”(Attica Blues)在音乐上更偏重爵士化一些,听起来有别于其他Trip Hop团体,但是乐队中来自埃及的主唱罗巴·伊尔-伊萨维嗓音过于单薄。类似的还有“奥利夫”(Olive),主唱的嗓音更适合唱一些流行歌曲,Trip Hop被她平庸的嗓音给抹杀了。名气比其他乐队都大、资格也比较老一点的“皮条客”(Sneaker Pimps)主唱凯莉·戴顿的嗓音倒是充满激情。相比之下,“单声道”(Mono)乐队的主唱德玛丽音色更纯净、甜美一些,而他们更偏重流行化的风格更像传统概念中的英国乐队。
“莫奇葩”虽然也是众多后起之秀中的一个,但是他们占到的一个便宜就是,主唱是个黑人女歌手,这一方面能使他们把Trip Hop音乐中闷烧的一面彻底展示出来,另外也使Trip Hop回到更具有黑人色彩的1994年以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音乐更符合美国人的胃口,这让“莫奇葩”在美国能找到市场,这大概是他们能成为Trip Hop中的“奇葩”的原因。
Trip Hop是种很时尚的音乐,虽然同样发源于舞厅,但是它和Hip Hop不同之处在于,它完全可以借助档次不太高的设备就能做出出色的音乐。它不是一种纯电子化的音乐,不少白人团体已经把它改良成半电子、半器乐化,当年“蜡上噩梦”(Nightmares on Wax)、“大冲击”玩的纯正Trip Hop现在只剩下它的标志——混浊的重低音。还好,这个标志还能让人感受到懒散、飘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