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挣低工资是一种权利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日本财长真是无聊,在G7财长会议上,居然敦促其他国家的财长和央行行长对中国施加压力,迫使中国政府重新给人民币定价。历次会议上,与会各国还从未要求单独讨论非成员国的资本自由化问题,盐川正十郎的罕见且怪异的举动没有得到响应。盐川正十郎说,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做法,不能反应这个国家快速的发展,人民币汇率是“unnaturally low”。
发达国家的经事哲学,永远是“严于律人,宽于律己”。《福布斯》最近有一个号召美国汽车业不到海外投资的专栏文章更有意思,文章说,人力成本不过占汽车制造总成本的8%,三大车厂应该以国民利益为重,不要到外国生产。列举出的“白专道路”的确不少,计有:通用的SUV,Equinox,发动机和众多部件来自中国;克莱斯勒的PT Cruiser在墨西哥的工厂制造;福特的Crown Victoria全部零件来自加拿大;以及从通用分出来的公司Delphi成为墨西哥最大的雇主等等。文章还用政治正确的说教提醒汽车厂,他们的敌人已经形成了广泛的阵营。1.环保主义者强调地球变暖是汽车造成的;2.美国成为中东的石油奴隶是汽车的罪过;3.SUV横冲直闯,把马路变成了屠戮场。所有这些反对言论都要置汽车业于死地,目前,正是汽车业雇用本国工人,团结选民,共渡难关的时候。
日本人看到这样的文章,肯定不高兴。这几年日本、韩国和德国纷纷海外设厂,岂不肥水全流到外国的田里。仅日本在美国建设的项目,就有尼桑在密西西比的卡车,丰田在德克萨斯的卡车,本田在阿拉巴马的发动机厂和整车厂等。所有的项目都在南方,就是因为那里的工资水平、非工会的劳动力市场比底特律有吸引力。5年前,奔驰在阿拉巴马首次设厂,那里才有了汽车工业,丰田、本田、现代和菲亚特相继投资,到2005年阿拉巴马将生产汽车60万辆。随着投资而来的是供货商和劳动力需求,5年来已经在那里创造的工作岗位计有27000个,接下来还要再创造8000个。
阿拉巴马的秘诀:便宜的劳动力。在南方,汽车制造商付给装配工的工资每小时是10到15美元,供应商付给工人的工资更少,是8到12美元,即使加上福利,也不过每小时多加5美元。若是在北方,这个价码就得翻番,在布法罗,一个机工的工资加福利,一个小时能高到45美元。外国公司在南方形成的包围圈对底特律的威胁是致命的,他们只有到包围圈外寻求发展,才能实现突围。一辆汽车中包含的人工成本虽然只是8%,但利润比这还少,汽车业当然要在工资上打主意。新地方投资建厂还有一个优势,不用担心工人领取养老金的问题。正因为此,才有了欠发达地区人民的机会和就业。美国的南方一贯是文化背景稀缺,产业不发达的状态,纺织业的没落更丧失了就业机会,阿拉巴马1995年在纺织业上就损失了32000个职位。全国范围内,高失业率地区绝大多数在南方,但廉价的劳动力正给这一地区提供竞争优势。这个意义上,劳动力的价格和就业是紧密联系的。
货币的汇率,即在不同国家购买商品所要支付的货币多寡,也包含着购买劳动力所需的费用。汽车业虽然是资本密集型行业,不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但用总投入的8%购买劳动力和用1%的资本购买却有本质的区别。比如,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商Delphi,对其匈牙利员工所支付的劳动力价格只有德国的12%,于是将一小半的生产活动从西欧的工厂搬到了中欧、东欧的工厂。英国货币的汇率在近几年过高,加速了全行业的衰落,几乎所有在英国股票指数中有汽车业务的公司不是出售其设备就是与其他公司合并。
日本遭遇的经济危机十几年不能缓解,高企的汇率脱不开干系。1985年西方五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密谋逼迫日元升值,至1996年的10年间,日元与美元的兑换比例由1985年的250:1上升到87:1,升值近3倍,从而导致房地产投机盛行,日本经济从此一蹶不振。过去,日本公司一贯采用终身雇用、低福利和相对低廉的工资的就业政策,使这个国家的失业率一直保持在2%以下。现在经济破产,终身制不能维持,失业率超过5%。现有汇率下,薪资看似高了,安全感却尽失。
处理工资和就业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就有成熟的方法,所谓“低工资,高就业”。我们汽车制造厂里的技工,每小时1美元的工资,看似极低,与所付出的劳动有不相符合之处——“unnaturally low”。但判断商品价格,一个基本标准是看供需,这个意义上,现有的汇率水平又是合理的,即使报酬低得难以让西方人想象,仍有充分的竞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