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圆桌(232)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罗世鸿 安琪拉 李某某 黄莹)

笑得如井底之蛙

罗世鸿 图 谢峰

生活圆桌(232)0

POLO也曾经长得一副聪明伶俐的模样。那时他在做导游,在往返于黄果树大瀑布无数趟后,POLO基本算是修成了正果:背下了中国名山大川的风光和典故;学会了所有的港台流行歌曲(还幸亏那时没多少歌星、偶像);外加大量的黄色笑话和脑筋急转弯。带团的基本套路是这样的:新加坡团喜欢唱歌、做游戏;台湾团爱听黄色笑话和听故事,而洋人要麻烦一些,摸不准他们到底喜欢什么,不过一般来说,和他们聊“披头士”,老中青都有兴趣,添油加醋地瞎吹少数民族风情,能让他们瞪大眼睛。

经验够了,老板把POLO从“地陪”升格为“全陪”。全陪不用说太多话,但有经济指标衡量是否能力超群。江湖规矩是“全陪”换美元,“地陪”拿回扣。自然,全陪的工作主要是刺激消费。于是,POLO在杭州是紫砂壶专家,在苏州是刺绣专家,在西安是古董和书画专家……每天晚上,在旅行团下榻的酒店,全陪们总要扎堆切磋武艺,当年POLO听到最难忘的一段传奇是这样:一个美女带了一个苏杭4日游的日本团,疯狂消费了60万元。此后,只要该美女带团出现在苏杭两地,门口总围着一堆外币贩子为她提供兑换信贷,每次10万,条子都不用打。那些年POLO饱游祖国大江南北的秀丽河山,但奇怪的是他从没在游览中感到过愉悦,比如说黄山POLO去过很多次,但从来没照过一张照片。

一次带了一团印地安人,在大江南北游历了十几天,在机场分手时,领头的“酋长”给了POLO一个信封,里面是小费;还有一张海报,上面是一个个排列整齐的玉米棒子,每一个颜色都不一样,以前POLO做梦都没想过玉米居然会有这么多种色彩。“酋长”拍着POLO的肩膀,开玩笑似地叫POLO为Mr.Knowingeverything,说了一通感谢话,并称这一切主要归功与POLO总是在Fishing for compromise。一时间,一片悲凉涌起,POLO觉得,自己还未曾来得及年少轻狂,却一下子垂垂老矣,所谓无所不知,更是天晓得了。后来POLO换了个工作,再后来,干脆工作也不要了……

前几天,POLO和朋友又到黄果树去玩。吃过晚饭后,一个人坐到游泳池边的秋千椅上看星星。周围的群山环绕,POLO感觉像坐在一口井底,而从前当导游时,却从未留意到。几个当地的少年在围着泳池赛跑,跑累了,也来坐到秋千椅上休息。好奇,问他们为什么晚上来跑步。少年答,读不进书了,想去“跑像”。又解释,“跑像”就是拿个一次成像的相机,追着载游客的大小车辆拉生意。“跑像”的人越来越多了,而做这事,是要有脚力的,少年说。忽然,POLO察觉自己笑了,不求上进地笑了,笑得整个如一只井底之蛙。

看这个倔老头

安琪拉

《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刚开始走红的时候,美国一个时事节目《60分钟》经常被提起,主持人越老越宝贝等说法可从这个节目找到注脚。《60分钟》定位有点像全球布防的美国军事,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情,都可以见到那几个日显“老态龙钟”的主持人在挥斥方遒。不过,最吸引我的是最后几分钟出现的安迪·鲁尼,一个倔倔的美国老头。

他的节目该怎么讲呢?一个老头坐在办公桌后,对着镜头说上几分钟的话,有时唠叨几句家常,如钥匙太多,邮寄东西需要的包装过多;有时板起脸说正事,如“哥伦比亚号”返回地球时失事,他就用日常问候语“Good Day”开头,说这一天绝非“Good Day”。法国反对美国出兵伊拉克他就以一个“二战”老兵的身份,挖出快要被人遗忘的历史,直斥法国没有资格反对美国打仗。

算起来这位老头也有80多岁,一直做记者,很久很久以前是幕后人员,不过一次因为出镜的主持人单是念了他写的稿就拿了大奖,愤愤不平之下自己亲自上阵。这个故事是他在一期节目“爆出来”的,还顺带调侃了节目组的其他兄弟姐妹,如迈克·华莱士及莱斯丽·斯塔尔等人。这群人所在的电视台是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是美国的“老人电视台”,观众平均年龄最长。虽说近年努力开拓进取,买了《生还者》等热门节目引起一阵轰动。但像《60分钟》这类长寿节目,绝对是家中的“老祖宗”,台里不好有所动作。难得安迪·鲁尼也常常自嘲,总把观众年高这一“心病”拿出来说笑,而观众看着他一天比一天变老,连眉毛都白了,自己就算是刚添一条皱纹也不至于揽镜自怜。

安迪·鲁尼在《60分钟》大轴出场,说起来每期节目水平参差,有时候干巴巴说完台词,最后出来“谢幕”的主持人目无表情。安迪说得精彩,随后现身的主持人往往忍俊不禁,观众在电视机前也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倔老头贵为名记,还写了不少书,说起来到他那年纪,也该颐养天年了。这么大岁数还出来“混口饭吃”,为什么?他有说话欲是肯定的,电视台珍惜人才也是必然的,我想,最重要是观众喜欢。每期看完悲惨的卢旺达天灾、“邪恶轴心国”之黑暗后,总希望有个人能让自己笑一笑,然后就可以安静地上床,庆幸自己到底把遥控器定在这个“老人台”,一个能让这个倔老头说到哪算哪的电视台。

像我男朋友

李某某

有人说,一个女孩如果喜欢你,那么她向你表露心迹的方式之一就是对你说:“你长得好像我以前的男朋友。”我的顶头上司就对我说过这样的话。她跟我岁数差不多,刚结婚,丈夫也在我们公司。来了大概一个月之后,有一天我在她办公室谈事情,谈完正要离开,她忽然对我说:“你知道吗?你特别像我以前的男朋友。”她在开玩笑?好像不是,我发现她在办公桌后面很认真地看着我,“是吗?”我开始感到有点不安起来,在座位上尴尬地调整了一下坐姿,一时不知该怎样应对。她则陷入了对以前男友的回忆中,跟我絮絮叨叨说他是如何如何优秀,又说他在哪些地方如何如何像我。“像你一样个子高高的……也戴眼镜……性格也像……连笑起来的神情都像死了……”直让我感觉我是否有一个流落异地的孪生兄弟。

经过那次之后,我就发现她对我有点特别了,比如经常到我的桌旁和我谈事情,在部门聚餐时喜欢坐在我旁边等等。不过也可能是我多心,谁知道呢。有一天晚上部门加班到很晚,完了她对我说,她丈夫出差了,没车接她,要我送她回去。领导发话,那还有什么说的。我开车送她到楼下,她又说:“我新装修的房子,要不要上去看看。”那好吧,跟她上了楼,参观完她的房子,就坐在沙发上聊天。我平时对她都是规规矩矩,心如止水,不越雷池半步。但那天晚上她蜷缩在沙发上,怀里舒服地抱着一个沙发靠枕,神采飞扬地和我天南地北瞎聊,根本不像是平时的领导,完全是一个可爱女孩子模样。气氛那么好,又孤男寡女同处一室,我开始有点心猿意马、想入非非起来。心想她说我像她前男朋友,现在又在丈夫出差时邀我到她家,是不是有那个什么的意思……正想着时候,电话铃响了,是她丈夫打来的。我下意识地摆正了坐姿,抛开那些私心杂念,一脸严肃,好像他在电话那头看得到似的。领导也马上转入了另一种状态,和丈夫亲热地说话,天气冷不冷啊,在那边累不累啊……我在旁边感觉坐如针毡,极不舒服,主要是心有点虚。接着好像他问她在干什么,“我现在呀?”她看了我一眼,停顿了一下,“在和李某某聊天呢,我请他来看我们的装修……”晚上12点钟参观装修!我这时再也坐不住了,好像是一个小偷被当场暴露了身份,站起来匆匆和她打了一个手势,没等她有所表示,就迅速逃离了她的住所……

我现在还是不知道她那天邀我到她家的真正含意,也不知道如果那天她丈夫不来电话,我和她会发生些什么事情。现在她还是我的领导,我和她、她丈夫相处得都不错,她后来也不止一次的跟我说起她前男友,以及他是如何如何地像我。我现在也开始相信,在某个地方,确实存在着一个无论在长相上,还是在性格上都特别像我的人。

厨师之光

黄莹 图 谢峰

生活圆桌(232)1

邻居家的孩子最终的职业选择是做一名厨师,我本以为,这会是小区里最新鲜热辣的八卦。他家是公认的书香门第,那个名叫宇光的孩子不仅名字里被填充了“宇宙之光”这一宏大悠远的含义,而且很早就被培养成一个擅观察爱动脑的模范小孩。从爱科学的好少年到准厨子的跨越,在我看来使他所承受的漫长而艰辛的培养经历弥漫着南辕北辙的味道。

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是:厨师不再像以前那样动不动就让人联想到裹在油腻制服里挥汗如雨的大胖子,相反,在影视的缤纷幻影兼声色犬马中,厨师的形象也一天天高大伟岸直至浪漫起来。在东方导演的片子里,厨师的形象立体细致,加之老中青阵容整齐,当真把这厨师之光发扬得风生水起,终于塑造出无懈可击的厨师形象,其中佼佼者各个都是技术、文化和情感的调和统一。

完美厨师是《将太的寿司》里清秀得有点过分的柏原崇,成天忙活着向外辐射初生牛犊的勇气和近乎自虐的烹饪热情。他试图从一团米饭和几片生鱼里空手捏出一派乾坤,阐发若干大道理。这是一番让人叹为观止的大作为,真是验证了那就快要被人们彻底遗忘的昔日名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完美厨师还是某个韩国MTV里和钟丽缇配戏的男主人公,眼光温柔回转间就让艳光四射的钟美女陷落于一场纠纠结结的三角恋。再配上法式餐厅的鲜花和烛光,食物的香气和无言的结局,轻轻松松就让小女生们唏嘘感动。完美厨师也是《满汉全席》里遭遇中年危机的钟镇涛。这是一个挣扎在自我与本我、责任与隐逸之间,用全套的复杂器械和无数深奥概念做菜的半厨半侠式的人物。再配上厨师江湖的如晦风雨,游走在莫测游戏规则中的惊险奇情,点缀几点儿女情长,成就了厨师的史诗传奇。再往后到了《饮食男女》中,年迈的完美厨师——那山一样沉默的郎雄,用丰盛的宴席笑对家庭的分崩离析,在从容和隐忍间完成了对宝贵味觉的守望,顺便收获了第二春。至此,厨师形象随着锅勺翻腾,菜刀起落日渐深入人心。到后来美食评论家走红,新好男人争相表白“我们爱厨房”,谈论和制作美食俨然一件雅俗共赏的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