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问题:离开芝加哥?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王蓓(芝加哥))
自从去年8月份失业以来已经快半年了。曾经以为美国的经济在这半年会有所好转,然而谁也没有料到整个形势依然是每况愈下,失业人数还在增加,政府一次又一次减息也无济于事。而我也只好按捺着心里的焦虑过我的日子。
以前我就职的小公司离我们居住的小区有45分钟车程。虽然公司对上班时间没有特别规定,但总不愿让洋同事们觉得我们中国人懒散,于是每天早上都会尽量比较早到公司。当时自己的感觉就是披星戴月,马不停蹄。尤其是赶上哪一天要去为客户安装调试软件,从小区出发到达目的地需要几乎一个半小时。无论是在公司,还是在外面为客户服务,都是紧张地分身乏术。美国人是没有午睡的,短短的一小时午餐时间还不够歪在椅子上打个盹儿。这里的午餐一般大家都是带便当去公司解决,或者自己掏腰包去外面吃。曾经听说国内一些待遇比较好的公司是发午餐券,在美国这几乎是天方夜谭。
我真怀念当初在国内读书的时候,中午能够回到温馨的家里,吃妈妈做的可口饭菜,然后再躺在暖暖的床上小憩。在美国,拖着忙碌了一整天已经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里,一般都是月上柳梢时分了。作为妻子,作为母亲,我不能马上坐在沙发上休息,我们的三口之家还等着我准备一顿比较可口像样的晚餐。吃过晚饭,小女儿的呵欠就在提醒我该是给孩子洗澡,冲奶粉,哄她睡觉的时候了。
那时会偶尔幻想着有一段轻松的闲暇时光,让我可以随心所欲,暂时远离那些枯燥的软件程序,更不必为了解决一个难缠的BUG而寝食难安。还曾经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给先生打预防针,扬言过几年要炒老板鱿鱼,给自己放长假。始料未及的是我的“梦想”竟然很快就成真了。
失业后的最初一段时间,我还真喜欢上了留守家庭的生活。每天不必早早地爬起来,急急忙忙像打仗一样赶走睡意,提起精神准备一天的忙碌;也不必狠心将还不满周岁的女儿从睡梦里唤醒,然后送她去保姆家渡过孤单的十几个小时。我终于可以和孩子一起痛快地睡到日上三竿,在一片明媚的阳光里睁开双眼,任凭小女儿开心地在我周围顽皮半天,然后一边唱歌,一边梳理着轻松而惬意的心情开始阳光灿烂的一天。早上,我陪着女儿一起看动画片,教女儿跳舞,唱儿歌;或者拿着彩色的图画书给女儿讲故事。午餐当然也不必再吃便当,小女儿也从此告别了罐头食品。当中午的阳光懒洋洋地催人欲睡,我可以微笑地搂着女儿酣然入梦,大可不必担心老板忽然从角落里钻出来,惊我一身冷汗。
我们居住的小区离繁华的市区较远,平日里安静得只能听见鸟鸣。午后,如果天气好,我会领着女儿出门散步。让暖融融的阳光将我们母女两个笼罩,看着女儿迈着蹒跚的脚步在我身前身后玩耍,我竟在心里暗暗地感谢这次失业给了我充足的时间依偎家庭。待到夜深人静,我独自坐在电脑前,将对生活的感悟舒展成一篇篇文字,或者轻松地和几个要好的网友天南海北地聊聊天。这样惬意自在的生活真是让我陶醉了好一段日子。
不知不觉秋去冬来,送走圣诞,迎来新年,如今连元宵佳节都成了过去,眼看着春天的脚步也临近了。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在新的一年焕发出新的生机,唯有美国求职市场依旧是一片疲软。而我的生活就好像是去年秋天的复制,没有丝毫改变,除了心里少了几分轻松,多了些许焦虑。美国这两年经济不好,为了保障失业人员的生活,政府调整了失业保险制度。以前,失业救济金只发半年,后来延长到9个月。去年布什总统再发慈悲,延长到一年。也正因为如此,失业后家里的经济情况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每月的失业救济金,再加上节省下来请保姆的费用,我每月的收入和当初上班时相差无几。可是,赋闲在家已经有半年了,求职前景依然不容乐观,在下面这半年里是否能找到再就业的机会还是悬而未决的未知数。最近也陆续发出了一些简历,可都石沉大海般激不起丝毫涟漪。我的忧虑便好像初春枝头的萌芽般悄悄滋长。
最近半年多来,经常有朋友失业后回国谋求发展的消息传来。其中不乏回去之后感觉良好,前景一片光明的。有朋友在广东找到一个不错的机会,妻子女儿都跟着回去了,据他说回国后感觉是重新活了一次。我想这话并非夸张。另一个朋友情况相似,在北美频频受挫之后,毅然回北京寻求发展。听说回去时间不长,也已经找到比较适合自己的位置。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不能不让我的心也有些蠢蠢欲动。
我和先生在两年前于芝加哥郊区购买了现在这套独门独院的房子,房前屋后都是如毯的草坪,春夏的花园里盛开着玫瑰、郁金香。整个住宅小区的环境十分优雅,配有儿童游乐设施,网球场,篮球场,还有水上乐园。这个小区里的多数住户都是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年轻人。这样的住宿环境在国内应该不是一般工薪阶层能够承受的,而我们的左邻右舍都是一般的白领阶层而已。
这里的工作环境,公司文化也相对健全。职工的各种保险福利,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都已经基本到位。只要在公司上了保险,就不必担心生病无力偿付医疗费,也不必担心失业后家庭经济马上陷入困境。我就是这个完善的保险制度的受益者。前两年怀孕生孩子,所有医药费都是保险公司付的;如今在家休息,失业救济金两个星期一次准时寄到我的信箱里。这一切似乎都是我留在北美的理由。
然而,发达的美国却不如发展中的中国那样到处潜伏着机遇。在美国,我只有干IT业这个老本行。可是如果回国去,我的选择余地就会宽广很多。国内的年轻人都在趁着这个发展的最佳时刻做各种尝试,确立最适合自己的方向。朋友们都说我爱好写作,回去后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寻求契机,甚至有朋友热情地鼓励我回去将这些年写下的文字整理出版成书。
去与留之于我就好像无法兼得的鱼和熊掌,因为我知道,这一次的决定也许会深刻地影响我和我的亲人们今后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