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纪“闹春”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三联生活周刊)
最火的电视剧是这样的,你说不上来它的播出时间表,但打开电视就能找到某个地方台正在播映。你不必为它守候在电视机前,赶上就看,这个台看两集,那个台看两集,虽然头绪有点乱,但整个故事都能看全了。《激情燃烧的岁月》、《空镜子》,就是这样的状况。最近的例子是“纪大烟袋”。
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在2001年春节时创下收视纪录,续集在当年夏天开始拍摄,2002年年底在各地电视台露面,热潮一直持续到2003年春节期间。这出戏春节期间在许多台联播,使许多平日没时间看电视剧的人可以借助它打发无聊的假期。从这个意义说,它闹了一回“春”,多少支撑了本来显得有些贫乏的春节娱乐。
与第一部中和珅“大坏人”形象不同,在续集中,王刚赋予的这个人物性格更为丰满,还时不时能表现出可爱的一面。人们已经不再在意电视剧是“戏说”还是“历史”,甚至不在意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个陈旧的价值判断标准终于让位于本来更重要的娱乐因素。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导演或制片人都以娱乐为中心,即使如《射雕英雄传》这样的武侠片,据称也是英雄主义和“为国为民”的主旋律。该电视剧的制片人说,新“射雕”是一部严肃的作品,不像香港的一些电视剧那样处处插科打诨。
严肃的作品要是得不到人民大众的共鸣,就未必是好作品。在插科打诨这方面,《(铁齿铜牙纪晓岚》应该说相对港台剧毫不逊色。它借鉴了小品相声的表现手法,即兴表演日趋成熟。在港台电视剧被排挤出黄金时间之后,它相对解决了雅与俗、喜剧与正剧、历史与现实消费之间的关系,使娱乐变成大家轻松的消费。插科打诨后,大家都不觉得庸俗,不够严肃,但大家都无法回避地喜欢。
尼尔森媒体调查公司2001年的调查发现,60个国家中10个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中有71%是当年本土制作的。这个数字说明,本土电视产品应该最符合观众口味。在电视台初创阶段,他们需要购买海外节目填满自己的时间,但经过成本投入与对本土消费特点的体察,大量本土制作的电视剧会排挤海外节目,开始占据黄金时间。现在,不论《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意识形态消费”,还是《空镜子》中对平凡幸福的朴素向往,电视节目生产者正在越来越成熟的市场需求中如鱼得水。
在一个大家越来越渴望娱乐的时代里,也许最应该关注的是这出戏的生产模式——张铁林是在港台剧《还珠格格》中成功的“皇上”;王刚从《宰相刘罗锅》开始塑造出一个极富意象作用的和珅,在现代关注下重新赋予喜剧新的含义;而张国力由此找到了纪晓岚与和珅相对应的喜剧性,这三者关系自然就构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有意味的形式一旦被集体关注与集体放大,围绕着这个集体而展开的市场运作就有可能串连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因素,构成中国三个男人凑在一起的“梦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