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三立:天堂笑声
作者:苗炜(文 / 苗炜)
马三立先生2月11日在天津去世,享年90岁。他留下的遗产是无数观众记忆中的段子——《挠挠》、《逗你玩》等等。他那吐字不清的口音和唠唠叨叨的风格是不可复制的。
如今的相声界既保持着论资排辈的江湖行当规矩,也遵守着名利场上的娱乐准则,有许多相声演员是明星,但多年来没有什么优秀作品。行内人士将之归结为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有限,可初中毕业生马三立却演艺青春长在。如果我们将相声上升到文化高度,那正是因为有马三立、刘宝瑞这样的演员,而不是因为牛群、冯巩。对比民间口口流传的笑话,反观相声10多年来的苍白,哪里出了问题?
相声承担着太多使命,姜昆、李文华的《如此照相》讽刺了“文革”时期的荒唐,但很快,《鼻子的故事》就成了粉饰太平的工具。这样的情况又成为相声不景气的原因之一:讽刺是相声的生命力,不能讽刺就不会有好的作品。
随着电视普及,相声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过去是1000人在剧场中听到一段相声,现在一段相声可以同时让几千万人听到,相声的生产满足不了这样的消费。让相声演员一夜成名的传播方式又让他们捉襟见肘。
每一个分析相声困境的理由都站得住脚,但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那些电视上的相声明星们,不论穿西装还是长袍都显得衣着光鲜,他们是那么奇怪的一群人——拼命想让大家笑,可就是让人难以产生认同感。他们是明星。
那么,该怎么称呼马三立呢?演员?相声大师?或者说人民艺术家?怎样称呼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电视上看见他、从收音机里听到他的时候不会有隔膜。这个老头是和我们一头的,是街角上一个风趣絮叨的大爷。马三立相声的特色,按他儿子马志明的话来说,最主要的是刻画人物的细腻及来自生活的语言和包袱。
这是一个老艺人的优势,在市场、商场和茶社、剧院撂地赶场说相声的经历能让他保持住一种叫做“人民性”的活力,这跟现在的演员要通过“电视大赛”出人头地太不一样了。马三立说传统相声,但《讲卫生》、《买猴》等新编节目同样好听。对一个演员来说,掌握传统相声并不是你会多说了几个“活”,而是能否领悟它的精神。人们在相声中找到嘲笑和自嘲,找到贫乏人生的消遣,但相声从地摊转移到庙堂之后,却丧失了生命力。它不够粗俗,因此日益僵化。
有年轻的相声演员把马三立称为“中国相声的精神支柱”。马季也曾说过:“相声界还有这么一位老先生健在,是我们的福分,我们真心希望他老人家健康长寿,为我们的相声艺术把一把舵,马三立可以说是我们相声界的精神领袖。”
事实上,这个“领袖”的作用更像是个标本,向大家昭示真有一种活泼的娱乐形式存在。有悠久传统的相声早就变了味道,也早就没有什么精神了。
2001年12月8日,马三立从艺80周年告别演出在天津人民体育馆举行,88岁高龄的三爷登上舞台,他说:“今天是我从艺80周年,来这么多人,我真是受宠若惊,有点小题大做了。”场上一阵笑,三爷说:“你们看我值吗?”观众回答:“值。”老头说:“台上摆了这么多鲜花,真香啊,省得往后给我买花圈了。真到那天,必须送真花,假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