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利浦引发的剃须刀之乱

作者:程磊

(文 / 程磊 曾平冰)

飞利浦引发的剃须刀之乱0

飞利浦剃须刀在中国市场从150元到1500元的不同价位全面抢滩  

浙江余姚市久益电器公司的老板杨伟江这个年过得很不开心。“这消息来得突然,没想到飞利浦告赢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本来,杨拥有多款剃须刀外观专利权,但判决生效后,其中几款专利面临被撤消的命运。

事实上,飞利浦打从进中国市场的那一日起,一直是专利官司缠身,但在剃须刀专利上将国家知识产权局推上被告席并赢得官司倒还是首次。

“早在4年前,我就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拿到了这款电动剃须刀的外观设计专利(专利号:98308910.8)。”杨伟江告诉记者。2001年6月,飞利浦认为杨的这款电动剃须刀侵犯了飞利浦此前在中国注册的另一款同种产品的外观设计专利,应属无效专利,要求重新审理。飞利浦的理由是,除刀头部分杨为“往复式”而其为“旋转式”技术特征不同外,在外观上并没有显著区别。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则认为,就剃须刀类产品而言,刀头也是其视觉要部,驳回了飞利浦的无效宣告请求。2002年3月6日,飞利浦索性一纸诉状将国家知识产权局推上被告席。

“其实,早在飞利浦上诉之前,我们这款产品就已经暂时停止生产。”杨伟江在接受采访时说,凭着手中还有的几个专利产品,他的公司目前一年产值仍可维持在500~600万元,运转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但他认为,飞利浦此番胜诉国家知识产权局,很可能会打开一个缺口,使专利评审部门在今后评判中产生倾向性,或使国内的剃须刀企业处境更为被动。

杨说他的企业所在的浙江余姚剃须刀工业区,现有剃须刀生产企业30多家,年销售1000万个。对飞利浦来说,这还不是其在国内的最大威胁。杨称:“飞利浦提防的‘重点对象’是全国剃须刀主要产源地温州。”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温州剃须刀业,年产值已超12亿元;占国产剃须刀业60%市场份额,产品一半出口美洲、西欧、非洲、中东、澳大利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01年底,全市从事剃须刀制造的企业已有100多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到5000万元颇具规模的骨干企业40多家。

遗憾的是,这么多企业总共才拥有100多个剃须刀外观设计专利,而在剃须刀发明设计专利上,则仍是空白。

而单飞利浦一家,在中国就申请了100多个剃须刀产品专利,其中一半以上是发明专利,产品性能方面明显优越,从而牢牢占据了国内市场58%的市场份额。

由于缺少核心专利,国产剃须刀价格相比之下一直“抬不起头来”。飞利浦剃须刀在中国市场得以从150元到1500元的不同价位全面抢滩,而国内同种产品的价位则始终徘徊在15元到80元不等的低价位。

专利的匮乏特别是核心部分发明专利的空缺无异使国产剃须刀的“把柄”一直握在他人之手,而这也是国内剃须刀业对飞利浦打赢专利官司如此敏感的主要原因。由此谈飞利浦打专利官司色变的当然远不止杨伟江一人。温州光科电器公司老总包伟光告诉记者:“这事我不方便评价,要说只能协会去说。”而温州剃须刀业协会秘书长任子恒一开始认定记者是飞利浦派来的“商业间谍”,确信不是后,终于坦言:“这几年,温州剃须刀企业总算意识到了专利的重要性,在外观设计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核心部分发明专利还得下苦工夫。如果不能迎头赶上,可能还有打不完的官司。”

去年10月底,温州市专门召开了“打火机、剃须刀行业专利战略研讨会”,曾专门请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中国专利信息中心的专家们把脉开方。

“飞利浦进入中国后天天都在打官司,但打赢一场官司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市场份额。”温州飞科电器公司老总李丐腾认为,现在国内剃须刀业仍处于弱势,这两年飞利浦如此频繁地打官司,确实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但除了抑制对手,实际上也等于在给他们自己的产品打广告,这也是做市场的有效手段之一。再这样下去,国内的剃须刀市场有进一步被其垄断的危险。

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飞利浦一直在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目前该集团旗下各工厂每年在中国的产值已近50亿美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李顺德教授认为,不能仅从一场官司输赢就断定今后的趋势如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已经重新修订完善,不管是对国内企业还是外国在华企业,都将会更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