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日经济震荡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周一)

德、日经济震荡0

德国股市呈现出低迷状态  

德国、日本两国最近出现非常相似的经济问题:股市低迷、银行惜贷、货币政策无力刺激经济增长。种种迹象表明,德国经济极有可能步日本后尘。德国已成为新的“欧洲病人”,正在变成“第二个日本”等议论不断见诸欧洲报刊。

这实际上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为什么曾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的日本和曾被誉为“欧洲经济发动机”的德国,现在都难以应对它们的困难?到目前为止,两国政府都没有拿出有效措施来应对挑战。

小泉纯一郎任日本首相后,将“没有改革就没有经济增长”定为改革的基本方针。而这句话却成了现在日本经济与改革现状的真实写照:“没有改革”——改革没有取得进展;“没有经济增长”——2001年度日本的GDP 比2000年度减少1.8%之后,2002年度GDP大约只能比上年度增加0.2%。而在德国以施罗德为总理的社会民主党和绿党第二届联合政府于去年10月下旬宣誓就职以来,在经济结构改革方面无所作为。新政府继续沿袭带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色彩的福利国家、政府干预过多、重再分配轻吸引投资的政策。德意志银行欧洲首席经济学家Thomas Mayer 指责说:“德国政府骄傲自满,经济改革政策脆弱无力。”

有经济分析师认为,这两个国家的部分问题源自它们在富裕时期的麻木。

德国新政府去年11月提出的2003年预算表明,沉重的福利支出已经成为甩不掉的包袱。在政府各项预算支出中,用于对福利、医疗的补贴等占总额的1/3,远远超出其它支出。公民税收和各种义务保险缴费负担同样沉重。一个工资在平均水平的已婚在职人员的负担达到毛工资的58%,单身者更高达67%。自己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则意味着消费下降,今年私人消费实际下降2.5%。原西德“经济奇迹之父”艾哈德曾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过多的福利就意味着没有福利。”德国的现实生动地印证了这个论断——由于不堪社会福利支出的重负,企业不愿意投资,企业破产数量也比去年增长16.4%,进而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如果同欧盟其它国家比较,德国去年经济增长率不足1%,低于任何一个欧盟成员国,而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8年之久。

在日本,问题的根源在于巨额银行坏账。从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的股价、地价一路下跌,不断缩水。资产缩水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严重紧缩效应,家庭资产的缩水,使居民不敢消费。据日本瑞穗综合研究所统计,消费的减少每年达4.2万亿日元。更严重的问题是,日本银行向来以土地作为主要的贷款抵押品,地价不断下跌致使银行贷款抵押不断贬值,银行资产严重恶化。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的结果就是更加惜贷,并导致企业不愿意投资。为刺激经济增长,日本政府替代企业进行投资,到目前为止,日本政府总公债数量已达国内生产总值的155%,净债也从1996年的22%上升到去年的74%。在货币政策方面,日本长期实行零利率政策,成了经济学中流动性陷阱(利率调节失效)的典型案例。

德国和日本这两个“由富而衰”国家的经济政策制定者,显然更习惯于解决通货膨胀而不是通货紧缩。面对棘手的通货紧缩,德国希望欧洲央行能继续降息,以刺激消费和投资。然而目前欧洲央行最重要的利率——最低投标利率已调至2.75%,是自13个月前降息之后的第一次变动。该行还把存款利率从2.25%下调至1.75%,把边际贷款利率从4.25%下调至3.75%。德国汉堡世界经济研究所发布的报告认为,即使欧洲央行降息,对德国经济也无多大作用。自日本央行实施“零利率”政策以来,投入了数万亿日元也未能防止通货紧缩,就是很好的例证。

无论是德国政府还是日本政府,在对待眼下的危机问题上都毫无例外地表现出了“迟钝”。两国政府都不愿意去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包括处理银行坏账和放开劳动力市场管制等等),因为这些改革都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并很可能失去选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