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房宫:沉默的里程碑建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朱步冲)
秦代阿房宫遗址
2002年12月31日,位于西安市西郊阿房村,这片距离市区13公里的荒丘再次成为了全国史地研究界关注的焦点。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了阿房宫考古工作队,对秦代阿房宫遗址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科学发掘。令人遗憾的是,历经千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呈现在考古工作队面前的,早已不是杜牧笔下那座“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的宏伟宫室,而不过是几处历尽沧桑的建筑夯土地基。本次发掘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教授介绍说,现存的秦阿房宫遗址,主要包括前殿和上天台两大部分。前殿遗址是阿房宫主体建筑,现地面仍保留着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410米,面积49.2万平方米,高于地面7~9米的大片夯土台基,相当于136个标准的足球场。而上天台遗址,位于前殿以东400米处,现存高14.98米,周长230.4米,为不规则的圆形夯土台基,台基东面曾发现门址和甬道,并有台阶痕迹、柱础和下水管道。据西安附近民间传说,秦始皇曾在这里登高远眺,期盼前往海外寻求仙方的术士徐福早日归来。
参加本次发掘工作的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李毓芳表示,这次为期一个月的工作仅是一个开始,整个一期工程预计要花费5年时间才能了解现有各遗址的时代、性质及相互关系;搞清该遗址宫殿群的布局、内部结构及范围。1994年至1995年,西安市文物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曾组织过一次对阿房宫的大规模普探,粗略估算遗址分布总面积为10.89平方公里,夯土基址总面积为61万平方米,但这个结果并不严谨。“许多遗址性质的判定都很仓促,基本没什么依据。既没有严格的年代测定,也没有出土实物证据。”刘庆柱教授说。
在本次发掘工作中,为了不破坏遗址,谨慎的专家们采用了传统的洛阳铲钻孔法,勘探面积40000平方米,共发现各种遗迹现象13处。重要的发现是一条环绕前殿夯土台基北边缘,东西走向的一条宽带状夯土堆积,宽约15米,高出南部夯土面积70厘米,“这应该是阿房宫的宫墙遗迹。”李毓芳研究员说,“有了宫城边缘遗迹的线索,我们就可以明确遗址保护范围,哪些地点应重点保护。”另外,考察队在前殿正北4公里处的新军寨村附近发现有厚达数米的秦代夯土层。据刘庆柱推测,这很可能是阿房宫的正门,即“北阙”的所在,也就是电影《英雄》中李连杰扮演的大侠无名接受全身安全检查的地点。
虽然在本次发掘中并没有任何轰动性的文物发现,但这丝毫未能降低阿房宫遗址的学术价值。它为我们追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源流提供了最古老详尽的范本。与在咸阳出土的其他宫殿遗址一样,阿房宫完美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经典著作——成书于战国时代的《考工记》中关于王室建筑的规划。在书中,王室宫殿的基本结构应当“外有三朝”(即举行重大仪式和政治活动的外朝、处理日常政务的治朝和起居生活的燕朝),内有九室,整个宫殿的布局应该是前朝后寝,左祖(宗庙)右社(社稷)。
不仅如此,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存在的方形或长方形土木建筑体制,其主体地位也是通过秦代宫殿建筑而确立的。“从现存遗址推断,阿房宫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李毓芳说,“秦始皇当初的计划是将散布范围较广的若干宫殿区联结起来,在各宫之间通过阁道联成整体。在关系上依然保持了前朝后寝的布局。”阿房宫对汉代以后宫殿建筑的另一个重大影响,就是各宫开始不严格按照中轴线布置,无论是咸阳宫还是西汉长安的皇宫,大体上都分南北二宫,两者几乎列在同一横轴线上。前殿是宫殿中的主要建筑,成面阔大而进深浅的狭长平面,自此奠定了中国近2000年来宫室建筑的基调。
仅仅是一个开端——专访阿房宫考古工作队队长,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教授
三联生活周刊:就在两个月前,陕西省文物局就对秦始皇陵进行遥感测试,最近国家文物局又批准对阿房宫进行首次发掘,这是否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出现一个西安周边地区秦代考古发掘的高潮?
刘庆柱:不能这样说,因为我国现在发掘技术、文物的保存技术都还没有过关,而且这次发掘工作刚进行了一个月,估计整体完成需要5年时间,才能对现有遗址的数量、位置,它是整个宫殿群中的哪个部分,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
三联生活周刊:在1995年,西安市文物局已经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普探,标明了19处遗址的详细地点,那为什么这次还要对遗址进行重新定位?
刘庆柱:那次工作做得很仓促,许多遗址的属性都属主观臆断,而且年代测定技术也不过关,很急功近利,甚至在迎合某些人。比如传说秦始皇在荆柯行刺后,在宫殿入口处安装了磁石门,使得人无法带兵器进去。结果80年代武警工程学院在遗址附近施工时,发现了一道夯土层,附近还可能有点磁力现象,普查时候就说那里是阿房宫的磁石门,这样很不负责任。然后他们就在那学院里建了个仿制的磁石门,还当成一个旅游景点。
三联生活周刊:在这次考古发掘中,没有发现什么有轰动价值的出土文物?这次发掘对考古学上的意义在那里?
刘庆柱:这个阿房宫本来存在没多久,也没有完全建成,公元前212年开始修建,公元前207年就被项羽的军队给烧毁了,然后在它的基础上汉代又修了上林苑,已经没有什么具体的文物留下来了。发掘的意义主要是建筑学与历史地理学上的,通过它可以了解秦朝到两汉都城格局和范围的变化,通过它了解我国古建筑的源流。
三联生活周刊:根据您这次的考察经验,现在阿房宫遗址的保护状况如何?
刘庆柱:情况不是很好,从建国以来就是这样。70年代初陕西不是有个农田“千亩大会战”吗?那时候就毁掉了一批巨型石柱础、下水管道和甬道。90年代公路部门修路,比如西宝公路,也对前殿的夯土台基破坏很大。而且由于夯土台地势高,地基牢固,现在好多农民就住在这里。目前在前殿周围的村庄有四个,其中有两个村子就建在前殿夯土之上,有的在这里开个砖窑,把夯土烧成砖卖。以前甚至还有人就在夯土的断面掏个窑洞住在里面。更可恶的是有些人知道这里是文物保护单位,想将来很可能在拆迁的时候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在前殿台基上搭建违章建筑,有的还把遗址作为坟地。我们这次考察,就是希望做出成果来,引起有关管理部门重视,早日把遗址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仿建的阿房宫前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