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隆人会不会出现在中国
作者:鲁伊(文 / 鲁伊)
有种说法是,媒体对一个事件所抱有的热情不会超过10天,但去年圣诞节后爆出的世界首个克隆婴儿“夏娃”诞生事件似乎却成了这个定律的例外。从最初的震惊,各方反对,到回过神儿后的寻根究底,质疑真假,其热度可谓逐日升高。而人们关心的重点,也开始切入热闹后的实质问题,其中就包括,未来克隆人还会在什么地方降生?是否会出现在我们身边?
“中国会是克隆人的出生地之一”,这句出现在1月3日美国某媒体报道中的话对我们来说,无疑具极大的冲击力。该报道声称,据多位科学家预测,目前世界上具备克隆人的技术水平、同时又可能接受克隆人存在的国家中,就包括中国。报道还指出,中国科学家在干细胞研究领域以往实践是做出这一预测的基础。
其实,早在2001年11月29日,当美国先进细胞公司(ACT)克隆人类胚胎成功的消息传到国内之后,中国卫生部就曾明确表示,不赞成、不支持、不允许、不接受任何克隆人实验。此次雷尔教派宣布克隆婴儿诞生后,卫生部有关官员又重申了这一观点。这可以视作中国政府对待克隆人问题的态度。那么,从被怀疑可能成为中国克隆人缔造者的中国干细胞研究专家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又怎么样呢?
“并非空穴来风。”在接受本刊记者的专访时,干细胞研究专家、军事医学院输血研究所所长裴雪涛教授坦率地说,“在克隆人和干细胞研究问题上,我们的一些科学家和媒体并不够谨慎,不够负责任,使国外媒体根据这些言论和报道做出了片面或歪曲的结论。实际上,无论是干细胞研究还是克隆研究,都有一些概念需要澄清。”
裴雪涛
三联生活周刊:干细胞研究和克隆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据您所知,中国国内从事克隆研究或与之相关的科学家或研究小组有哪些?
裴雪涛:从克隆人的技术层面上讲,它既不是高端的基础研究,也不是成熟的临床应用,基本上是一种介于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技术操作。从我们目前能够接触到资料来看,无论是雷尔教派的克隆婴儿还是安蒂诺里、萨伏斯或其他人宣称要制造的克隆人,他们用到的技术,基本上还是以前克隆羊的技术,也就是核转移技术。除了设备仪器可能更精良一些,操作更熟练一些,从技术上看没什么进步,从思路上讲,沿用的也是老一套。
与之相对比,干细胞研究则是一个非常大的领域,它包括许多方面。虽然从广义上讲,干细胞研究都可以说与克隆技术有关,但说到关系最密切的,则主要是胚胎干细胞研究、早期胚胎发育和核转移技术。据我所知,国内从事这些技术较好的研究单位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湖南湘雅医学院和中山大学的三个研究小组。他们都从事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要用到核转移技术,而后者是目前克隆技术的核心。
三联生活周刊:您讲到克隆人基本上是一种低级的技术操作,那么什么是高级的呢?
裴雪涛:克隆人从研究的层面上讲并未涉及到细胞的增殖分化调控,只是通过微注射进行将体细胞核移植入去核的卵母细胞,并促使细胞发育分裂,形成囊胚,然后植入女性的子宫,其后的发育则“听天由命”。
目前,关于非常关键的为什么一个发育成熟的体细胞的核物质在被放回卵母细胞后,整个基因编程会逆转到早期受精卵状态的问题,可以说人类还远未了解。找出那个重要的调控基因,找出生物的、物理的或是化学的开启基因的方法,最终做到不依赖于卵母细胞而启动基因的重新编程,这才是真正的比较高的境界。
三联生活周刊:美国的一些科学家认为,克隆技术应当划分为生殖性克隆和治疗性克隆。前者以把克隆婴儿生下来为目的,后者则只是为了提供治疗用的胚胎干细胞。所以应该反对前者而提倡后者。对于这一点,您怎么看?
裴雪涛:在国际上,一般已经不太使用治疗性克隆这种说法。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后者生成的胚胎干细胞最后成为诱导出肝脏、神经、胰岛等细胞的材料,并不会进一步发育成为个体,谈不上是克隆。沿用这一说法只会误导媒体、误导受众,我们宁愿把它称为核移植技术或核转移技术。而生殖性克隆同克隆人基本上是可以划等号的。
干细胞研究应用总会遇到个体免疫屏障问题,每个胚胎干细胞对患者实际上都是同种异体的供体,由它诱导出的组织细胞会产生排斥的问题。必须把患者自身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去核的卵母细胞中去,产生带有患者遗传背景的胚胎干细胞,并进一步诱导出各种组织细胞用于移植,避免排斥。这已经成为一种有效克服排斥反应的医学手段,在国内和许多国家都是被鼓励的。
三联生活周刊:有报道指出,克隆动物都显示出早衰的迹象,那么,使用核转移技术诱导出的组织细胞是否也会早衰呢?
裴雪涛:目前的确有科学家指出,使用某一年龄结构的体细胞中的核物质来进行克隆,很可能会携带原有的年龄信息,从而导致早衰。但这还没有非常可靠的科学依据支持。是否用老动物克隆出的动物就老得快,年轻的就老的慢,还只是猜测,很难界定。
对于干细胞治疗而言,诱导出的组织细胞自然也会衰老,但并不一定老得更快。从理论上讲,使用你的体细胞“克隆”出的干细胞,它诱导出的组织细胞不应该比你整体的机体衰老得更快。只要两者能够同步,就是理想的治疗状态,如果能够更年轻一点,自然就更好了。想要让一个70岁的人在接受干细胞治疗后身体“返老还童”,目前还不能完全实现。
三联生活周刊:反对克隆人是否因为它是一种不安全的技术?为什么绝大多数科学家都指出克隆人的成功率可能非常之低?
裴雪涛:从目前看,单从体外来讲,克隆技术已经可以算是比较成熟的了。通过一些手段和设备仪器的改进,核转移后细胞发育为囊胚的成功率已经相当高,可以把它称为一种较成熟的技术。而将发育分裂后的囊胚成功植回子宫的技术,也基本没有问题。但在母体内发育的过程,是否会出现流产、畸形等情况,却完全没办法控制。
克隆人的出生成功率低,就我个人的观点,除了核转移本身可能造成的损伤外,不一定完全是因为克隆技术的原因。就像我们知道的,人工授精的出生成功率也很低,不过30%左右。不过,我始终认为,在母体中发育的过程虽然无法控制,但实际上却能够调整。无论是人工授精和克隆人,它的成功率较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忽略了“土壤的改良”,也就是植入体自身的情况。人的自然受孕过程,远不是把精子与卵子结合起来那么简单,它涉及到许多生理和心理上的因素,忽略了这一点而单纯通过技术手段完成囊胚的植入,母体内的子宫环境未必适合它的发育,也会导致成功率不高。这就像春种秋收,如果播种的时节不对,自然不会有好的收成。
三联生活周刊:您如何看待国外媒体对中国将成为新的克隆人出生地的报道?
裴雪涛:我不同意这样的报道。我们知道,只要能够进行卵母细胞的促排(注:使用药物刺激女性卵巢一次排出多个卵子)、收集和保存,并且能够进行显微镜下的微注射操作(注:把卵母细胞中的细胞核吸出,再将体细胞中的细胞核注入),就具备了克隆人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许多国家的研究小组均有能力做到。关键是相关的国家指导原则和法规限制。我国政府多次明确表态反对克隆人,因此,把中国说成是新的克隆人出生地没有根据。
当然,客观上,我们的一些媒体和科学家在克隆技术方面的报道,采用的就不是很科学很谨慎的态度,这样,的确会给不了解全部情况的人留下错误的印象。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媒体对于克隆和干细胞研究的报道,基本上都比较客观,而对于克隆人几乎是一贯的反对态度。
就我国而言,政府反对克隆人研究的态度是毋庸置疑的,相关的一些研究指导原则和法规也很快会正式出台。此外,据我的一些了解,现在在进行干细胞和克隆研究的科学家,我相信绝大部分都会遵循国际上的惯例和国家的指导原则。因此,美国媒体这么说,应该拿不出太多根据。我认为,中国克隆人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