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彼得堡建城300年
作者:蔡伟一个默默无闻的民族选择了从顿河流域走向波罗的海,走向欧洲的道路,这个国家终于从公国变成帝国。
这是一个广袤平坦的国度,通往任何一个方向的道路都漫长得没有尽头、坎坷得令人绝望。一个野蛮的屠夫、能干的木匠、坚韧的实干家和嗜血的暴君,让鞑靼刀下的斯拉夫人摆脱了几世纪的外族奴役,并在温暖潮湿的波罗的海本不属于他们的土地上找到了通往解脱和新世界的道路。如今他的灵魂弥漫在这座城市上空300年——彼得,俄罗斯帝国的皇帝,他的意志就是俄罗斯的方向。
这座城市就是圣彼得堡。彼得的城市。他曾经叫做彼得格勒、列宁格勒,但最终还是回到了他最初的名字。你很难说这是什么在起作用,只是有一种渴望摆脱斯拉夫的狭隘地域,进入欧洲和大洋的雄心无处不在。
伟大的彼得,他征服了波罗的海沿岸的这片土地,却没想到征服了俄罗斯的历史。他的梦想和光荣通过这座城市延续、沉淀,浸透了俄罗斯人的灵魂。圣彼得堡人能够抵抗住希特勒“要把列宁格勒从地球上抹掉”的叫嚣,但却无法抵御一种光荣和梦想潜入内心。哪怕英国人曾经称颂:“列宁格勒的抵抗乃是人类在经受不可思议的考验中取得辉煌胜利的一个榜样,在世界历史上也许再也不能找到某种类似列宁格勒的抵抗。”
理解300年来沙皇帝国的梦想,就能理解这座城市的自豪感。彼得大帝让一个饱受鞑靼人欺凌的民族征服了从阿拉斯加到波罗的海的广大领土,真正使俄罗斯成为“日不落”帝国。俄罗斯民族对彼得大帝的感情、象征,让人们忽略了许多真实细节。
一个1.5亿人口的国家,一个500万人口的城市,在300年的时间里,却只住着一个人。彼得大帝,“他使俄罗斯变成了什么样子,它将来还是那个样子;他使它的朋友爱它,将来也会爱它;他使它的敌人怕它,它们将来也会怕它;他使全世界赞扬它,全世界惧怕它……”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全民投票中,列宁格勒人抛弃了这个使用了将近70年的名字,而许多俄国人对斯大林的肯定居然远远超过列宁,理由并非是斯大林让人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而是因为斯大林建立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俄国——前苏联。
圣彼得堡不喜欢温情脉脉的弱者,这座城市,这个国家永远生活在一个人的意志和光芒之下。
一个人的城市
这座青铜雕像建于1841~1859年。为了纪念圣彼得堡建成298周年经历11个月,花费120000美元修复后被重新安置
俄罗斯人就像他们喜欢喝的伏特加一样——冷漠外表下隐藏着热情
在普希金眼中,彼得大帝是伟大的君主
300年来,这座城市一直充满了艺术气息
“大自然注定我们要在这里通过一扇窗户迅速路上欧洲。”
——(俄)亚历山大·普希金
一艘瑞典帆桨战船和一艘双桅横帆船沿涅瓦河溯流而上,在野兔岛旁抛下了锚。由于不知道位于涅瓦河口的瑞典据点宁尚茨堡已经向俄罗斯军队投降,指挥官努姆贝斯海军中将指挥他麾下分舰队的两艘军舰驶进了涅瓦河口。俄国沙皇彼得决定袭击它们。
这是1703年5月6日黎明,30多艘小艇散布在涅瓦三角洲的河沼之间,船上满载着身背榴弹和斧头的士兵。打头的是一个三十来岁的人,身高超过两米。他就是彼得——俄罗斯的沙皇。此时船队受到了攻击,瑞典军舰的炮火准确地击中了几艘俄国小艇,但很快被其他俄国舰船包抄分割。沙皇决定了攻击努姆贝斯两艘军舰的行动方案。将30只小艇分成两组:一组切断瑞典人的海上通路;另一组从涅瓦河上游进攻。对于这次军事行动彼得在他的信中如此描述:“我们分乘30艘小船前往迎敌,对敌军进行偷袭,缴获了三桅巡洋舰两艘,以及装备有10门大炮的‘海丹号’与装备8门大炮、14扇舷窗的‘阿斯特里尔号’各一艘。敌方……几乎全军覆没,幸存者仅13人。”
使用只配备火枪和榴弹的简陋小艇攻击大型军舰的确是一种冒险行为。尽管这一胜利从未被确认。不过彼得依然下令铸造了铜质奖章,上面刻着“史无前例”的简要题词,勋章两边是一柄瑞典剑和一支俄式笞棒,以纪念他“赢得”的第一次海战胜利。这一胜利为俄国海军光荣的战斗传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使整个涅瓦河流域上起发源地施利色堡下至出海口都落入俄军之手。
为了避免瑞典军队卷土重来,据彼得自己写的《北方大战史》记载,他“特地召开专门军事会议,就加固现有战地工事或另觅其他合适处所一事进行讨论”。1703年5月16日,在涅瓦河口的野兔岛上,彼得的士兵草率地建起了一座土木结构的要塞。到6月29日,这座以圣徒彼得·保罗的名字命名的六角棱堡被称为圣彼得·保罗堡,以这座城堡为基础,俄罗斯帝国未来的首都圣彼得堡就这样诞生了。
彼得把他的这座“城市”——更确切地说应该叫“城堡”——称为“天堂”。这当然只是他的远大理想一一一座设施完备的首都,它将有豪华的宫殿和公园,笔直的石砌大街,他将位列世界上最伟大城市之林。然而在1703年的夏天,圣彼得堡只是位于涅瓦三角洲野兔岛上的一个土木结构的城堡,还有一些粗陋的木头房子和土坯屋。彼得住的三间平房是用松树圆木筑墙,用灰板条盖顶,但墙上涂的颜色使人觉得这仿佛是砖瓦房。其中在圣彼得·保罗城堡旁边彼得住过的一栋木屋作为惟一一座历经圣彼得堡300年历史的建筑一直保存至今。
俄罗斯沙皇一边视察,一边幻想着将会有一座不亚于阿姆斯特丹的繁华的港湾城市在这里出现。码头上,有堆放外国货和德国货的仓库,操着各种语言的外国商人,他们来买俄国的大麻纤维、亚麻、桅杆木材、松香、亚麻布。“设若天假我以年,彼得堡将会变成另一个阿姆斯特丹。”然而直到1703年秋天,涅瓦河口外的海平线上才出现了第一艘外国商船的桅杆。
1703年11月,当一只荷兰商船驶入涅瓦河时,彼得大帝欣喜若狂,甚至亲自为该船领航,继而买下船上所有的葡萄酒和食盐,并赏给船长500枚金卢布。当船长解释说他本来打算停靠在瑞典的纳瓦尔港时,彼得当即又赏给他300卢布,好让他尽快返航。俄罗斯帝国未来的首都——通向欧洲的门户就这样不起眼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我们将在这里威吓瑞典人。
这里将建造起一座城市,
使烦恼的邻人烦恼不安。
大自然早已决定,
就在这里,
我们必须开一个对着欧洲的窗子
……
——(俄)普希金:《青铜骑士》
在圣彼得堡之前,俄罗斯只有一个可供贸易的海港——位于白海的阿尔汉格尔斯克。1693年,彼得在众多随员的陪同下曾经前往海港,第一次看见了从英国、 荷兰和德国来的海船。然而阿尔汉格尔斯克一年中有8个月处于封冻状态,荷兰人和英国人又控制了前往挪威海和巴伦支海的咽喉要道,这是前往阿尔汉格尔斯克的必经之地。阿尔汉格尔斯克港远离俄国经济中心,把俄国商品运进港口,就像从这里输入外国货物一样。相比之下,圣彼得堡不但比阿尔汉格尔斯克多了两个月适航期,而且距离其他西方国家更近。在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前,俄罗斯的国际关系只限于东欧和南方的一些国家,现在,欧洲已经出现在俄罗斯面前。
这座新的城市具有所有未开发处女地的特质,就像在他之后建立的华盛顿、安卡拉和巴西利亚一样。但在相同纬度上,在战争年月里,兴建圣彼得堡这样的城市只是因为一个人的意志和梦想。彼得大帝本来想让自己的舰队进入黑海,但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强大,他改弦易辙,将目光放在了被称为“我们父辈遗产”的北方领土。这些波罗的海沿岸的土地曾经在1240年由亚历山大·内夫斯基经过艰苦的战斗从瑞典人手中夺取,但在1617年后重新为瑞典所得。现在面对彼得的是他最伟大的对手——瑞典国王查理十二。“沙皇已无力建造新的城市”,查理十二宣称,“为了我们的荣誉,我们要夺取他们。”
在1703年的夏天,4000名瑞典兵来到涅瓦河河岸,彼得派出了7000人的部队击退了他们。然而,要把这个小小的城堡变成规模宏伟的国家经济中心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假以时日。而当时,在1704年,压倒一切的任务则是守住从强敌手中收复的失地。鉴于敌人曾多次妄图突破涅瓦河口,沙皇采取了两项紧急措施。首先,他在距圣彼得堡30俄里的科特林岛上建立喀琅施塔得要塞。要塞司令必须遵循彼得在1704年5月3日签署的指令:“务必坚守此阵地,纵使战至最后一兵一卒。”沙皇经常到这个岛上视察加固工事的情况,当工程接近尾声时,他说:“喀琅施塔得已非昔比,敌人断乎不敢从海上靠近我们;否则,叫他们樯橹灰飞,从此以后,我们在彼得堡可以高枕无忧了。”
在俄罗斯历史的长河中,游移不定的首都,从诺夫哥罗德到基辅,从基辅到弗拉基米尔,从弗拉基米尔到莫斯科,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再回到莫斯科。每座城市都曾被占领、被夷为平地,只有一座城市从未陷落,那就是圣彼得堡。1708年10月,13000名瑞典军团企图在夏季从芬兰出发进攻彼得堡。海军上将阿普拉克辛坚守城池,不仅在涅瓦河左岸打退了瑞典人的几次进攻,并且迫使敌人从水路仓皇而逃。在上船之前,柳贝克命令将6000匹马杀死。瑞典军团的人员伤亡惨重,——军团死伤1/3。这是瑞典人对圣彼得堡最后一次进犯。
彼得铁的意志
改造了俄罗斯。
——(俄)尼·雅齐可夫
随着1704年3月1日的沙皇诏令,大批农奴、艺术工匠、犯人和瑞典战俘被送往修建圣彼得堡,来自俄罗斯全境及国外的许多优秀建筑师、工艺师参与了设计。木制城堡的建筑者是在严冬季节和涅瓦河变化无常的气候下施工的。随着大批工匠前来,施工条件更加恶劣。由于疾病、事故、劳累和寒冷,约有10万到20万人死在这里。
在普希金所作的《彼得大帝的黑奴》中,主人公伊卜拉金姆眼里的圣彼得堡是这样的模样:“光秃的堤坝,没有护堤的运河,木头造的桥梁,到处显示出人类意志征服自然的新近的胜利。房屋似乎是仓促盖起来的。除了涅瓦河,全城没有丝毫雄伟气派。”
1712年莫斯科大火之后,彼得大帝从莫斯科迁都彼得堡,他不想新首都像莫斯科一样是个木头城市,而应该是像西方国家的首都一样,是一座坚固长久用石头建造的城市。作为圣彼得堡是世界上最早按照统一风格的规划建造的城市之一,圣彼得堡在当时规划中几乎包括了18到20世纪世界各国及俄罗斯所有基本的建筑风格。然而在圣彼得堡建城的最初年代里,石头建筑非常罕见。如果说有什么问题的话,那就是石头或砖头太少了。石匠从全国各地调来进行新首都的建造,因为石头不够,也开始允许建造木头房子,但房子外观必须刷成石头的样子。由于留给铺设道路的石头几乎不剩了,于是1714年彼得大帝下了一个著名的命令,俄罗斯全境无限期禁止建造石头房子,凡所有途经圣彼得堡的人、车、船,必须随之带有铺设道路的石头。具体规定如下:对每艘船要求10~30块大石头每块重量不少于10俄磅(1俄磅=409.5克)、对马车要求3块石头每块重量不少于5俄磅。如果有谁没有遵守规定将罚款1戈里夫纳(当时货币单位)。彼得大帝的这一命令一直持续到他死后很久(1776年)才结束,而建造雕像、教堂、城堡和皇宫的高级石料则陆续从欧洲各地采购回来。
“要千方百计买下这些大炮,特别是那些年代久远的, 不要被别人捷足先登,不要怕花钱。”
——(俄)彼得大帝
这并非是为了战争。为了把圣彼得堡变成他心目中的艺术之都,彼得曾两次命令俄国驻荷兰大使鲍里斯·伊万诺维奇·库拉金,要他在欧洲各国收购以前历次战争中被瑞军缴获的老式俄国造大炮。他要求为博物馆购买展品时要舍得花钱。彼得给库拉金写信说;“要千方百计买下这些大炮,特别是那些年代久远的,不要被别人捷足先登,不要怕花钱。”
在彼得苦心经营的博物馆里,从矿物标本到连体婴儿遗骸,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应有尽有。1716年奥地利公使韦贝尔介绍博物馆的情况时写道:“说句公道话,使我感到惊奇的是,怎么可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就收集到如此众多的珍品。”而对于彼得兴建的图书馆他写道:“如果给这个已经十分珍贵的图书馆继续不断增加新书,不要几年,这座图书馆不论在藏书数量方面,还是在藏书的价值方面,都将与欧洲的一流图书馆相媲美。”
博物馆和图书馆并非像其他欧洲皇室的那样成为少数人消遣的场所。1719年彼得修建的博物馆和图书馆正式开放,供人自由参观和使用。从这两个机构建立时起,彼得就规定它们要发挥启蒙作用。他说:“我希望人们能够在这里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当时,帕维尔·伊万诺维奇·亚古任斯基曾向彼得建议,参观时应像西欧各国那样,酌情收费,但彼得对这一建议没有采纳。他说:“我还要下令不但允许一切人免费前来,而且如果有人带领同伴一起前来参观,我还要自己掏腰包就在这些陈列室里请他们喝咖啡,饮伏特加或者别的什么。”
“我之所以要使我的家族成员到水上去游览,目的是让他们习惯大海,让他们逐渐爱上四面环水的彼得堡。”
——(俄)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兴建这座城市主要是为了有一个通往欧洲的出海口,但(布尔什维克)将首都迁往莫斯科则主要为了安全,因为圣彼得堡离俄国边界太近了。”社科院东欧中亚研究所的李雅君博士指出,“列宁时代与彼得大帝所处的时代是不一样的。列宁时代布尔什维克政权周围都是帝国主义国家,国家安全是个问题。但彼得大帝则渴望扩张,想出去。”
1704年秋,彼得萌生了将圣彼得堡改为国家首都的念头。1712年初,彼得下令一旦战争结束,将强行迁徙1000户贵族、商人和手工业者前往圣彼得堡。尽管没有颁布过宣布圣彼得堡为首都的官方命令,但沙皇在一封写给亲信元帅缅希科夫的信中说,他希望出发前往首都,并在该地停留三四天。为使收信人不致误会,沙皇在信封上加了注解,指出“首都”即“圣彼得堡”。1713年,宫廷、枢密院和外交使团便都迁往彼得堡了。据苏联历史学家帕普连科的记载,从1717年起,空前紧张的城建工作开始,每年都有几百所房屋拔地而起,到彼得逝世时,圣彼得堡已经变成拥有4万人口的大城了。
彼得大帝和青铜骑士
* 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1672.6.9~1725.2.8)史称彼得大帝,是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之子(为第二个妻子纳雷什金娜所生)、俄国沙皇(1682.4.27)、俄罗斯帝国皇帝(1721.10.22)、俄国正规陆海军的创建者。
* 在圣彼得堡伊萨基夫大教堂与涅瓦河之间的“十二月党人”广场中央矗立着彼得大帝的青铜塑像。彼得大帝骑在腾跃的骏马上,马的后蹄踩着一条毒蛇,象征打败敌人。这座纪念碑于1782年8月7日彼得大帝登基100周年的时候揭幕,纪念碑的基石上刻着:“献给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于1782年夏。”俄罗斯诗人普希金在自己的一首同名叙事诗中将这座纪念碑称为“青铜骑士”,从此“青铜骑士”就成了彼得大帝纪念碑的代名词。
圣彼得堡简史
* 1703年5月16日,彼得大帝建立了圣彼得堡,一个带有鲜明的日耳曼语系特征的名字,以此显示俄国向西方敞开大门的决心。俄国终于获得了一个连接西方的出海口,一个面向西方的窗户。
* 1712年,俄国首都从莫斯科迁至圣彼得堡。此后一直到1918年3月,在这200余年的时间里,圣彼得堡一直是俄国的首都。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在1914年去掉了首都名称中的日耳曼语系色彩,将其更名为彼得格勒(Petergrad)。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改称列宁格勒(Leningrad)。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1941年9月~1944年1月27日,列宁格勒被围困900天,有100多万的居民在战火中遇难。1965年,它荣获了苏联最高苏维埃授予的“英雄城”称号。
*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列宁格勒恢复了它的历史名称——圣彼得堡。此时拥有500万城市居民。
* 2003年是彼得堡建城300周年,估计有460万城市居民在此居住。
生活在彼得大帝的光辉下
“圣彼得堡是世界上最美丽、也是最自相矛盾的城市之一。他因令人生畏的六月的“白夜”以及严冬时从圣徒彼得·保罗大教堂高耸人云的尖顶上照射下来的阳光。留给人们一种忧郁雅致的深刻印象。城中北方风格的孤傲建筑与古典式的西欧建筑并存,这使他成为一个在地理上极具分裂性的真实例证。”
——(英)布思
作为社科院苏联东欧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李雅君主要研究俄罗斯政治和社会文化。在1991年到1995年前往圣彼得堡大学法律系学习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的时候,她并不知道自己会成为未来俄罗斯总统的校友,“我是1990年底去的,1995年才回来。1991年我回国探亲的时候还是苏联(CCCP),回去(圣彼得堡)的时候就已经是独联体了。”
“圣彼得堡人的性格上有许多非常矛盾的地方。”李雅君说,“与莫斯科相比,圣彼得堡在地理位置上更接近西方,按理说圣彼得堡应该更加西化一些。但事实上却恰恰相反。比如说莫斯科人在许多方面更西方化,莫斯科更像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但地理位置更欧洲的圣彼得堡却不是这样。”
虽然300年的历史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似乎已经非常久远,但是与喀山、莫斯科等城市相比,圣彼得堡的历史却年轻多了。背负着这样沉重复杂的历史心态,这正是圣彼得堡人性格矛盾的一个明显例子。“他们离西方更近,却更想保留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矛盾。我觉得,他们对自己的民族传统看得太重了。”李雅君强调说。
对俄罗斯人强烈的民族主义,社科院白晓红博士印象非常深刻:“俄罗斯民族的民族主义特别强可能源于他的历史环境等多种原因。位于平原上的民族面临各方面的入侵,蒙古人建立的金帐汗国甚至将俄罗斯历史切断了两个多世纪。而俄罗斯人信奉的东正教又自认为是最纯洁的宗教。这使俄罗斯人对外国人,无论是哪个国家的,都不是很友好。”
俄罗斯人这种强烈的民族心态也许可以追溯到彼得大帝。正如圣彼得堡的诞生,于其说是出于彼得大帝对西方的热爱,不如说是为了让庞大而落后的俄罗斯获得新的生命和力量。正如他自己曾说的:“我们未来几十年中都会需要欧洲,然后我们就可以转过身去,拿屁股对着它了!”
苏联历史学家尼·伊·帕普连科说的:“两种相互矛盾的性格在彼得大帝身上兼而有之:急躁和冷静;挥金如土和锱铢必较;残忍成性与慈悲为怀;既好吹毛求疵,又能事事迁就;既粗暴生硬,同时又温存体贴;既小心谨慎,又莽撞轻率。”这个野蛮粗暴而又意志坚强的人可以以伟大目的让尸横遍野;却又下令为广大公众修建公共剧院,让戏剧从宫廷中走出来以发挥社会教育作用,并把票价定为3戈比这样一个普通百姓都能承受的低价格。这一传统竟一直延续到苏联解体后。而彼得大帝的性格也影响到生活在这里的人。英国人克里斯·布思的描述到:“许多外国人都会赞成这一点,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偶然结识的人身上有一种特别的品性……这是一种充满了矛盾的品质——表面上的顺从与私下对无政府主义的无限憧憬、无情的现实主义与甜蜜的伤感主义、街头令人吃惊的粗暴举止与对客人的不可抗拒的慷慨大方的结合。俄罗斯人一面抱怨着大白菜价钱太贵,一面又抒情地夸奖着山楂果上结的白霜。”
然而,俄罗斯人内心的矛盾性格不止于此。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的赵启强先生的看法是,“俄国的政治生活是由领袖人物所支配”。1993年8月至1994年2月,赵启强应俄罗斯东方研究所邀请赴莫斯科作访问学者,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东欧和俄罗斯问题的评论和著作,赵启强认为:“对于俄国来说,大到整个民族命运,小到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真正起支配作用的,不是文化、经济,而是政治。可以说,俄国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国家。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最后是叶利钦,这些政治家的个性气质;甚至连他们一个心血来潮的念头都曾经决定性地规定了俄国人的活法。”
对于艺术文化高度发达的俄罗斯人,赵启强思考了他们对政治伟人的依赖心理。“他们毕竟在那个由领袖承包了的国家里生活了整整三代。因为有了伟人,他们便可以得到那种绝对安定的社会生活。”赵启强认为,俄国人还不愿意告别伟人时代,他们仍然寄希望于一个真正的伟人。对于这一点,白晓红博士表示:“俄罗斯人对普京的支持居高不下的确说明某些问题,普京上台后说过:‘给我20年,我还你一个奇迹的俄罗斯’。”
“当然,俄罗斯民族的矛盾也有很多有利的方面。”白晓红表示,“比如他们中可以很宽容地存在很多种思潮。”正如李雅君感叹的:“300年来,这座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一直生活在彼得大帝的光辉之下,现在,他还是希望能有更强有力的人物出现。”
无人的城市
我没有去过圣彼得堡,但这个城市的气质好像一直在深深地影响着我。在这座城市里诞生了太多伟大的精神。柴科夫斯基8岁就来到了这里,在这里生活了20年,完成了他的精神奠基。他的《第一交响曲》(标题叫《冬之梦》)作于其离开圣彼得堡的1866年,我始终认为是对圣彼得堡印象的触摸:冬日的阳光照在披满白雪城市之上,使城市变得出乎意料地明亮;短暂的白天过后,是长长的、深深的冬夜。从这首交响曲中,我总是听到一种冬夜路很宽广的大地的那种呼吸,我相信那是圣彼得堡所赋予的一种灵魂,他天质的抒情使长长的冬夜变得那么温暖。我因此而喜欢这首作品,它没有后来柴科夫斯基作品的那么些迷惘、徘徊与挣扎。
在柴科夫斯基离开圣彼得堡之后几年,另一位我喜欢的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也在8岁时来到这里,他不像柴科夫斯基22岁才踏进音乐大门,而是10岁就进了培养过柴科夫斯基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他后来与柴科夫斯基一样从圣彼得堡走向莫斯科,但其音乐中同样得到了那种精神的哺育。应该说,圣彼得堡是俄罗斯音乐的摇篮——从格林卡到穆索尔斯基,作为一个当时的艺术、文化中心,从这里孕育出的音乐,一边是极宽厚情感的极浑厚缓缓叙述,其中美丽的长长的旋律线的摇曳,总能在很深处感动我们;另一边是那种快速舞曲节奏带来的令人喘不过气的速度与力量。我从圣彼得堡诞生的音乐中感受到的圣彼得堡,首先是一种深厚的力量感,其次是那种带着某种浓重色调的抒情,似乎是那种甜蜜的伤感,又似乎是那种淡淡感伤中的明净。
严格说来,音乐家中,肖斯塔科维奇才算是真正出身在圣彼得堡的。圣彼得堡这个城市内在的力量感与它那种美丽的浪漫,在他的音乐中留下了太深的烙印,使他的音乐中首先是那种要冲破一切、无法被压制、无法被战胜的强悍的生命的力;而这种力的源泉则是那种从这个生命里源源不断流淌的、弥漫着的美丽情感。肖斯塔科维奇力量的表现常常凸现在对峙之中,而情感弥漫则常常是对峙之后的宣泄。他为这座城市创作了《列宁格勒交响曲》,这首在“二战”期间被称为“英雄主义颂歌”的作品尽管曾受到众多批评,但我始终被其中所表现的这个城市所孕含的那种气质与力量所征服,尤其是力量对峙之后的那种宁静。肖斯塔科维奇音乐中喜欢用的两种表现手段:军鼓与钟声常是最感动我的地方,军鼓是力量的积聚,而钟声常常在升华之后出现,我想,这两者应该都来自圣彼得堡历史的积淀。
我心目中的圣彼得堡气质还来自于屠格涅夫。屠格涅夫并非圣彼得堡出身,但他19世纪30年代来到这里,在圣彼得堡大学完成学业,也不知为什么,我总喜欢把屠格涅夫与这个城市联系起来。屠格涅夫的小说是俄国文学中我最喜欢的,相比美丽的文字,我更喜欢的是那种毫不紧张的优雅而从容地叙述的调子,浪漫与抒情都在内里蕴涵、浮动。
这些构成着我的圣彼得堡,我觉得他是整个俄罗斯精神与文化淤积所在,从某种意义说,他是一座令人生畏的城市——有太多伟大的灵魂徘徊在这座城市的各种空间,他们发散出来的东西使得两次世界大战,两个妄想征服全世界的人最后都在冬日、在这片土地上走向了没落。它好像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源头,或者说它本身就构成了一种象征。
有意思的是,想到这个城市时,我听到的是那种东正教堂里的无伴奏合唱,就像拉赫玛尼诺夫的《通宵守夜》;想到的是那种在冬夜的雾气下显得有点潮湿的雪路。教堂的门开着,有橘黄色的光从门口泻出来,投射在雪路上。有玻璃罩的街灯,有些昏暗、古老,有些孤寂。一辆赭色的马车从街角驶来,在沉寂的夜里发出悠长的声音。在这样的意境中,这是一个无人居住的城市。他被太多的精神萦绕,他是这些精神凝滞的家园。
一座五彩的城市
这艺术的殿堂容纳了太多的辉煌和精华
“我是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去俄罗斯留学的。”现在是中央美院油画系教师的青年画家叶楠眼里,圣彼得堡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圣彼得堡城内相当于北京二环以内这样的地区没有一栋现代建筑。老城保持得特别完好,完全没有现代建筑。这是一座完完整整的老城,一座两百年前的城市。没有任何现代城市的气息。”由于建城之初精心的规划设计,圣彼得堡在300年前就确定了轮廓。这一点让现在也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叶楠感叹不已,“从空中看圣彼得堡非常漂亮,整个河岸线的对称线,伊萨科夫斯基大教堂四周街道形成的放射状线条。所以,你没有办法说哪一座建筑是圣彼得堡最美丽的。最重要的不是看哪一座建筑,而是城市整体。”
规模庞大、古迹众多的老城是否阻碍了圣彼得堡城走向现代化?叶楠并不这样认为,“圣彼得堡居民对老建筑的翻新都只限于建筑内部。把房子的内心掏空,安装上现代的设施,外墙完整地保留原貌。圣彼得堡人很高傲,他们认为破坏城市是一件恐怖的事情。圣彼得堡人很庆幸没有成为莫斯科,建了一些乱七八糟的建筑。他们引以为荣的是,没有破坏这300年来的历史。”
历史并非完全没有被破坏。在“二战”期间,圣彼得堡城外的八个行宫全部被炸毁。“但彼得堡人一直在筹集资金,一点点修复这些古迹。即使在苏联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也没有一个人抱怨政府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钱去修复古迹。比如说叶卡捷琳娜宫内的琥珀厅,由于德国军队的入侵而失踪。圣彼得堡人多年来一直试图修复这个艺术奇迹。由于昂贵的琥珀难以搜寻采购,维修工作一直断断续续。在琥珀厅里有一个捐款箱,只要搜集到一些资金就开始用于维修。我去的时候已经修复了1/3,还有2/3的墙是空的。”
圣彼得堡纵横交错的河道和桥梁,既是大自然的恩赐,也因为彼得大帝对阿姆斯特丹的迷恋。在圣彼得堡,小博物馆、纪念碑和无名小港随处可见。即便对今天的读者来说,他们也并不陌生,也都能在一百多年前描写这座城市的书页中寻觅到。“作为一个快速建起来的城市,圣彼得堡在气魄上还比不上巴黎。但巴黎是一座白色的城市(建筑物的墙大多数是石头的白色的),而圣彼得堡的建筑表面都涂有涂料,而且每年都会翻新,色彩的搭配总是那么和谐。我们到的时候是下午4点多,当时正是白夜,太阳斜照在天空,城市地面刚洒完水,光线非常美,我当时非常惊叹,说圣彼得堡真是一座五彩的城市。”
“这个国家的每个博物馆和纪念馆,都有上了年纪的脾气粗暴的妇女看守着。如果你不想使自己陷入难堪的境地,千万别碰馆里的任何东西。”对李雅君来说,圣彼得堡印象最深的是这个城市居民身上的艺术气质,“一个靠微薄养老金生活的老妇人,一天的饮食只是一些面包,但他会用相当于一天的饮食费去买一张剧院的票……在泥泞的冬夜,圣彼得堡人穿上最好的衣服前往剧院,每个人都将自己的靴子脱下放在随身带来的袋子里,存在衣帽间,再换上漂亮的鞋子。当然,姑娘们不会忘了在入座前对着卫生间里的镜子迅速画个便妆。”
对于叶楠来说,圣彼得堡的确是一座艺术的殿堂。埃尔米塔日博物馆称得上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品收藏地之一,馆内300多万件艺术品,其中众多的欧洲大师的油画作品让7年的留学时间显得像白驹过隙。“圣彼得堡有两个很大的美术博物馆,一个是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另一个是俄罗斯博物馆。前者收集的主要是欧洲其他国家的绘画作品,后者则主要收藏俄罗斯画家的作品。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允许我们临摹。”在叶楠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她临摹的荷兰画家彼得克拉斯的静物画,“这幅画画了差不多一年时间。”她说。在北京冬日下午渐渐昏暗的房间里,这幅画是一个不同凡响的记忆,圣彼得堡300年光芒中的一束就这样永远留在了她家的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