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中学也遇性别难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贾淼)
当男女分班和女子学校在中国重新热门,我们为此争辩得热闹的时候,法国的中学也遇到了性别难题。2003年一开始,法国媒体就向教育界发难,历数男女同校的教育体制正在呈现负面效果,国家教育部却一直试图掩盖,媒体因此提请全社会关注这一校园危机。和我们不同的争论焦点是,他们认为男女同校的烩饭式教育,反而带来了男女不能平等的双重危机。
法国的心理学界最先形成了“adolescence”也就是“青春期”的概念,但他们现在对校园里的青春期麻烦却束手无策。如今法国校园里出现所谓男子汉的身份认同危机,即面对女生的时候,男生有越来越强的暴力侵犯趋势。护士、社工和老师都被男女生之间的对立所困扰,特别是在课间休息时间,性别带来的附加问题越来越复杂。女生在学校的走廊里经常成为口头性攻击的目标。这类情形不仅在问题街区出现,郊区,市中心,不论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被卷了进去。教育专家们说,我们在构建青春期的性别意识的过程中,沿用了一种令人失望的方式。
男女同校的混合教育制在法国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延续到现在,已经是约定俗成多过担负教育观念。最开始,男女平等的问题并没有成为中心议题,更实际的考虑是想解决区域教育和师资缺乏。1957年法国曾有过一份行政通报,大意是“中学师资补充困难,因而把我们推向混合教育,对此我们并非遵循规律或原则,而是为了方便一些家庭就近入学”。在法国国家教育研究所里负责教学事务的达尼埃·莫塔(Daniel Motta)说,这份文件或许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教师对男女同校的教育方式的探索依然缺乏应有的敏感和自觉。人们一直相信,男女合校制度本身就能解决男女平等问题,但事实已经证明不是这样。性别差异以及它和教学之间有可能的关联,一直是个被刻意避讳的话题。课堂上的引导往往带有性别意识,用教育学专家的话来说,是给了男生以事实上的优势地位。为什么即使女生比男生成绩优秀,就业途径却不能那么广泛?
为了让混合教育制起死回生,法国的教育学专家认为,也许应该效法美国,明确宣布反性别歧视的法规。2000年,当时执政的左派政府曾实施过一次政府干预,想推动男女生之间的平等。结果是几个月后,法国国家教育部向各高中、初中和小学下一份正式文件,要求“混合制学校的教师都和陈旧日的惯例和性别歧视作斗争”,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接下来,人们又为男孩子操心了,为他们课业的失败和暴力倾向,就像今年1月《世界报》的大标题所提醒的,社会需要“保护男孩”。
“保护男孩”,这标题可能让自认为男女平等而且混合教育制是必然选择的人大吃一惊。为什么要保护这些男孩?显然不是因为女孩的竞争力,而是要试图回复他们自身和正常社会共处的能力。不讲求因人和因性施教的混合教育制,无法给条件差的孩子充分成长的机会,这样的平等教育实际上是另一种方式的不平等。那些来自不良街区的男孩,嗜好的表达方式是身体暴力语言,因为他们的语言实在太贫乏,一些在郊区长大的移民后代甚至十几岁了还不懂得用法文阅读和写作。就是这些孩子,使得男女生的共处变得危险,使女生成了性暴力的牺牲品。对习惯了暴力的小男生,如何寻找有效的办法来控制他们的性冲动,这已经是法国成人世界必须正视的问题。
看起来天经地义的混合教育充满了问题,有人悲观地在网上说,“学校死了”。但是也有很多法国人认为,男女同校还是分校无关大局,问题在于一个教育体系应该担负明确的教育理念。法国有世界上最昂贵的教育投入,大约是每年6500亿法郎,却看不见回报,25%的年轻人一出校门就处于失业境地。他们认为,抗拒淘汰规律,拒绝划分学生等级,回避学生有好坏之分的事实,这些将成为法国教育的失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