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发、花旗进军中国信用卡的跳板?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谢衡)
中国日新月异的金融舞台上又演绎出一段新的中外银行结盟的故事。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浦发银行”)及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通过其子公司花旗银行(Citibank)近日宣布,双方已经建立起战略联盟合作伙伴关系,在前景广阔的中国信用卡市场上寻求合作与发展。据双方协议,花旗集团以6亿元人民币,首期取得浦发银行5%的股份,并且将在未来获得中国监管当局批准后,继续增持浦发银行的股份。
花旗银行的发力点
浦发银行和花旗银行的战略合作将给双方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与以往的外资银行入股国内商业银行不同,花旗银行此次在浦发银行找到了一个切实的发力点——信用卡业务。
花旗集团企业及投资银行亚太区总裁龙肇辉表示,目前的优先目标是联合在浦发银行内部设立一个独立的信用卡中心。花旗银行与浦发银行均表示,将向监管部门申请单独设立信用卡合资公司。
某外资银行的专业人士说:“花旗银行入股浦发银行不再仅是作为一个股东,在董事会中设一个人而已,这次是有实质性业务介入。共同发展信用卡,是花旗银行最好的着力点。”
浦发银行的董事会秘书沈思告诉记者,将向监管部门申请单独设立的信用卡合资公司,计划股权安排是中外各占一半。“这需要国内有关法律法规的允许,以及监管部门的批准。”他说。在花旗银行给记者的书面答复上明确显示,在信用卡合资公司还没有获批之前,信用卡中心将是浦发银行中一个独立机构。信用卡中心的日常管理将以花旗银行为主,由花旗银行派遣高层人员担任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同时,在总经理层级上设立一个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双方委派,把握信用卡中心的战略发展方向。如果信用卡合资公司获批,信用卡中心将转换为独立的法人,花旗银行在这个合资公司中将按股权利益获取经济收益。
长城证券的银行业分析师赵鲜明认为,如果该信用卡合资公司获批,外资进入国内银行的股权界限就有极大突破,正是这个原因预计审批的过程可能会较长。“外方将在这个信用卡公司拥有绝对团在很多金融产品上拥有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我们希望在监管层允许的情况下把花旗集团完整的金融产品和完善服务带入中国。花旗银行相信我们自己是可信赖的合作伙伴。”龙肇辉说,“我们希望能通过信用卡——世界上最为流行的支的话语权,因为人家有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风险管理经验。”他说。
双方都明确表示,如果一切进展顺利,2003年内将推出浦发银行与花旗银行联名的人民币信用卡。花旗银行方面表示,随着业务的发展,可能推出更多被冠以其他名称的银行卡。
信用卡,谁的天下
面对以7%以上速度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以及超过1万亿美元的存款额,花旗银行对中国这个巨大市场充满热切期望。而另一方面,作为外资银行,花旗银行不得不面对中国政府对银行业强有力的监管。
花旗银行表示:“中国在花旗集团发展策略中占有重要的优先地位。花旗集付工具中的一种——为中国的广大消费者带来方便和安全感。”
花旗银行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卡行,信用卡业务已占到其整个利润来源的50%。赵鲜明认为,花旗银行通过入股浦发银行,可以更进一步熟悉中国银行业的情况,先期进入中国市场。根据WTO 中国银行业开放的时间表,5年后就允许外资银行对个人经营人民币业务。“信用卡业务是商业银行表内业务最大的利润增长点,可以预见,信用卡业务在未来将是各银行竞争的一个热点。浦发银行在国内的大中城市有相对完整的销售平台,网点分布也较完善。花旗银行通过与浦发银行联手发卡,可以进一步扩大花旗银行的知名度,增加中国消费者对花旗银行的了解和信赖。”他说,“花旗银行也可以通过浦发银行的平台接触国内信用卡的销售网络和客户,一旦信用卡市场完全对外资开放,浦发银行的销售网络与客户极有可能转入花旗银行的名下。”
此外,周小川担任央行行长,业界预计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进程有可能大大加快,很多业务可能提前开放。与浦发银行联合发行信用卡,可能是花旗银行通过浦发银行进军其他金融业务的一个突破口。
有观察家认为,以花旗银行和汇丰为代表的投资于国内银行少数股权的做法,不过是他们全面控制在华合作伙伴的序幕,更多的雄图大略将在2006年底中国银行市场充分开放后付诸实现。
国泰君安银行业分析师杨青丽认为,一旦条件允许,花旗银行就会选择自己发行信用卡,“无论是信用卡业务,还是全面的银行业务,外方当然还是希望独资经营”。
某外资银行北京分行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业界本来预期去年中国人民银行就会出台有关外资银行在国内发行外币信用卡的管理条例,但最终没有公布。她说:“我们预计今年上半年应该出台了,外资银行都在急切地等待着。我们当然希望在中国的信用卡业务能够尽早开展,先推外币信用卡也可以先熟悉市场,积累一些在中国发卡的经验,为以后推人民币信用卡做准备。对于信用卡我们有完整的风险管理系统和成熟的经验,只要中国的监管部门批准,我们对在中国开展信用卡业务非常有信心。”
“长远来看,外资银行在信用卡业务这一块上,无论是市场营销、产品管理、客户服务,还是配套的技术支持,都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水平,实力非刚刚起步的中资银行可比。”工行上海市分行银行卡业务部总经理马健说,“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客户基础、全国网络等等,这是外资银行短期内做不到的。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加紧整合资源,提高竞争力。”
“浦发们”的明天
龙肇辉表示,花旗银行希望在今后5至6年中实现持股比例的增加,但花旗银行没有回答记者提出的“未来花旗银行是否会并购浦发银行”这个问题。那么浦发银行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深发展”?去年,美国投资集团新桥资本(Newbridge Capital Inc.)收购了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深发展)大约20%的股份,从而获得深发展的管理控制权。
“我猜想在10年后,浦发银行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会是花旗银行。”一家外国银行驻中国的首席代表说,“如果我是浦发银行的老总,花旗银行的到来会让我吓得发抖。我无法理解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战略联盟,最后的结局除了摧毁这种联盟还会剩下什么。”
浦发银行董事会办公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非常肯定地对记者说:“不会!双方有协议,花旗银行不能控股浦发银行。”而沈思说:“外界对花旗银行入股浦发银行的事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对未来事情的发展,相信大家都有基本的判断。浦发银行与花旗银行是战略合作。从浦发银行来说,希望借花旗银行百年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花旗银行也愿意支持浦发银行的发展,双方达成了一致。”
杨青丽认为,银行业一旦完全开放,花旗银行就会并购浦发银行的说法,恐怕太乐观了。毕竟现在花旗银行只有浦发银行5%的股份,可以看出双方只是试探性的接触,合作的层面也不是全方位的。更重要的是,上海市政府也没有退出浦发银行的意思。“与美国新桥资本收购深发展不同,上海市政府就没有打算把浦发银行卖给外国人。”赵鲜明说。
中国央行的一位官员表示,中外银行的结盟一直受到政府鼓励,因为此举能够帮助中国的商业银行改善公司管理,增强竞争能力,提高利润水平。
“现在浦发银行可以从花旗银行那里引进先进的技术,学习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有利于在投资者面前树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形象,虽然一名外方董事能起的作用实际上很有限。而上海市政府通过出售一部分国有股权,也回收了一部分现金,可以投入到其他项目中去。”赵鲜明说,“起码在目前看来,花旗银行入股浦发银行还是一件花旗银行、浦发银行、上海市政府‘三赢’的事情。”
信用的密码是多少?——访万事达国际组织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总经理冯炜权
冯炜权
信用卡的价值已不只体现在支付工具上,也可以作临时救急之用,还可以成为理财工具
根据信用卡信息网站Card Web.com的调查数据,2002年,万事达卡国际组织(MasterCard International)首次成为美国第一大支付卡品牌,其发卡总量超过了任何一家对手公司。万事达卡国际组织于1988年进入中国,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国的国际支付公司,也是最先在中国实现全球连网业务的国际组织,目前国内主要商业银行都是其会员。
三联生活周刊: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是怎么理解中国的信用卡市场的?
冯炜权:有人说在中国推广信用卡会很难,因为大陆中国人不喜欢借钱。但这实际上有一个发展过程,从台湾和香港地区市场的成熟也可以看到,信用卡实际上不只是一个支付工具,它可以作临时救急之用,还可以成为一个理财工具。现在中国内地的金融服务市场还是一个卖方市场。过去金融机构没有提供这种支付工具,也不鼓励使用这种支付工具。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开放的时间表已经很明确,外资银行进入的压力已经使中资银行开始意识到这个市场的重要性,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中资银行开始大力开展信用卡业务了。
三联生活周刊:万事达卡曾经表示将在今年向国内银行界推广贷记卡,为什么?
冯炜权:据统计,2002年中国入境人数为9000万,出境人数为1400万,这些跨境流动的人实际上都需要信用卡这种支付工具。按出境人数粗略估计,2003年中
冯炜权国内地就有约1500万人需要或有条件申请外币信用卡。据统计中国内地已经有4500~6000万家庭的年收入达到6000~12000美元,按每个家庭两个人计算,就有约一亿人符合信用卡目标客户标准。我们认为未来3到5年,符合信用卡目标客户标准的人数将达到中国总人口的10%~15%,我们认为应该让他们拥有信用卡这种支付工具。
三联生活周刊:信用卡如此大规模的发行,背后的风险控制机制究竟如何完备?
冯炜权:信用卡是一种自制性很强的业务,也是一种风险计算在成本之中的业务。只要坏账在能够容忍的范围之内就有开展价值。如果银行只发一张信用卡,一旦这张卡出现坏账,那么坏账率就是100%。但如果银行发了1亿张卡,即使有10个坏账出现,也都可以忽略不计。当然这首先建立在正确的目标客户选定上。
一家银行如果信用卡的坏账率远远低于可容忍的底限,那么就应该考虑扩大营销。但是如果坏账率经常高于底限,那么就应该调整目标客户的标准,重新审核自己的风险管理体制。
一个独立的信用评估机构很重要,但不是非要不可的。香港地区到现在也没有这样一个独立的信用评估机构,而新加坡的信用局也刚刚准备建立。如果可以从市场上的种种渠道获取个人资信信息,就不一定要依靠独立的信用评估机构。比如一个客户在该银行过往的存取款记录,房贷和车贷记录,以及个人工作情况,有无犯罪记录等等。在国外,我们一般认为一个人在一个工作岗位上稳定5年,就可以考虑发给他信用卡,因为这起码说明在5年内他工作都没出过什么大差错,否则他可能就被解雇了,当然还有个人平时消费行为的记录。
三联生活周刊:出了坏账怎么减少损失呢?
冯炜权:很多坏账并不是恶意透支,在坏账催收方面应该有技巧。银行的催收机构应该以客户服务的心态帮助客人还款。比如,某客户因为突发原因不能及时还清2000元的透支额,那么银行可以考虑让他每个月还10元,并保证不将这位客户列入“黑名单”。那我们相信这个客户还是愿意把款还清的。
三联生活周刊:国内用户对使用银行卡(包括借记卡、准贷记卡和贷记卡)消费时,到底需不需要密码还很不清楚。
冯炜权:在国外,银行卡大部分都是依靠签名确认的贷记卡,很少有借记卡,即使是准贷记卡也被视为借记卡。借记卡必须要有密码,因为这是客户的个人储蓄,客户不能容忍别人随意进入自己的储蓄账户。用借记卡消费,银行交易系统的通讯费用就会增加,因为需要输入密码。
近一段时间,一些银行的交易系统开始向无须密码的贷记卡系统转换,准贷记卡甚至借记卡都视为贷记卡处理,刷卡消费无需密码;而有一些银行的交易系统是贷记卡无需密码,借记卡需密码;还有一些银行坚持无论是贷记卡还是借记卡都必须要密码。
其实银行卡有无密码的风险差异并不大,有密码并不代表就会百分之百安全,没有密码也不表示不安全。在国外的成熟市场,有银行、商户与客户都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问题出在哪一个环节,哪一方就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联生活周刊: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怎么看国内有“年薪20万元的公司副总裁”仍申请不到信用卡,并起诉发卡银行的现象?
冯炜权:银行应该给符合条件的客户提供信用卡,客户应该以一种平常心看待信用卡。买卖是一个双方完全自由意愿的交易,对于申请信用卡不成功,客户可以要求知道被拒绝的原因,还可以通过很多种途径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如果真是一个有价值的客户,你被拒后完全可以把自己和该银行的所有往来关系都取消,转而去愿意为你提供更好服务的银行,市场上有太多的选择。其实客户完全可以有条件地与银行进行业务往来,比如你一直保持良好的还款记录,那么就可以要求该银行给你更高的信用额度等等。
现在国内的金融服务市场可能还是一个卖方市场,但我们相信,两年内就会转变为买方市场。同时,客户不应该再把信用卡当作自身形象和身份的象征,应该以更理智和成熟的心态与银行进行业务往来。
(注:本文中所指信用卡除特殊标明外,均指银行对个人的一种非指定用途、具有循环信用的无抵押贷款,即贷记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