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在中国再造什么?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邹剑宇)
卖100万部手机不是目的,SK看重整个中国市场
一张100万部手机的单子
在中国联通CDMA网络2003年扩容到1000万用户的计划中,韩国最大的移动电信运营商SKT将向联通供应100万部彩屏手机,由SKT下属的SK Teletech公司负责手机开发设计,中国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信公司完成加工组装。SK Teletech设计生产的零部件通过SK商事(中国)进口到中兴公司,这笔价值3亿美元的生意将有可能是SK商事向中国出口额最大的单笔生意。
按照合同,SKT将在2003年6月完成定单,但联通提出在明年3月结束。“这个时间表有问题。SKT跟联通的合同在10月才签定,给我们的时间太少了。”SK商事中国总代表李钟山说。100万部手机,差不多是SK Teletech以前一年的产量。SKT是韩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为了营造一个公平环境,韩国政府规定SK Teletech每年供应韩国市场的手机限额在120万部,每个月10万部以内,规定到2005年有效。但是此规定对中国市场没有限制。
SKT和SK商事(SK Globle)同属韩国SK集团,SK商事与SK株式会社(SK Corp.)均属“财富500强”企业。SK商事在中国已经有十多年历史,截至2001年在中国的营业额达22亿美元,主要贸易商品是能源、化工和钢铁。北京八达岭高速公路铺的就是SK沥青,“可惜没有人知道”。李钟山说,SK沥青是中国进口份额中最高的厂家。
进入中国市场的韩国公司三星、现代、LG已经名声大噪,韩国第三大企业集团SK却还不为人所知,它在韩国被认为是正在与三星竞争“韩国第一企业”的公司。当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最大的可开发市场之后,SK把中国看成是最重要的战略市场,“在中国再造一个SK”。SK年轻的老板崔泰源说。
SK的欲望
只卖100万部手机不是SK的目的所在。
SK原名鲜京,1953年从15台纺织机起家,1980年11月收购了韩国石油公司50%的股份,在韩国蔚山有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化工厂。1994年,SK收购了韩国移动通信公司(SKT前身)23%的股份,SKT 在世界上第一家实现了CDMA的商业应用。能源化工和信息通信是集团两大支柱产业,2001年SK集团总销售额403.3亿美元,其中能源化工销售额208.1亿美元,占销售总额51%;2001年SK信息通信业销售额71.6亿美元,占总额18%,移动通信占韩国市场52%;SK商事所在的贸易、物流销售额107.8亿美元,占总额27%。
1998年SK集团从鲜京更名的时候正值金融危机,与李钟山交往多年的生意伙伴以为他原来的公司倒闭后跳槽到了这家不知名公司。按照集团的说法,更名目的是为了全球化,因为欧美人读不出鲜京这个词的读音。可以说SK是韩国国家石油化工和移动通信行业的别称,但SK在这两个行业的韩国市场基本上已经达到巅峰。在SK的新战略中有两个词:生命科学和中国。2001年SK在生命科学方面的销售额已经达到7700万美元。
对SK公司的布局,崔泰源说:“能源化工虽然利润比较薄,但是它是长期、稳定的产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健康的现金流。通信领域利润很好,但是不很稳定,规模也比较小。生命科学,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都只能投入,但它是未来很有前景的产业,所以我们要坚持。”
但是中国战略,就复杂得多了。
SK在中国的存在早于中韩建交,实际上SK是中韩建交最重要的民间渠道,在中韩政府中间充当了信使作用。“过去十多年,我们在中国的投资是少一点。因为我们的两大主力产业在当时都很难进入中国。而且我们想针对中国顾客提供服务,所以需要很细致的调查研究。这十几年也算是我们在市场方面所做的调查和研究。”崔泰源说。
实际上SK曾在广东深圳尝试合作一个大型的乙烯项目,后来因国家计委立项未获通过而夭折。于是SK在中国最重要的生意看起来就是以贸易为主的SK商事了。但即使在贸易领域,SK也得到了中国政府的优待。1997年10月中技鲜京进出口公司成立,这个由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控股51%、SK控股49%的贸易公司可以在中国境内外开展业务。它是国家主席江泽民当年参加APEC会议、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之一,当时批准成立的同类公司只有三家。
当然SK也没有特殊到中国政府会为它改变政策的地步,而SK也由于处于特殊产业,它不能像三星那样拿出更多大众化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使SK看起来一直徘徊在中国大门之外一样。
再造的胚子
崔泰源说:“以前我们实际上对自己不了解中国什么都还不清楚,所以在4年前我带领公司的高层在北京开过一次会议,当时的主题是‘中国会对SK产生什么意义’,得出的结论是要在中国再造一个SK,这个SK不是单纯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来产出价值的公司。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就是现在的SK中国,这几年我们主要是在建立SK中国公司的基础构架。我们在中国的学费已经交够了,抛开SK其他相关中国业务不说,SK中国公司每年的投入将是1亿美元,5年以后将创造一个销售额10亿美元的公司。”
2002年年初上任的SK中国公司总经理谢澄是SK通过猎头公司,商谈7个月从英特尔中国公司请来的华人高级经理人。谢澄在11月向崔泰源详细讲述了公司的5年发展战略,该计划目前没有公开,谢澄说SK中国公司将进入IT、通信、汽车、教育、医疗等领域,进入的核心是为中国客户提供服务。
这个提供服务的含义也许从SK在韩国的变化看出端倪。SK销售的商品从能源化工产品,到相关的技术工程服务,然后再细致到为遍布韩国的加油站、SKT专门店的顾客提供综合型的服务,SK在韩国正努力进入信用卡等金融服务领域。
SK的经济发展过去主要依赖对国家行业垄断性资源的渗透,而现今世界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经济重心从生产资源转移到终端客户,生产型公司感觉到了发展的压力。这个变化在全世界的企业中都找到同一个词来表述:向服务转型,虽然“服务”的含义基本上没有雷同的。SK像过去打通“从纤维到石油”一样打通从销售到顾客的各个环节,力图以现有的网络抓住客源,发展成针对客户的“服务集成批发商”。
在这个战略中,信息业尤其是像SKT这样的新型通信公司的战略位置就显得尤其重要了。目前SKT贡献了集团大部分的营业利润,2002年7月SKT 与中国联通签署了合资公司的谅解备忘录,对此崔泰源说:“我们的目的是参与运营。我们不单纯提供技术服务,也从来没想过单独以自己的品牌来独立运营。我们想通过这样的合作提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中国联通是了解中国顾客的一个桥梁,然后用我们所掌握的经验来开发针对中国的业务模式。”
SK中国公司未来的发展会怎么样还要长期观察才知道,但是SK给了谢澄无上的权力,SK中国公司的所有机构设置、人员安排都由他来规划,而SK 中国公司在5年以内创造的所有收入都将在中国再投入。目前业务初现雏形的SKT中国公司的总经理还是中国人刘允。这与SK提出的中国战略口号“Of China,For China,By China”(源于中国、服务中国、依靠中国)是吻合的。
在SK发展史上,收购韩国石油公司依靠的是远在中东的战略资源;收购韩国移动公司经过三次努力才成功,并一度造成公司债台高筑,险些破产;收购的华克山庄也是经过十几年的亏损,依然矢志不移与喜莱登集团合作直至盈利。而再造SK的战略刚刚铺开,SK展示了同样的决心和韧劲。但是时移世异,SK要在中国争夺的不再集中于国家资源,而是市场客户。虽然SKT在市场营销方面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它毕竟是在新技术市场上站在了潮头的位置,SK只有在中国市场上取得胜利才能证明自己是一个强大的全球化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