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雀巢的“转基因食品”之乱
作者:程磊(文 / 程磊 庄山)
2002年6月6日,绿色和平组织成员在瑞士雀巢公司总部大楼前抗议雀巢生产转基因婴儿食品,同样的抗议也在曼谷、马尼拉和我国香港等地举行
事情发起于绿色和平组织香港办事处项目负责人施鹏翔致电新浪财经,称他们有证据证明雀巢在中国内地出售转基因食品,随后绿色和平组织出具了一份转基因检测报告。被检测食品为雀巢旗下的“美极翡翠白玉汤”(一种即冲食品)。检测报告由绿色和平组织委托香港基因晶片开发有限公司出具,报告结论中认为该汤料中的大豆中含有一种抗除草剂基因,而该食品是他们5月在北京一家连锁超市中购买的。
实际上,绿色和平组织早在1999年11月就在香港宣布,通过检测,发现雀巢公司的百福鲜豆浆和百福豆腐花含有基因改造成分。2001年8月21日,20多名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曾“押解”五名“基因污染罪犯”前往香港湾仔警署,要求调查并打击基因改造食物。这五种雀巢产品包括百福鲜豆浆、百福豆腐花、甘脆朱古力、婴儿纯米粉(苹果味)及凤仙雪条。而在过去几年,该组织先后五次在食品测试中发现雀巢产品含基因改造成分。
“我不否认少数雀巢产品的原料会出现转基因成分。雀巢在中国十几年,生产已经完全本地化,99%的产品都是在中国生产和销售,所有原料都是在国内采购,原料供应商在供应时并无‘系转基因食品’的明示。”12月5日晚7点,雀巢中国公司公关部负责人何彤这样告诉记者。
对于雀巢食品是否含转基因成分,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罗云波,他告诉记者:“国内目前市面上的大豆几乎都是转基因食品,而大豆作为雀巢食品的生产原料,雀巢成品显然有转基因食品之嫌。但是评价一个由转基因原料制成的食品是否还是转基因食品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因为很多国家把食品中含有多少转基因成分视作转基因食品的标准不一样,我国的标准是1%。”
截止记者发稿之时,何彤再次发来一份雀巢掌握的欧盟主席P.Busquin在2001年10月发表的声明:“……对经过通常风险评估程序的已开发和销售的转基因农植物和其衍生品进行的研究,没有显示它们对人类健康或环境有超过传统农植物通常具备的不稳定性的任何新危害。由于转基因产品使用更精确的技术和经过更严格的法律检查,可能比传统农植物和食品更加安全。”在此前,雀巢公司曾先后两次向记者强调雀巢公司的产品是绝对安全的。
按罗云波的说法:“转基因食品有十几年历史,目前还没有过一例对人体有害的事件发生,传统食品却几乎天天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其实,“雀巢转基因事件”的焦点在于雀巢被指责“实行双重标准”。
国际绿色和平组织项目主任施鹏翔指责说:“雀巢已经在欧洲承诺不使用转基因原料,但在亚洲区就没有。难道亚洲人及中国人就是二等消费者?”
2002年1月5日,农业部公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签管理办法》三个配套文件。文件规定了第一批实施标签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名单:大豆种子、大豆、大豆粉、大豆油、番茄种子、鲜番茄、番茄酱等共17个。凡列入标签管理目录并用于销售的农业转基因生物,都应当进行标签。
农业部相关部门人士介绍,雀巢的情况目前还在调查和研究当中,如果雀巢使用的转基因原料不在《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范围内,没有标明不违反法律法规;另如属未如实申报,雀巢将可能受到处罚。要命的是,农业部有关部门尚未收到雀巢公司的转基因标签申请材料。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位人士认为:“无论其是否属于《办法》所规范,只要产品是由转基因原料制成,都应当有标签,消费者有知情权,进而才能行使其选择权。”据记者了解,欧盟刚刚通过了一项草案,准备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转基因食品标签管理制度。该项法案要求,厂家必须在商品标签中注明其含有转基因食品成分,尽管它们可能只是从转基因作物中提炼出来而本身并不含有可以检测得到的转基因蛋白质或DNA。
罗云波向记者介绍了我国实行标签制度的立法本意:“首先要说的是,转基因食品在贴上标签之前已经经过了严格得超乎人们想象的安全评测,所有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都是安全的。标签不是一个安全保障的标签,只是一个知情权的象征。”
到目前为止,经农业部生物工程安全委员会准许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仅6个,其中有3个涉及食品,即两种西红柿、一种甜椒。品种少并不意味着数量少。据专家测算,截至目前,进入中国人食物链的转基因食品已经超过2000万吨。而这么多进入市场的转基因食品目前基本都没有标签。
多灾多难的转基因
世界上第一批转基因植物出现在1983年到1985年之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和孟山都公司等地方,从此,伴随着转基因技术安全性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1996年,美国率先允许第一例转基因食品在超市销售。1998年8月10日,美国的一个电视节目播出了对英国罗伊特研究所普斯陶教授的专访,他在电视中警告人们关注未充分证明其安全性就已经推广的转基因食品,他依据的是自己的试验——转基因土豆喂老鼠后,老鼠发生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和器官重量减轻,并且免疫系统遭到破坏。虽然此后英国皇家学会对该科学家的试验进行评审后证明了该试验结论不确定,但已经造成的质疑却一直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像罗云波一样的业内学者想不明白的是,“理论上已经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遭到怀疑”。罗云波一再强调,迄今为止,“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食品像转基因食品这样受到严格评价”,而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转基因安全怀疑论成了很多国家设置贸易壁垒的一种手段。
谈转基因而色变——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罗云波
记者 庄山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会出现谈转基因色变的现象?
罗云波:1998年时,英国的老鼠事件可以算作导火索,在发达国家出现转基因排斥,不仅是安全考虑,有些已经上升到了宗教层面。特别是绿色和平组织,如果按照他们的理念,人类就应该在原始状态生活,不需要任何的技术干预。另外是世界贸易格局影响,欧盟是美国转基因食品的销售国。其实,欧盟实际是很理智的,它知道,如果不接受转基因技术,产品竞争力将越来越差。所以1998、1999年时,外界炒得沸沸扬扬,而我在英国考察发现,科学界的研究还是一如既往地进行着。在中国,老百姓的认识与西方国家不在一个水平上,很多人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在食品或农作物中加了个叫基因的东西。其实,我们吃的任何东西都是由成千上万基因组成,传统品种改良通过杂交,实际也是基因的交换,并且杂交是在染色体水平上的基因交换,杂交的育种过程要进行长时间筛选,而基因技术是定向改造生物,比杂交育种安全性高许多。
三联生活周刊:那么,转基因食品究竟是否安全?
罗云波
罗云波:从技术角度说,基因在随机插入后,可能会影响被改造生物中以前可能不表达的基因,但这个可以通过安全性评价进行控制,现在国际上通行的评价原则是“实质等同性原则”,也就是把没改变的性状与原来物种的性状进行比较。在遗传操作中,基因转进去没有无法判断,以前利用标记基因,也就是用一种“抗抗生素基因”,在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长没长出来就可以证明基因转入是否成功。国外很多人担心如果吃了转入这种基因的食物,对药物抗生素就会有影响。为此,世界卫生组织专门做了大量严格试验,结论是不会产生影响。其实,这种基因仅是在筛选时起作用,可以肯定的是,转基因技术以后会越来越可控。
三联生活周刊:目前大家的饮食中哪些可能含有转基因?
罗云波:中国批准的只有几例,并且规定,什么地区开发的就在什么地区卖,像武汉的转基因番茄、北京的转基因甜椒(青椒)。中国自己的虽然很少,但国外的多,我们现在吃的色拉油绝大部分都是转基因的。而美国市场上,转基因食品有近万种,英国有7000多种,转基因大豆的相关物品非常多,甚至像冰激凌这类产品中都含有转基因,现在是想分都分不开了。
三联生活周刊:对国家而言,发展转基因有什么意义?
罗云波:最重要的是国家粮食安全问题,2010~2020年,世界人口增长还会有更大突破,粮食的压力依旧很大。中国以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这已经是一个奇迹。但一段时期内,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现有耕地地力还在不断恶化。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粮食已经多得吃不完了,实际并没有这么乐观。我们国家粮食贮藏技术并不很好,粮食的缓冲能力很弱。在与周边国家关系好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购买粮食把自己的土地养起来,但一定要有基因技术做保障。另外,基因技术带来的高利润、高品质的国外产品会轻易摧毁我们自己的系统,现在各食品油生产厂家都在排队等着买美国的大豆,这就是WTO,要增强竞争力,不靠生物技术不可能。
三联生活周刊:转基因标识问题您怎么看?
罗云波:标识仅仅是尊重知情权,标识制度包括建机构、确定标准、培养队伍和人才,都需要一个过程,而临时标准是我在今年四五月份才起草的,所以具体标识什么样其实至今可能还并不存在。从国家而言,标识可以对国外进来的农作物形成一个缓冲。我相信,不远的将来,转基因标识也许就会成为金字招牌。(罗云波: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效食品学院院长联谊会会长、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