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部分人富起来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郑磊)

让大部分人富起来0

“小康”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

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的研究人员程学斌回忆说,“1996年前后,国家统计局曾联合国家计委将有关小康指标报告上报国务院,但没有批下来。”其间原因,程学斌推测说,“可能中国一般大众认为的‘小康’,就是香港人那样的生活,而这与我们的研究报告有落差。”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贺铿说,“虽然这一项目因此而没有进入国家统计序列的制度内,但我们一直以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监测。”

以国家统计局的“小康”标准来观测,中国1998年左右即“达标”,所以多数研究者都转向了“现代化”研究。

更倾向纵向比较的“小康”指标,也不是没有与世界进行对比的数值,这其中被拿出来横向对比最主要的数字是人均GDP。目前中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2020年,这一数值应达到3000美元,据此计算,每年GDP 增长率应达到7.2%。GDP以及其背后的横向比较,与“现代化”话语导向呈直接正相关。曾经参与十六大报告初稿撰写工作的李泊溪说:“全面小康,在强调GDP增长的同时,也强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记者长期跟踪了解国家统计局的金融资产调查,在人均GDP背后,不被人注意却同时相对清晰的一条数据轨迹是:1996年,拥有金融资产数量最多的20%家庭,拥有居民全部金融资产的48%;1999年,这一比例上升到55%;而今年则达到了66%。由此而观“小康”与“现代化”之异同,中科院国情研究者康晓光说:“效率与公平,需要开始重新寻找平衡点。”与这种分析对应的十六大报告的表述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解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说:“它的难点不在于北京、上海,主要的难点还是在于中西部地区;难点也不在城市,而是主要在农村;难点也不在于汉族人口,主要在于少数民族地区和人口。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今后要实现翻两番的这个目标只是手段而已,它最终还是使老百姓富裕起来。”由此而言,未来GDP导向不再是惟一标向。

检视中国2002年的政策导向,“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事实上早已见端倪。从3月底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扩大到20个省市,到9月份的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吴敬琏命名为“下层集团”的中国贫困群体,正空前地受到政府关注。而刘晓庆税案以及此后税务系统连续的各种举措,正如税务专家刘桓所言,“税收将成为今明两年的热点”。对比曾经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国家运用权力调节贫富差距,现在的“小康社会”目标,则更倾向于“让大部分人富起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泊溪在研究小康问题时,就敏感地注意到“后小康”——大部分人富起来后的中国。李描述居民生活消费时写道:由实用、模仿式消费转向个性化消费,特别在服装与住房消费上将更为突出表现出来。而过去居民排浪式消费——即部分居民同时达到同一消费热点,如自行车、手表消费等都经历的那种阶段——将向多层次、高级排浪和多层次结合转变。

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1998年提出“第二次现代化”,这一理论认为,“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是第一次现代化,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转变的过程是第二次现代化”。按照这一理论,何通过建立的第一、第二次现代化评价模型进行研究发现: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已经从1960年的37%上升到2000年的76%,如果保持这40年平均发展速度不变,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将在2015年前后达到100%。与世界的横向比较,何的结论是,“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年均增长率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值”。由此而观,“现代化实现速度同样是迅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