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天悯猪”与中国的动物福利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郝利琼)
“我从来不对养殖户讲猪的福利,那会被人们当作一个笑话。”东北农业大学的崔卫国博士说,他和他的导师包军正在做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关于猪的福利问题的行为学研究”。“我跟一般的学者也几乎没有交流,有人会觉得你做这样的研究很傻。”“猪不就是给人吃的么,难道这样养和那样养,这样杀了吃和那样杀了吃还有什么区别吗?”记者采访北京一个养殖场的杨老板时,他反问道。
而对崔卫国们,国际的对话空间显然要大很多,尽管中国是一个养殖大国。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完善的动物福利法规。而怎么样才是对猪讲福利,中国科技大学的宋伟博士举了一个例子:一只乳猪至少要吃13天母乳,规定猪窝一定要有稻草铺,要有供它拱食的泥土。猪的运输,必须保持运输车清洁,适时的饮食和饮水,运输时间超过8小时要休息24小时。在猪被宰杀之前,必须对猪进行清洗;必须隔离屠宰,不被别的猪见到。杀猪要快,必须使用电击法,在猪完全昏迷后才能放血和解剖。
国际动物保护协会首席代表张立在接受采访时说,“动物福利”的理念是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下,即:动物是和我们人类一样有感知的,有痛苦、恐惧,有情感需求。“所谓动物福利,不是说我们不能利用动物,而是应该怎样合理、人道地利用动物。要尽量保证这些为人类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动物享有最基本的权利,如在饲养时给它一定的生存空间,在宰杀时尽量减轻他们的痛苦,在做实验时减少它们无谓的牺牲。”所谓“动物福利法”的核心内容即规定动物的五大自由:1.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2.享有生活舒适的自由;3.享有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4.享有生活无恐惧和悲伤感的自由;5.享有表达天性的自由。
然而对猪讲福利也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伦理问题,“我们还告诉人们,如果你不注意动物福利,我国肉制品的国际贸易可能会遇到巨大障碍。”张立说。中科大的宋伟举了一个例子,乌克兰曾经有一批猪经过60多个小时运到法国,被法国有关部门拒收,理由就是在运输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猪的福利问题。“动物的福利问题有时候会成为经济问题。”宋伟说,“一旦进口国以动物福利为由设置绿色壁垒,我们将会面临非常巨大的经济损失。”
19世纪初英国最早出台动物福利法规,“下议院的人们认为这简直是上议院的贵族们极其荒唐可笑的举措。”中国文化大学副教授莽萍说,而目前在欧洲,保护动物的权利已经成为常识。
“中国有它自己的对待动物的方式,譬如在农村,人和猫狗和谐共处,人住这间房,鸡鸭住那间屋。鸡鸭养大了会被吃掉和卖掉,一只看家狗在不需要的时候也可能被吃掉——在偏远和贫穷地区,这或许是人们取得食物的惟一方式。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抱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一切都十分和谐,没出现过什么问题。为什么突然就有问题了呢?”一位社会学者问道。西方人曾在越南、韩国抗议吃狗肉,在街头他们把自己锁在笼子里,而今天中国的鸭子也遇到了类似的尴尬。一本很普通的《农业技术推广手册》中告诉人们怎样饲养“填鸭”:将鸭捉住,用两腿夹住鸭体,使鸭直立,再用右手把饲料块喂在鸭嘴里。每天喂3~4次,每次喂150~200克湿料,3~4周即可育肥。厨师管大成告诉记者:“一个外国人看了这样的介绍,认为这是虐待动物。但这在我国是习惯做法,多少年都这样。”
崔卫国深入考察了很多养殖场,“以我们的猪场标准,在5平方米大小的圈里我们要养9头15~60公斤的猪,在12平方米内左右要养20~30头15公斤以下的猪,非常拥挤。猪根本就不能翻身,更不必说有别的空间。为避免母猪压死小猪,母猪生产在一个仅可容身的分娩栏里,勉强可以站起来和趴下,它必须在这样的狭小空间里呆35天。猪的整体生存状况非常糟糕。我们的养殖场利用了很多欧洲逐步淘汰的工业化养殖技术。”不可否认,这为我们提供了廉价的肉食。“一旦它遭遇动物福利法的制约,比如把猪舍扩大一倍,摈弃习用的宰杀模式,都可能为养殖场增加大量成本——如何权衡经济利益和动物福利,这是个矛盾。”崔卫国说。
国际动物保护协会中国首席代表张立认为,伦理的演进终归还是要靠利益推动,空头的道德很难站住脚。“我不说要你保护动物的权利,只说你要注意自己的健康。”张立说在中国目前谈论动物的福利已经有了相应基础,“我妻子做月子时,我们到处托人买乡下土鸡,买柴鸡蛋,那种鸡炖出来的鸡汤补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多花点钱买更健康的肉制品:散养的鸡和猪肉。”
在崔卫国的考察中,养殖场中集约化养殖的猪出现了诸多异常行为,如互相残害、咬尾等行为。“养殖厂的生存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猪根本无法适应,本能行为如自主采食行为、拱土被严重压抑,它出现行为转移,转而攻击同类。”而且,在肮脏和密集的环境里,猪很容易生病。“猪被注水后,肉质量大大下降;比如猪在传统宰杀方式下,由于极度恐惧,分泌大量肾上腺激素形成毒素,也影响肉质。”
实际上,记者采访到的北京华都肉鸡公司已经在无意间意识到动物福利的问题,其基地事业部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华都的地面平养和架养密度已经不高,通常1平方米养六七只鸡,而国际上通常是8只左右。他们认识到,养殖密度大,发病多;空间小,鸡生长缓慢,结果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