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灾害地图:按图索赔
作者:朱文轶(文 / 朱文轶 秦翠莉)
台风中失去亲人的家属。面对自然灾害人类显得那么无助
瑞士再保险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高璁说,由该公司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绘制的“中国巨型电子灾难地图”将于明年年初问世。据介绍,该图搜集了从12世纪至今的历史、地理及气候等各类数据,到时国内保险公司在做巨灾业务时就可以精确的原始数据为依据,确定在不同地区承保的不同费率了。高璁说,1998年瑞士再保险公司决定与北师大合作搞中国灾害地图。据记者了解,北师大的史培军教授率领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研究组早在1 0年前就开始了对自然灾害数据的收集。
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质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世界上有些国家,每年灾害造成的损失已达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全球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年均达400亿美元,比80年代增加了两倍。2001年12月28日,德国慕尼黑再保险集团对该年较大规模自然灾害对经济和保险业带来的损失作回顾分析。该集团称,2001年共有25000人在自然巨灾中丧生,自然巨灾的发生频率为700起,高于往年650起的平均水平。200 1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为360亿美元。2001年的保险损失因此由2000年的75亿美元猛增到1 15亿美元。于是,从对灾害分析与从整体把握保险资源的角度出发,各大保险公司都很看重具象的灾害地图的作用。平安保险公司集团总公司品牌宣传部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保险公司是替一般人化解风险,但在突如其来的巨灾面前,风险控制水平不高的国内保险业一样会弱不禁风:“1998年,江西洞庭湖等地,许多工厂都建在长江大坝的围堰里面,而且外围没有任何防洪功能,大水一来,什么都没了,许多保险公司因此损失巨大。”对此,保险公司的对策是尽量回避巨灾保险,“1998年洪水的财产损失大约在2000亿元,而我们国家保险业到去年底的资产总额也不过3888亿元,根本没办法经受类似这样的巨灾冲击。”
由此,通过历史、地理资料对自然灾害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建立良性的保险体系特别重要。“对保险业而言,重要的是技术数据。”平安总公司的那位负责人说。有专家对去年由500名灾害研究科学家联合发布的《全球地震危险地图》印象深刻,“你在这份图上可以看到,意大利的危险系数甚至高于了爱尔兰这些地震高发带,在过去400年意大利平均每个世纪的地震伤亡人数多达10万人,原因在于其建筑物太脆弱,不堪摇晃。”“这样,保险商在意大利承保地震险时,就会开出更高的费率。”“灾害地图把灾害和灾损区域化,保险公司在确定费率、判断风险时就会心中有底。”
来自1999全球最大的20家再保险公司排名,瑞士再保险和慕尼黑再保险名列前两位。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北京首席代表王真说:“我们在1998年也研究出了自己的灾害地图,为公司承保提供依据,公司还有专门人员进行这方面研究。”在我国新《保险法》中仍存在缺陷,它并没有从根本上赋予保险业更充分和必要的减灾职能及义务,从而使保险与减灾未做到在法制意义下的相互促进与补充,这从一定意义上说也限制了保险业的增值与再发展。“对比国外保险业承担了相当重要的灾害预测、预警及统计分析工作,如瑞士再保险公司、慕尼黑保险公司每年年终都发布该年度全球细化的灾害数据及保险费用,始终成为全球不可多得的灾害数据源,这是中国应着力改进和补上的。”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金磊分析说,“灾害地图作为一个信息集成源应该具有提供分析灾害信息及其共享的信息来源,其编研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城市、地区应急行动水平及效率。
背景
争夺“中国巨灾险”
瑞士再保险公司对于制作这份“中国灾害地图”的热衷,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是急于染指尚未开垦的中国巨灾保险市场。
一位保险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随着灾害损失的剧增,巨灾保险已经成为保险业未来新的增长点。“国际保险行业评估一家财产险公司的优劣往往是考察这家财产险公司承保大项目保险的实力,而巨灾保险在保额和保费制定、风险管理与控制、理赔给付等各个环节都包含着高难度和新的技术。”“而几乎所有的业内人士也看到这样一个反差:一方面是传统保险市场日趋饱和,可开拓空间越来越小,另一方面是巨灾保险市场上有着远远超过目前保险业供给能力的巨大潜在需求和现实需求。”
而对于大额的巨灾险,一般保险公司肯定会选择分保以减轻自己的风险,“如果中国的巨灾保险市场一旦打开,再保险公司会有巨大的赢利空间。”中国再保险公司希先生说。
中国再保险公司是目前我国惟一的一家再保险公司,主要经营法定再保险和各类商业再保险业务,提供各种再保险技术咨询和风险管理咨询服务。据测算,目前法定分保业务占再保险市场份额的90%左右,商业分保占分保业务的12%。按我国入世承诺,法定分保业务将逐年下调5%,入世后4年内,20%的法定分保业务将完全取消。
黄河、长江的水灾在我国几乎每年都有
我国主要灾害的种类与分布
——专访中国灾害专家罗祖德教授
三联生活周刊:在我国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有哪些呢?
罗祖德:首先是地震,我们国家是地震比较活跃的国家,位于世界上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两个地震带的包围中。举个例子说,全世界每次死亡5万人的17次地震中,中国发生了13次;每次死亡20万人的4次地震中,全部发生在中国;20世纪就有两次,一次是唐山大地震,一次是我国西部。其次是水涝灾害,“水灾一条线”,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国来讲这是最大的灾害类型,因为覆盖面非常大。黄河、长江的水灾几乎是年年有。1998年的大灾至今还让人不寒而栗。第三是旱灾,21世纪全世界都出现了淡水危机,我国700多个城市中有2/3处于缺水状态,尤其是山东、河南出现的大旱,使粮食减产。由此还引发了被喻为“生物炸弹”的蝗灾。第四是台风,风暴潮多发生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还有就是我国山地多出现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
三联生活周刊:这些灾害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罗祖德:地震主要集中在西部,四川、云南、新疆、西藏,北京地区由于处在地震断裂带上也可列为地震多发区,东部是安徽泸江至长城的断裂带,其北延至俄罗斯。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地震活跃的高发期。水涝主要是沿江沿河地区以及河流的中下游,我国七大河的下游是沿海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最富裕地区。旱灾集中在中西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滑坡、崩塌、泥石流则主要集中在西部的山地。
三联生活周刊:灾害保险应该是减灾社会化措施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灾害地图”为巨灾保险的推广解决了首先的技术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它的涵义会更深刻吗?
罗祖德:美国在80年代完成了防洪减灾行为的社会化演进,而它们的“联邦洪水保险计划”的基础也是一份详细的“灾害地图”。我了解,洪水保险几乎深入到每一个社区,在洪泛平原甚至街区随处可以购到洪水风险和费率图。在这个背景下,联邦财政对防洪保险的补贴预定在21世纪初削减为零。而我们要做的灾害地图应该是形象而且让人一目了然,从中就可以看到灾害种类及可能发生的频率。灾害地图同时也为今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及防灾减灾起到一个明显的提示、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