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216)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邱千里 王佳宁 靳一飞 武嘟嘟 朱壮生 云翔 石亿)

读者来信(216)0

“无论进口还是国产,MBA教育永远无法褪去的是它的功利主义色彩,这是它与其他教育类型的最大区别。如果跳出商业视角,那么MBA在人们眼中和生产线上滚落下来的一排排罐头没什么区别。罐头和MBA当然有着共同的价值底线——“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南京 邱千里

政府的利益与责任心

据报道,国务院最近决定取消789项行政审批项目,联想到一些地方关于行政审批的多个案例,阻碍行政审批改革背后的一些东西已渐渐浮出“水面”。一方面,行政审批背后掩盖了什么?这背后掩盖的是审批经济与市场经济交融时期政府部门的“权力寻租”,部门权力与部门利益“孪生”是问题的根子。有的行政审批行为失范,甚至出现滥用职权、滋生消极腐败的现象。审批权像少数政府部门的“命”,雁过而不让拔毛,那份难受简直无法想象。改革审批制度表面上是拿掉了一些行政部门的审批权,但无形中减少了一些政府行政部门的利益,因此,百姓到政府部门办事,就受到了一些部门消极对待甚至抵制。另一方面,管理者缺位是造成行政审批出现“清理一膨胀”怪圈的制度原因。为什么清理减少的审批项目又反弹膨胀?这里的问题出在审批权的产生机制上。目前相当一部分审批权是由各部门出台的行政法规和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确立的,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一个部门只要颁布一个文件,就可宣称自己拥有一项审批权。

任何社会个体都是根据外部社会约束条件以及自身的价值信念和动机从事各种行为选择的。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讲,制度构成经济人行为选择的基本约束条件。因此,把行政审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哪怕一丁点的枝节问题,及时解决到位,既能使社会承载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底限度,又有利于这项工作的开展。往深里说,日常管理的水平体现着行政管理的水平,也是行政审批的第一责任者——政府责任心的重要体现。

 重庆 王佳宁  

交税了吗?

最近看到一些关于在中国建立透明的税收公布机制的讨论,窃以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把那些富豪的个人财富,把他们纳税的情况公开出来,让对此关心的人都可以看见真实的情况。这样,通过舆论和社会的广泛监督,相信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同时,这也不是一个只是对监督富豪有意义的事情,通过建立比较广泛的、分层次的一系列制度,也有利于我们真实的了解整个社会的财富状况。在日本,早已实行了这样的监督机制。

有观点认为这样会有侵犯某些人隐私的嫌疑,我认为这是可以解决的。暂且不说这比起他们造成的破坏实在是微不足道,政府也可以通过一些技术上的处理,比如像日本一样用符号来代替真实的人名,就不会有这方面的困扰。解决了旧问题,也没有带来新问题,何乐而不为??

 北京 靳一飞  

要真实,不要真身

在璩美凤之后,新浪的新闻搜索里又出现一个女人的名字,刘嘉玲。前因后果说起来也简单,若干年前,刘的车曾被劫持了个把小时,这当中发生了什么事原是谁也不知道的。但《东周刊》忽然前一阵把半裸照片登了出来,大家才知道刘遭遇过什么。《东周刊》的老板杨受成出来道歉,但也挽回不了局势,《东周刊》被迫停刊,命运跟年前随刊附赠璩美凤光盘的杂志差不多。刘嘉玲比璩美凤好点的是,她没有面临道德上的谴责。

11月3日,香港演艺圈的人齐齐聚会在特区政府前,抗议不良新闻,声援刘嘉玲。特区政府是非常小的一个办公楼,但每日都有新闻记者等在门口,架着摄像机,等着发言人出来宣布点什么,或者有什么人来请愿。当日下午,他们可算等到了一个大新闻。

《东周刊》登这样的东西想必是欲在新闻鏖战中奇招出胜,但他们很容易就混淆新闻的真实性,变成真身。这样的新闻读者要不要看,看看今天的《东周刊》还能不明白吗?读者看马桶的广告是一回事,但你要是连马桶的里的东西也露脸,臭的是谁就很难说了。

北京 武嘟嘟  

八卦年代的集体偷窥

虽然刊登刘嘉玲被虐裸照的《东周刊》已经被淹没在铺天盖地的谴责与唾沫中,但如果此刻就开始急忙庆祝公众监督的胜利,则实在为时过早。像如今恐怖片中流行的开放式结局一样,媒体尝试越过道德底线的行动虽然被毫不留情地制止,但总归留下了一条让人惴惴不安的阴暗尾巴。在遭遇停刊整顿之前,本期《东周刊》已经被抢购一空,套用一家香港报纸的形容,公众是在“边骂边看,边看边骂”。如果不嫌抽象,我们也可以用供应主义经济学所谓“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供应”的理论,来解释从璩美风光碟风波到这次裸照事件的背后乾坤。不负责任的媒体,确实可以把相当一大部分责任推卸到具有强烈偷窥心理的大众身上。更不幸的是,作为需求产生者的公众,还不得不负担起“监督监督者”的崇高责任,表面上泾渭分明的道德准则,实际上却是模糊不清,无怪乎媒体也在感叹读者好恶的测不准性,只好继续以身试法。只要我们关于焦点人物隐私的好奇存在一天,媒体“天天道歉,天天犯错”的走马灯把戏就会继续演下去,走着瞧吧。

北京 朱壮生  

以垃圾的名义起诉

人民网以《全国首起垃圾官司宣判,50万户南京居民是潜在被告》为题,报道了一起市民拒付垃圾费而被告上法庭的案件,并且文中还透露了这样的信息:南京目前尚有50万户居民未缴清应付的生活垃圾费,拒缴户们都将面临被推上被告席的可能。

从这样的官告民的案件中,我们看出了公共产品的尴尬:谁该给公共产品买单?现代行政是种公共行政,要求政府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并且其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要受到市民的监督。从理论上讲,市民缴纳了税款后,就有权享受完整的公共服务,而毋须再逐项付出。如果政府连最基本的维护公共卫生的职能都不能实现,还必须仰仗于公民自掏腰包,此时,这样的行政模式值得我们反思了。尽管收取环卫费是以南京的地方法规为依据的,但官司威胁着南京90万户居民中的50万,也就是大多数,此时我们有理由怀疑环卫部门走向了自己的反面,背离了公众的利益,这项制度本身的合理性也就值得怀疑了。现代法治讲究良法而治,我们所执行的法律必须是制定良好的法律,而环卫费显然有如下缺陷:首先,悖于公共行政的理念;其次,背离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再次,其简单以人头收费,在操作上也不尽合理,每个人产生的垃圾量是不一样的,按统一的标准收费,就如同定额收取个人所得税一样荒唐。公共行政要求政府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而不是更多的收费,让民众为此反复买单是不合理的。

南京 云翔  

由校园惨剧所想到的……

10月30日晚,重庆市酉阳县钟多中学发生一起学生伤亡事故,该校700余名学生晚自习放学下楼时相互拥挤,造成踩伤45人,其中送往医院救治途中死亡5人、重伤1人。

是学生的原因,老师的原因,还是教学楼的原因,我们都不知道,媒体也未做跟踪报道——也许这样的事情不是偶发的——前一阵子就有内蒙古丰镇市第二中学教学楼发生楼梯护栏坍塌事故,造成21名学生死亡、47名学生受伤的报道。

我们可以看到,鉴于许多事件的发生多是与“坏”学生捣蛋有关,这样便有人幸灾乐祸:认为学生自作自受。可是有没有想到学生自身的情况,有没有考虑其他无辜学生,无论是谁(好学生、坏学生),他们毕竟还小,在学校里是老师监护的对象,老师应到做到自己保护、照顾学生的责任。

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几乎所有的事件都与教学楼有关,而且重点是楼梯护栏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怀疑教学楼的质量问题。是谁设计的楼房,是谁建造的楼房,又是谁检验认为是合格的楼房,但是我们看不到答案。其实关于建筑上的问题已经很多了,什么桥塌了,堤坝毁了,房子垮了,这些事情不是一时发生,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会引起不小的震动,也曾引起许多人的反思,但问题是这些事仍在不断重复发生,仍然有许多无辜的生命在消失。我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也会不经意间去了另一个世界。

 北京 石亿  

上一篇: 生活圆桌(216)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