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拉·达·席尔瓦与巴西大选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朱步冲)

卢拉·达·席尔瓦与巴西大选0

席尔瓦与塞拉的角逐10月27日见分晓

民主与第三条道路的胜利?

席尔瓦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他将最终获胜。10月10日至11日,巴西155个城市的2502名选民接受了政府组织的民意测验。调查结果显示,66.5%的被调查者支持席尔瓦,33.5%的人支持执政联盟候选人若泽·塞拉。

席尔瓦的工党是巴西长期军人独裁的产物,它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深受莫斯科或古巴控制与影响的拉美左翼政党,但包含了从工会工人、天主教徒到激进学生等形形色色的社会力量,并致力于消除巴西的极端社会分配不公,实现民主与平等。如果席尔瓦获胜,将改变世界长期认为拉美民主制度是“一群富人的走过场游戏”的偏见。

巴西前任总统卡多索巩固了民主选举制度,并成功抑制了三次通货膨胀,给予巴西民众以相当的安全感。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这一新兴市场地区所倡导的市场自由化改革的失败已经相当明显,它对拉美建立多样化、独立的经济模式贡献甚少,并且使后者更加尴尬地依赖于国外市场与资本。华盛顿著名政府咨询公司“美洲对话”的负责人彼得·哈金姆表示,席尔瓦的领先“反映了巴西民众对于以往经济改革和政治管理的失望”。

相对他的对手前卫生部长塞拉谨小慎微、因循守旧的态度与中规中矩的中产阶级打扮,席尔瓦本人从一开始在选民心目中就以变革与激进的形象出现。这位常常穿着满是污渍的工装裤,身体强悍结实的前工会领袖,1956年出生于圣保罗的贫民窟,小学5年级即辍学,第一次演说的讲坛就是遍布军警的街头而非大学讲台。在本年度竞选中,他常常发出惊世骇俗之语,从对“野蛮资本主义”、“国际奸商”、“国内投机分子”的谴责,到公开拒绝承认巴西负担的巨额外债,并赞扬卡斯特罗的举动,都反映着在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代表的债权国推崇的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逐渐失去吸引力的情况下,拉美各国独立探索发展的“第三条道路”的企图及决心。从席尔瓦的举手投足之间,可以看见与他遥相呼应、富于传奇色彩的前辈们的身影,从罗伦佐·卡德纳斯到胡安·庇隆。尽管他们在政治理念与具体纲领上各不相同,但都力图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与民族主义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为本国谋求一条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结合,参与全球化与维护民族利益并举的道路。

然而,一旦席尔瓦上台执政,面对的问题将是他几位前任所未曾经历的——腐败、高居不下的犯罪率与普遍存在的贫困。而评价他未来总统任期的惟一准绳,将是他在经济管理方面的表现。低迷的世界经济与18个月前阿根廷经济危机引发的国内金融恐慌才刚刚开始,由此造成的利率上涨及货币贬值很可能使债务不受控制。自1998年以来,巴西的经济增长率令人尴尬地在1%左右徘徊,而巴西的债务从2001年起,出现了大幅度上升,截止今年5月31日,已达到6850亿雷亚尔,约合2450亿美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近55%。

华尔街的敌意

相对热情高涨的巴西民众,此次初选结果从华尔街那里得到的却是嘘声一片。华尔街一如既往地认为这种左翼激进政策是对神圣的“华盛顿共识”的亵渎,它坚信自由主义的市场调控是对付危机的根本解决方案。由此,同意和接受这些政策主张,往往成为任何发生危机的发展中国家从IMF获取援助的必要条件。尽管IMF自去年8月以来已经出台了一揽子紧急援助计划,巴西货币雷亚尔仍然在贬值。

在巴西出现金融动荡迹象后,IMF总裁科勒尔、美国财政部副部长约翰·泰勒先后表示,尽管巴西经济基础牢固,经济政策健康,但导致巴西出现金融危机的原因不在经济基本面,而是投资者对巴西投资环境的担忧。塞拉是华尔街的宠儿,国际投资界认为他是继续推行巴西现行自由市场政策的最佳人选。

为了赢得更多支持,并考虑到工党可能在国会中只占有不到1/5选票,席尔瓦已经采取了一些比较温和的姿态。他收回了早先关于拒绝承认外债与停止经济私有化的论调,表示将继续执行卡多索奉行的严格财务政策,以满足IMF年底为巴西提供300亿美元贷款所开出的要求。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中心的约翰·威廉姆森教授说:“卢拉近日颁布的施政纲领可以让华尔街松一口气了,因为从本质上看它是个温和的改革计划。”

但华尔街仍然对席尔瓦不信任。国际投资银行、信用评估机构和全球性新闻媒体联合从金融和舆论各方面向巴西选民施压,力图让人们相信“左派当选将给巴西带来危机”。

美国财政部长奥尼尔在6月21日表态说:“用美国纳税人的钱去解决巴西的政治麻烦不是一个好主意。”IMF的一名官员也声称:“IMF只能帮助自助者,如果巴西人想要冒险改变他们的现行政策,IMF 就帮不了什么。”

奥尼尔和IMF的表态说明,美国正在向巴西选民展示这样一幅前景:要么选择自由市场经济(支持塞拉),要么面临外资撤离和金融危机(支持席尔瓦)。

很明显,席尔瓦之所以成为华盛顿与华尔街的眼中钉,是因为他所倡导的改革妨碍了国际金融资本不可侵犯的超额利润。国际贷款常常被吹捧为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结构性的燃料,但拉丁美洲通过国际银行与美国银行得到的每一美元贷款,在扣除应偿还的债务与利息后,只净剩7美分。巴西即将在12月面对总额1000亿雷亚尔的到期债务,而美国银行在拉丁美洲则有高达20%以上的利润率。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无奈地表示:“华尔街的投资机构不喜欢席尔瓦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同样不喜欢委内瑞拉的查韦斯,以前他们也不喜欢智利的阿连德或危地马拉的阿文斯。”以“金融攻击”为主导的政变,曾经帮助美国在拉美干掉了许多民族主义政权。历史学家斯塔里夫阿诺斯说过,提着公事包的银行家,取代了手提机关枪的海军陆战队,成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利益代言人。

拉美探索“第三条道路”的先驱们

拉萨罗·卡德纳斯(1895~1970):

卢拉·达·席尔瓦与巴西大选1

1934至1940年在其墨西哥总统任期内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民众主义改革,包括以土地分配,废除大庄园债役制,组织农村集体公社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改革,改组墨西哥革命党,消除军人与地方势力干预政治。对外国铁路及石油公司进行国有化,发展以进口替代工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改革。

胡安·庇隆(1895~1974):

卢拉·达·席尔瓦与巴西大选2

1946至1955,1973至1974两度担任阿根廷总统,阿根廷庇隆主义党的创始人。他提出了“正义主义”理论,1946年当选总统,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形成“庇隆主义党”,宣传民族主义,提出经济独立的口号,实行有利于本国工业发展的五年计划,将铁路、通讯企业收归国有,组织劳工运动。执政后期,因对美国妥协和国内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导致1959年9月陆、海军联合发动政变,政权被推翻。庇隆流亡巴拉圭,后久居西班牙。1973年,阿根廷军人政权倒台,以庇隆为首的“解放正义阵线”在大选中获胜,庇隆又登上总统宝座。直至1974年7月去世。

乌戈·查韦斯·弗里亚斯(1954年~)

卢拉·达·席尔瓦与巴西大选3

21岁从委内瑞拉军事学院毕业,被授予少尉军衔。1992年,由于当时政府贪污腐化,查韦斯发动军事政变意图推翻当时总统安德列斯·佩雷斯。政变失败后,他被军事法庭判处监禁,两年后获释被迫流亡他国。1998年查韦斯返回国内,赢得当年12月的总统大选。其得票率之高创委内瑞拉40年民主选举史之最。查韦斯是拉美“第三条发展道路”的积极倡导者,在经济政策上,主张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从基本依赖石油收入逐步向现代经济模式转化。在对外政策上,主张推动拉美一体化进程,反对美国在拉美推行的霸权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