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民企的上市通道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吴晓东)
服装行业是浙江民企上市的主要板块之一
三个浙江民企的上市故事
杭州天目山路老杭州大学旁边的好月亮茶馆是杭州商人很喜欢谈事情的著名去处,10月17日晚,30岁的孙德良穿着一件深颜色短袖T恤,很开心地讲述他的创业经历。
别的互联网公司踌躇满志大肆烧钱的时候,没有任何风险投资的孙德良在不声不响做市场和赚钱;互联网泡沫开始破灭的时候,孙德良在打赢了一场沸沸扬扬的国际官司之后有了赢利前景极好的全球化工网,同时他还在运作中国服装网,购买了中国蔬菜网。现在,孙德良的中国化工网和全球化工网要拿到香港上市。没有大的意外的话,明年上半年一切都可以搞定。
从创业到上市,孙德良的公司看起来没有经过大挫折,他说:“我大学里学的是计算机,到毕业时专业没有学好,连DOS命令都写不好。但是我的英语很好,1995年毕业后,进一家网络公司当翻译,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让我知道了网络赚钱是多么容易。当时,我每天晚上在网上搜罗关于奥运会好玩的新闻,翻译出来卖给国内媒体。那家公司后来倒闭了,浙江省是纺织和服装大省,我想,为什么不做个中国服装网呢?5年前,10月16日下午,我参加一个服装展览会,为自己要做的网站积累点资源,由于下雨的原因,展览现场显得很萧瑟。4点半时,我到附近一个朋友办公室去玩,他是做化工的,拉开他办公桌的抽屉,里面满满的都是化工企业业务人员名片,我心里忽然一动,为什么不做个中国化工网呢?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公司,那个朋友也成了我的原始股东之一。”
仅温州一地就有100多家民营企业在等待上市
原浙江省化工厅官员胡光博士对孙德良和他的化工网很熟悉,他说:“你看小孙像一个上市公司的总裁吗?这或许就是浙江民企的特点:低调,务实,赚钱。”
在浙江民企到香港上市现象受到关注之前,相对比较神秘的福建民营企业经过几年时间已经在香港形成了一个“福建板块”,大约有40家左右,而福建民企在开曼等地注册的公司则有1000多家,一位证券业内人士这样解释福建民企的做法,他说:“福建民营企业大多采取‘境外造壳上市’的方式,即首先在香港地区、百慕大、开曼群岛等地注册公司(或收购当地已经存在的公司),用以控股内地资产。与此同时,境内则成立相应的外商控股公司,并将相应比例的权益及利润(一般超过51%)并入境外公司,以达到上市目的。实际上,国内大部分民营企业普遍倾向采取这种方式,一为规避国内政策监控,简化上市程序,二是可以利用避税岛政策,实现合理避税。”
孙德良彻底否认他想上市的这两种目的,他打了一个比方,说:“企业的发展需要产品和资本两个平台,如果说产品平台是单机游戏,那么资本平台就是网络游戏,难度更大,更危险,当然也更加刺激和好玩。互联网公司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公司,而依靠我现有的商业模式和团队要想实现国际化不太可能,比如我在国内要扩张很简单,开办事处就行了,但是我要到韩国怎么办呢?开办事处显然不行,而收购当地同类企业的收购成本和管理成本都太高,那么,如何实现业务国际化,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资本国际化来实现公司业务的国际化。”
能和孙德良一样有好心情的互联网公司总裁不多,但和他一样希望到国际资本市场上去玩的浙江民营企业很多。很熟悉孙德良的化学工程博士胡光现在是浙江中程的副总裁,今年7月29日,浙江中程科技在香港创业板上市,融资1.1亿港币。媒体对中程科技有一个非常拗口的描述:中国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供应商,其实简单说就是智能楼宇系统,这是一个每年几百亿的大市场,但中程科技却只是这个大市场中的一个小公司,2001年的经营收入尽管比上一年翻了一番还要多,但也只有9700多万元,不到1亿人民币。不过,中程科技的创业故事同样好玩。
香港报纸在中程科技上市之前写道:“当前经济低迷,各项消费都减价促销,但每人日平均基本消费少说也需数十元。中程科技主席兼行政总裁周哲最初来港创业时,衣食住行每日所耗也是40多块钱,惟凭其奋斗与机遇,最终当上创业板公司主席。”周哲,这位前浙江大学的学生会主席、省学联主席和前浙江省外贸厅的官员说:“1999年,香港朋友给我介绍安永会计事务所做上市前的财务调查工作,安永鼓励我去香港上市,但我当时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一是认为自身条件不够,二是出于对中介机构的不信任。没想到,到了2001年,我在香港碰到了一家上市公司老总,这个老总说,他们在上市前请了财务顾问公司中翰,而中翰的老总正是1999年介绍我去香港上市的朋友。我这才想起要找财务顾问公司。而当我透露出这个意愿的第三天,就从香港飞来了三家中介机构的人员,他们说可以免费帮我们做一些调查。3个月以后,他们就建议我上香港创业板。”
吉利集团选择在海外上市是公司迅速壮大的重要一环
10月7日,曾经在10年前创造了“陈金义想象”的浙江商人陈金义在新加坡著名的来福士城会议中心向公众发布公告,浙江金义集团旗下的杭州金义食品有限公司成为浙江省第一家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私营企业。尽管有人像往常一样怀疑陈金义的经营状况和上市目的,但陈金义说:“选择在新加坡上市,第一是想借新加坡科学规范的游戏规则,提高公司整体素质、形象和品牌;第二是想把新加坡当成跳板,把中国的“五大连池”矿泉水等“金义”产品带到东南亚和欧美市场;第三通过吸收国外的资金,来发展国内的食品饮料行业,实现“双赢”。
浙江民企更看中一个国际化的平台
与孙德良与周哲相比,陈金义寄予厚望的“五大连池”冷泉矿泉水并没有多大的高科技含量,但陈金义的创业经历在浙江民营企业当中更有代表性。陈金义说:“我第一次接触市场是在1986年。当时的养蜂老板要我寻找国内最低廉的蜂皇浆、蜂蜜源产地,给了我500元差旅费。这是我主动捕捉到的第一个市场机遇和第一笔‘流动资本’。我成功了,也因此获得了3万元资金。利用这笔钱和借来的一些,我办起桐庐王家蜂产品经营部。利用1987年、1988年杭州流行营养保健品之际,每月发往杭州价值500多万元的蜂蜜、花粉等,成了‘杭州蜂蜜大王’。有一次我在保定找货源时,货主坚持要20万元款到才发货,而另一方则要求货到再付款。双方都有道理,我只好买了两瓶好酒、两条好烟送到货主家,每天起早摸黑到他公司或家里跑腿、劈柴、扫地、扛货。一个多星期后,终于说服货主先发货,对方不付款就撤回,最多损失的运费我赔。这是该公司第一次没收到预付款,就包车皮发货。”
浙江民企大多都有类似的经历,一位专门从事内地民营企业到香港和境外上市的证券业内人士不愿透露姓名,但他就此评论说:“浙江民企大多从零开始、白手起家,务实态度让他们对圈钱之类的操作不是很感兴趣。以前,我们认为对内地民营企业最有诱惑力的东西第一是融资,第二是资产安全,这牵涉政策面的东西比较多,但是浙江民企不同,他们更看重一个国际化的平台,这和日本、韩国企业的发展轨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上市的通道明晰而且简便
与浙江民营企业多渠道上市的热情相对应,上市的通道也更加透明和简捷。香港新任财经事务及库务局长马时亨曾在公开场合透露,在保证上市公司素质的前提下,联交所将尽快提出加快内地民企上市审批程序的一系列措施,以迎接“内地民企赴港上市潮”。同时,内地有关管理部门也正在简化民营企业在香港上市的环节,可望获准赴香港上市的民营企业将多达340多家,与董建华日前所说的“年内将有55家内地民企来港上市”相比,这是一个更令内地民企振奋的消息。
到香港上市的成本也更加透明,活跃在福建上市板块中的中间人逐渐失去了市场空间。浙江省一位证券服务业人士说:“费用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到香港创业板上市成本大致如下:保荐人顾问费约100万至200万港元;包销费(发行总股数的2.5%至4%);上市顾问费约120万至150万港元;公司法律顾问费约130万至150万港元;保荐人法律顾问费约80万至100万港元;会计师及核数师费用约70万至150万港元;估值费(不包括境外资产估值)约10万至40万港元;公关顾问费约25万至40万港元;招股书印刷费约40万至80万港元;股票过户登记费约5万至20万港元;收款银行收费约20万港元;中国法律顾问费约15万至20万港元。合计大约需要1000万港元左右。”
在通道和费用都更加明晰和简捷之后,浙江民企反而更加理智,很多公司有了另外的想法。一位原先准备上市的网络公司老总说:“到海外上市首先需要一大笔上市费,在美国纳斯达克融资成本一般约占融资额的10%以上,在香港地区更高达20%以上。即使在香港创业板费用一般也要达到10%~15%。而在国内主板上市,融资成本一般约占融资额的5%左右。海外上市对浙江大部分都是中小型的民企来说,是否是一条真正的‘罗马大道’?浙江本身也是个资本输出大省,民间资金十分充裕,这些资金闲置着不用,反而还要绕道海外融资,这是否是个好现象?加上近段时间以来,众多海外资本市场连续低迷,市场上的浙江民企又频频传出负面消息,使得投资者和想上市的企业都信心下挫,我们公司本来已经交了上市订金,现在看来,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但政府显然有另外的想法。浙江省政府上市办副主任颜春友说:“浙江省民间游资的确异常充裕,但却不可能直接进入企业,其中需通过银行存款贷款等多道弯,现在中小企业到银行直接贷款还存在难度,一次两次或许可以,但企业发展需要长期融资,这就是银行所不能代替资本市场的主要原因。证券市场的资源优势就是能解决企业的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问题。况且现在境内上市的费用和收费比例也在提高,与境外上市相差已不是很大。到香港上市比较容易,可以不受时间、数量限制,数量多、频率高了以后,整个筹资成本就会下降,这对企业也有诱惑力。企业到香港上市的费用虽然高,但服务特别好。政府鼓励浙江民企到香港的资本市场上市,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它们能与国际市场接轨,按照国际惯例,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构建公司管理模式,使企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得到国际投资者的认可,从而能够参与国际竞争行列,开拓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