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权

作者:朱伟

(文 / 朱伟)

关键词

本周,有关方面终于正式通报了赵安涉嫌经济犯罪被有关部门拘捕的消息。虽然新华社、中新社等权威媒体仍未有相关声音,但从10月10日起在一些媒体与网站疯炒两天突然又烟消云散的有关小道新闻总算得到证实。这之前,10月10日起由不起眼的《潇湘晨报》在《大公报》之后率先发布的一条类似小道消息,在网络上构成连续热炒,既没有权威机构来证实,也没有权威机构来更正。大家一时既不敢相信又不能不相信,论坛上于是帖子漫天飞,开始无法控制的小道信息传递,毫不知情的人们的激愤被一种不良情绪强化,一个人的问题越来越放大成一个单位的问题。两天后,这种无控制现状终于被控制,但相关信息却都采用简单删除的方式,小道消息的真伪还是没得到应有澄清。无论发布原始信息的报纸还是靠转载赢得了注意力的网站,在发布信息与突然删除信息时,都没有对读者负起最起码的责任。

在所有媒体10月10日、11日发布的有关信息中,应该说最负责任的是《北京青年报》10月11日的简短消息。这条消息最起码询问了有关官员,得到证实为“检查机关审查”。但为什么“审查”?“收受巨额贿赂”则为引述他人消息,犯罪嫌疑来自哪里仍不清楚。相信有关司法部门在当时媒体的紧逼、追踪下一定非常被动——因为涉及一宗重大经济犯罪的立案、侦察到走入透明的法律程序确实需要时间。在足够的侦察没有完成之前,对此案的轻率信息披露不仅是对犯罪嫌疑人、也是对公众的不负责任。从司法部门的职责来说,在相关程序执行过程中,保持相对沉默也许是正确的。从这个角度,尊重必须的司法程序也可以说是对公民知情权的尊重,那么就是相关媒体在不适当的时候透露了不适当信息,给司法带来了关于知情权的麻烦。但问题反过来又是:一个公众人物的立案本身是不是应该公开?公众人物既是公众合力关注的结果,在公众合力给予其权力的基础上理应面对公众的监督。一个公众人物出了事,难道司法部门不应该按正常司法程序一步步向公众公布相关信息,依靠公众监督共同来完成司法程序?

我研究10月10日、11日两天时间相关网站的大量评论帖子,发现大多一是获知信息之后的惊栗,进而对信息产生疑问;二是在惊栗之后的愤怒,由此产生对相关体制的信任危机;三是因此以局外人身份给予嘲讽。这三种态度中,最刺痛我的是那种“求求你们,谁能告诉我真相”的哀告。我一直以为,在信息化时代里,实际只有信息的无序泛滥而无信息的封闭,所以作为公众的知情权其实是个伪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家通过各种渠道追求各种信息来源,当知情权作为最基础的人权成为共识后,其实大家随时随地可以通过各种信息传输手段满足自己的“知情”。在这种前提下,那么“真相”究竟应该由什么机构向公众发布?当公众因为过去给予信任的公众人物出了问题而产生信任危机时,谁来负责对这种危机的控制?当各种来源不明、不负责任的信息在网上全球化流通,一般公众无法甄别而陷入判断困境时,究竟又是谁应该对大家在自由信息传递中获得的信息负责?其实,媒体与事件相关部门都应该承担这样的责任。可我们又可能因种种说不过去的原因都会忽略这样的责任。

赵安涉嫌经济犯罪,对已经习惯了关于腐败现状信息轰炸的公众来说,为什么仍构成了震撼效果?我以为就因为我们缺少良性的信息通道。一个人因为他所处的岗位获得公众信任而成为公众人物,这个公众人物使用着公众信任的权力,而其监督权却只在其上级领导与组织架构之中。公众在付出信任投资之后,得到的信息是关于这个人社会地位的不断强化。这种强化鼓荡越来越多人的信任投资,而越来越多人投资的结果却是公众信息渠道出现越来越大的盲区,这个人的权力因此无障碍地膨胀到上级与组织结构都无能力控制的状态。这时候能以道德力量约束自己的人真是少之又少,无论投资者还是组织,怎么能保证一个人不出问题呢?

虽然说知情权问题实质是个伪问题——方面,从有关社会群落到国家机器构成起,无论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对公众绝对知情权的尊重其实从来没有过。因为在普遍知情的前提下,就不会有各种超出个人均衡的利润,而社会机器作为秩序的管理者,其管理手段往往总是以损耗被管理者的差异性作为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每一具体个人的知情权一定都被纳入在管理需求之中。但在社会进步中,大家又都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公众知情权实质又是作为管理公共关系的社会机器安全的保障:一方面社会机器可以把尊重公众知情权作为其良性运行的润滑剂,使公众通过知情权来构成对整个社会结构的关注,也在其监督职能中吸引他们的情感投资,使知情权成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纽带。另一方面,公众在得到知情权的尊重之后,便自以为成为了这个结构中集体管理的一部分,这集体在真实知情基础上的关系又构成公平性,也构成安全性。尽管从本质上说,社会机制与机制中的人总是处于矛盾之中,但人类几千年的努力毕竟一直是在这种管理与被管理中寻找尽量对每个人都体现关怀的更好结构。信息时代给这种人与社会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我们这个社会正在信息传播日益人性化的基础上越来越透明化。透明化才能真正解决赵安这样从公众一员到公众人物之间产生的可怕蜕变,而一个真正解决了公共关系、被公众真诚呵护的机制才是共同凝聚了大家生命力的机制。

下一篇: 生活圆桌(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