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er2002中国节:我们是造物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尚进)

CGer2002中国节:我们是造物主0

未能入选的优秀作品《京剧》

CGer2002中国节:我们是造物主1

通过CG表现出的三维国画,别具一格

大多数人对视频图像的最高境界都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顶点认识,似乎清一色被好莱坞或者国外广告的视频水平洗了脑。从《阿甘正传》中那片忽悠悠的羽毛,到1995年出现的完全用计算机动画制作的《玩具总动员》,还有前年夏天扫荡技术极限的《最终幻想》,无不与CG(Computer Graphic——计算机绘图)有关。但是不要误解,CG不单单被应用到电影中。如果你曾购买期房的话,那个“迷惑”众人的效果图就来自CG的成果,更不用说每天我们耳濡目染的广告中有多少视觉奇迹是来自于CG了。可以说,CG设计犹如造物,在创造一个个虚拟物体的同时,也在创造一个个视觉颤栗。

CGer、PUNK和DVer

随着486电脑运算能力的提高,从1995年开始国内做CG的人渐渐多起来,这个群体并没有把自己称为电脑图形设计者,而是按照英语的一些语法习惯,把自己特立独行地称为CGer。按照类似的称法,DV小子们早晚也会造出DVer这样的名词来。CGer有一种通性,那就是不安分,在10月10日举行的CGer2002中国节上,这种不安分本性终于爆发,CGer 抢过了话筒,一段段精彩绝伦的动画与图片标志着我们的CGer长大了。媒体把今年5月的迷笛音乐节称为中国的伍德斯托克,把10月的独立映像节称为中国的地下电影大棚,那么CGer2002中国节就是图形设计领域最高奖SIGGRAPH的中国版本了。但不同的是,CGer2002没有PUNK们的狗链飞舞,也没有DVer们的大炮小炮,有的只是人头攒动的技术探讨会和对计算机图像极限的探索。因为对于大多数CGer来说,CG设计不仅是一项工作或者爱好,而且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可以在没有原子物体的参照下,凭空虚拟出任何物体来,CGer们俨然是造物主姿态,可惜上帝能够保证在7天干完,而CGer则要看自己的PC有多快了。

造物主的感觉

中国CGer们的典型气质有些结合艺术创造与电脑DIY的味道,从这次CGer2002中国节的与会作品和与会制作公司就能够看出来。如果这次聚会有硬件设备奖的话,杭州博采公司带来的一套名为Frozen Time 的静止拍摄肯定是冠军。还记得《黑客帝国》里NERO躲避子弹的那个经典镜头吗,摄像机在以秒计算的时间内围绕主人公360度旋转,博采用60台佳能胶片相机设置了一个20度左右的弧形,闪光灯从左至右一串连拍下来,先不说制造的视觉效果多惊人,就是这个拍摄的场面也绝对酷到底了。很多参加这次作品展示的CGer还都是在校的学生,CGer和观众甚至旷课来参加这次CG的中国盛宴,广院、北影、中戏、印刷学院等专业院校甚至有的全班翘课来看CGer节。

CGer2002中国节:我们是造物主2

参赛作品《少年时代——上课》

去年曾经在CG圈因为制作CG版《三岔口》而名声鹊起的红雨也跑到CGer节来了,他的《三岔口》利用动态捕捉技术和CG在光影上的独特表现力充分展现出《三岔口》抹黑格斗的精华,以至于在CGer节上有人跑来跟作者要拷贝看。而刚21岁的卜一就靠自己一个人,一台电脑居然做出了长达40分钟的CG动画,要知道建模、设定、渲染等工作至少是20个人的工作量。卜一说自己之所以坚持是因为小时候为了拍好皮球,每天从幼儿园到家几乎就是球不离手,最后所有小朋友都拍不过他。与卜一相比,郭氏兄弟更是执著,他们原本是画油画的,两年前开始尝试CG创作,结果就一发而不可收,将自己画油画的基础,结合雕塑和摄影,嫁接到了CG上。郭亮说:“我以前就打算成为一个靠画油画养活自己的画家,但现实往往不给我们这些年轻人机会,如果我坚持走这条路的话,早晚跟前人一样陷入最后的窘迫,好在电脑使我不用去挤独木桥,CG不仅免于令我窘迫,同时也实现了我很多艺术的梦想。”CGer2002中国节上这样的CGer有很多,甚至有些CGer心中暗藏着脱离现实世界沉入自己创造的CG虚拟世界的遁世思潮。因为CGer发现利用自己的鼠标,自己可以创造一个小世界。

CGer2002中国节:我们是造物主3

沈向洋

艺术与技术的平衡

对于CGer来说,电脑就是他们的画笔,如何提高计算机运算性能,如何开发更为强劲的图形设计软件成为了CG艺术领域探讨的重要话题。于是计算机科学与艺术就在这微妙之间连接了起来。所以在这次CGer2002中国节上才会有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副院长沈向洋和SIGGRAPH两位终身成就奖得主面对千人的演讲。一向被视为商业利益代表的微软这次穿上图形科学研究的神圣外衣被簇拥上了神台,尽管台下的CGer们在默默地听着,并没有摇滚PUNK们Pogo式的疯狂,也不像DVer们躲在镜头后的窥视,因为CGer们已经深深体会到技术与艺术的震撼。

微软的研究者沈向洋号称拥有为数众多的图形设计领域的专利成功,而SIGGRAPH更是率领微软研究院发表了4篇顶级的专业论文,这在图形学研究领域可以说破天荒的事情,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到中国CG领域的卧虎藏龙与水平的参差不齐。更多的国内CGer们将精力集中在如何使用软件创造内容上,而沈向洋自认为没有艺术细胞,始终没有画出很好的油画,所以不得不研究计算机画画;而自己的字也写得比较差,所以在研究计算机怎样写字;甚至因为自己不会跳舞,所以在研究计算机的跳舞。技术很重要,艺术也很重要,每个人的分工不一样,适合做技术的人去研究技术,有了这样的技术,做出更有意思的东西。

不管是视频领域,还是操作系统,还是在改变人类生活习惯方式上,微软亚洲研究院自认为是在思考5年以后的事情。技术最高点在这边,商业最高点在这边,学术最高点在这边,所以最好的例子在这边了,但是不一定每个人都要做到像微软这样大,才可以做到学术和商业的平衡。现在中国很多CG企业都是刚刚起步,如果有比较好的团队组织,在这个组织中平衡最重要,必须有分工,有人会去考虑商业的事情,有人去研究。在这次CGer节上,来自SIGGRAPH的两位终身成就奖得主Andrew和David也针对这个问题给了中国CGer一些经验之谈。到底个人主义和团队精神怎样进行协调,这里很重要的就是团队的协作精神。虽然其中很多了不起的技术,还是要有一点这样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精神,或者直接称之为CG精神。很多人为了做一幅CG 画都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那他的CG精神就是坚持,而如果要搞一个长片或者短片出来,那CG精神就是协作。

CG要产业化发展最重要的一点是流程运作,是否按照国际标准的惯例牵涉到费用的问题,很多时候技术员都希望自己以一概全,这是不可能的。CG个人主义时代已经早早过去了,那个CG电影是靠一个人做出来的,没有团队就不可能做出真正的产品和艺术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