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鸟字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在华盛顿广场现场作画的美国年轻画家
有一段时间我梦想成为一名艺术家,当然是不入流的街头艺术家。一位纽约来的朋友详细向我介绍时代广场附近艺术家一条街的情况,我知道了那里的艺术家从来不用担心营业执照,并且纽约市也是艺术家不用纳税的惟一所在。后来又知道了因为艺术家过多,堵塞了街道,周围店面正联合控告要求市政府予以取缔。艺人们正准备举行大游行,而一位街头艺人出身的律师正要免费代理这个官司。
我们那儿离纽约足有从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所以除了纽约,还得考虑第二选择。纽约之外,基本是“跑秀”者的天下,艺人们在小镇上来回穿梭,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品和手工艺品展览。展览通常由当地商会或者教会组织,空地上圈一块地,任由艺人们搭起帐篷,展示手艺。这样的“秀”每周都有,一些专门办给画家和手工艺者的杂志上有详细的信息介绍。呆在纽约的算是坐摊经营,“跑秀”的就得算流浪艺人了。
入行之前,先得仔细思量。最令人犹豫不决的是我毫无画画基础,更不要说有高更那样的天分和自信,敢于中年改行。
但所有劝我改行的都大有说辞。比如说有的在餐馆里拿惯了菜刀的手也到街头画起了头像,收入一下子翻三倍;有些学电机的拿出画图纸的功夫,收入比在三大车厂还高。最令人心动的是这样的一个消息,旅美画家们从我国传统艺术宝库里又发掘出一大金矿——花鸟字,这个技术非同小可,用动植物的图案,也就是花鸟来画横竖圆圈。要知道,西方人的名字全是字母,一个字母一两笔的工夫,就成了艺术品,并且每个人都愿意收藏。我赶紧拿了本书,仔细研究英文字母的结构,结果发现人家的老祖宗真是了不起,就用横、竖、圈这么几种笔画就把所有的事都弄清楚了,真是积了大德。
如今写得多了,又有一个培训班刚结业,花鸟字卖不出价钱,十块钱一幅。但架不住纽约是世界的心脏,需求巨大,艺术家们还是收入颇丰,但早比不上刚引入时候,一个画家一年赚二十几万美元。后来在大同,看到了正宗的国产花鸟字,虽然笔划繁复,但一幅字只卖到3块钱人民币,还赶不上地摊上的一棵竹子,真让人忍不住为呆在国内的民间艺术家叫屈。但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国内小摊上买画,从来没有人非要画家签上名字,可在美国,无论到哪里,签名都少不了。可见我们这里还是不把街头画画的当成艺术家,不相信这群人里也可能出一两个大师。
画画的成不了画家,无论在哪儿似乎都是走上街头一条路,国内国外都是如此,但收藏风气不同,还是影响了艺人的生存状态。美国有很多画画的,或者把画放在互联网上,或者沿街串卖,每幅画从100美元到几千美元,过着悠闲的生活。他们的画基本用印象派技法,颜色明快,装饰性强,却画法简单,很有点我们国画的写意手法,一会儿就能画一幅。画漫画和肖像的更是快手如云,几乎每一个大型购物中心里都有人做生意。美国人还有一大嗜好,搜集明星名人画像,我们这里是印刷招贴的商人获利,那里则是艺人的传统地盘,画的好自然没有话说,没有把握干脆拿彩色复印的成品零售。现代艺术不讲究画得像还是不像,没有素描写生基础的画家也不丢面子。
这样的艺人生活让人浮想联翩,BBC上经常播放的一个“古董秀”更给人遍地黄金的印象。每一期节目都是一群古董专家到一个城市,当地居民拿出自己家里的不知底细的东西请专家鉴定。不知是否电视台只挑皆大欢喜的镜头,基本是老祖母偶然在街头十几美元买的小摆设,传下来,孙女拿去问,一下子价值几千美元。印象中就有19世纪的酒瓶、印第安人的马褡裢、几十年前的玩具都升值不菲,甚至最近刚出现的《星球大战》玩具也有人收藏,并且里边制作量少的几种人物的价格也迅速升值了。
但从拍卖网站上却得不到灿烂的信息,经常有18世纪的绘画一两千美元也无人问津,相反,带毕加索签名的印刷品却异常抢手。按通货膨胀计算,那时的原画甚至毫无保留价值。可见无名艺术家的存在只在于消费品的生产,和生产牙刷脸盆没有区别。之所以美国的花鸟字卖价高,不过是那里的消费水平高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