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一个电影论坛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武嘟嘟)

威尼斯,一个电影论坛0

11个导演,11部11分9秒的短片组成的《11‘09’01,9月11日》在今年威尼斯电影节上引起轰动。图为部分导演  

9月5日,在今天的威尼斯电影节上放映了一部组合电影《11‘09’01,9月11日》:11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导演,11部长度为11分9秒的短片,11个跟“9•11”有关联的故事。拍这样一部电影是一个很讨巧的构思,制作方摆出一副“听听美国之外还有什么声音”的姿态,而且选择了一个有影响力的电影节,使得这部电影不至由于缺乏全球发行宣传的能力而使声音被淹没。制片方告诉这些导演,以“9•11”为出发点,可以结合各自国家的经验。

这部电影在电影节上引起轰动,每个片段结束后,观众都给予热烈的掌声。肯•洛奇的那个片段获得的掌声最多。他是一名英国导演,1998年,他拍摄了《我的名字叫乔》达到个人生涯顶峰,那时他已经62岁。今年戛纳电影节上,他的《甜蜜的16岁》也引起轰动。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是他一向关注的题材。尽管肯•洛奇同情美国人的遭遇,但他也有别的话要说。这一次,他拍的是一个生活在英国的智利歌手写给“9•11”受害家庭的一封信,在信里,他告诉美国人1973年9月11日,一个美国支持的政府如何让智利变成了苦难和死亡之地,当时致力通过民主选举出来的阿连德政府因为美国人的干预而垮台。

11位导演中,只有肖恩•潘和米拉•诺亚打算把自己拍的片子做全球发行。肖恩•潘的美国人和电影明星的身份让他的电影格外受人关注,人们想知道他如何在爱国和个人看法之间选择。肖恩•潘绕过了判断,而指向了一种生存状态,即有的人是如何无视眼前世界。欧内斯特•波热奈是如此的关心自己的小世界,以至于看不见眼前电视里正在播放的双塔倒掉的悲剧性画面,把眼光转向如何安置花花草草上。米拉•诺亚出生十印度,《季风婚礼》使她受到国际影坛关注,但她一直以纽约为自己的事业发展基地。在她的那个片段里,一位生活在纽约的巴基斯坦女人的儿子在“9•11”中失踪,她尚未从伤痛中恢复,更让她震惊的是联邦政府竟怀疑她的“一个好美国男孩”的儿子可能是恐怖分子。事后证明她的儿子是一名英雄。美国人先入为主的判断只来源于一个事实:他们的穆斯林身份。

波斯尼亚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克已经在《无主之地》里把所谓的国际组织嘲笑了一回,所谓的战地记者不过是为了争新闻,所谓的维和部队比一个撒谎的人也好不了多少,陷入内战的波黑人民还是只能自己躺在地雷上。如果他在《无主之地》里把矛头指向美国人,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极有可能就不是他的了。现在他要接着告诉美国人,跟美国人相比,他的国家人民受苦更大。1995年7月11日,Srebenica小镇有8000名穆斯林被屠杀,寡妇们每个月的11日都在小镇广场上抗议这一恐怖行径。2001年9月11日,她们稍稍迟疑了一下,迅速离开了电视机,而平时她们就云集在电视机的周围进行非暴力抵抗。丹尼斯•塔诺维克想借此表达的是,在他的国家陷入战争时,美国人袖手旁观。

一位美国人在看到有关《11‘09’01,9月11日》的报道后,在网上发言说,看来反美的情绪不只在中东地区才有。他把别人的情绪看得太简单了,其实在电影里表达出来的观点不是单单用“反美”两个字就能说明的,尽管有的短片里确实含有自作自受的意思。埃及导演尤素夫•查汉是一位阿拉伯基督徒,他的电影拍得相当直接。一位电影工作者,其实代表查汉本人,在双塔倒掉之后,取消了在纽约安排好的日程安排,到一处荒凉的海滩沉思,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士兵的鬼魂,1983年死于黎巴嫩,稍后,他又遇到一位巴勒斯坦“人体炸弹”者的父母,父亲说:“布什决定了谁是恐怖分子。”后来,他还遇到了“人体炸弹”者本人,在阿灵顿国家公墓。最后的结论是美国要对在其他地方,包括美国国内造成的不幸负责,如果不是实在走投无路,没有人会选择用自己的身体做武器,宁愿与敌人一起死也不愿在被占领地生存。

最温和的片段是伊朗导演萨米拉•马克马巴夫拍摄的。在一座偏僻的小村子里,一位年轻的伊朗教师试图跟她那些只有6岁大的阿富汗学生解释发生在纽约世贸中心发生的悲剧,她让学生们站在砖窑边好给他们一些灾难的直观感受。学生们却告诉老师,他们比老师更知道什么叫恐怖,因为他们的家庭都曾经历过这些,一个孩子说他家一个女亲戚塔利班(那时美国政府是支持塔利班的)以通奸的罪名被活埋在沙石中。后来,老师说:“还好,你们还是孩子,保持你的纯真。”

同时参与这个计划的还有日本导演今村昌平,法国导演克劳德•勒鲁什,以及阿勒嘉多•冈萨雷斯等等。有评论已经开始对电影里的“反美”情绪表示不满,有理由相信,制片方事先已经知道这部片子可能会引起的批评,尤其是可能会引起美国人的反感,所以没有安排在9月11日放映。这部电影至今没有在美国放映的计划。

一边是法国人集合各国导演拍他们的看法,另一边是美国人对他们自身经历的回望。据报道,9月6日,一部名为《九月中的七日》(7 Days in September)的纪录片将首先在纽约和洛杉矶的影院上映。制作人史蒂文•罗森鲍姆要从28个普通纽约人的视角出发,把他们在“9•11”之后的故事连在一起。这样看来,两边的策略其实是非常相像的。

威尼斯的首奖也引起了电影节内外的争论。这次获得金狮奖的是苏格兰导演彼德•穆兰,他就是《我的名字叫乔》的主演,他送的电影节的电影《青楼姐妹花》讲述了四个爱尔兰姑娘在天主教慈善机构的经历,已经引起宗教机构的不满。在天主教慈善机构里,这些姑娘被当作精神奴隶,不断受到修女和神父的侮辱,

VATICAN网站上发表署名罗曼诺的文章说这部电影令人愤怒,简直是挑衅。但彼德•穆兰却认为,他并没有丑化宗教机构,他电影里的神父形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总的来说,有着70年历史的威尼斯电影节并没有在这么一个特别的年份有什么特别值得注意之处。华语电影此次参赛数量有限。如果不是有了“9•11”这样一部能够在争论性话题外引起争论的电影,很有可能在人们的注意边缘轻轻地就滑过去了。

威尼斯,一个电影论坛1

获得金狮奖的苏格兰导演彼德·穆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