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追求惹的祸

作者:王小峰

(文 / 王小峰)

都是追求惹的祸0

Hip-Hop的出现,风靡一时  

今年是内地流行音乐树起“原创”大旗10周年。10年前发生的事情好像离我们并不遥远:苏越制造出了内地“小虎队”,第一个包装出来的歌手杨钰莹从广州诞生,大地唱片公司第一次把包装概念引进内地,歌手艾敬平地而起……这些记忆之所以还让人这么清晰,是因为这10年来能让人记住的事情太少。10年后,内地原创音乐又是什么景象呢?

如果沿着一个脉络去回顾这10年流行音乐的发展,会发现,流行音乐从最初的没有风格、没有特色到最后包容了各种风格和特色,不管制造这些特色是出于什么动机,人们最后看到、听到的是流行音乐花团锦簇。

在丰富的同时,流行音乐的真空也在逐步扩大。流行歌曲逐步淤在哀男怨女的小范围,摇滚乐在市场逐步扩大、环境逐渐宽松后,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地下。与此同时,一批批新生代音乐人带着崭新的音乐“理念”试图一次次让流行音乐脱胎换骨,抱着凡是外国人玩过的我们都会玩的坚定信念,为流行音乐注入了无法生存的“生命力”。现在流行音乐发展环境比过去好上不知多少倍,但却逐步走向凋零,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人都是有追求的,但凡称得上是艺术家(或伪艺术家)的,追求就更不得了。中国的艺术家一直没有把理想层面的追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一起。拿流行音乐来说,在10年前、20年前,限于各方面条件限制和对流行音乐自身的认识,他们的追求就是能写出一首好听的歌曲。后来流行音乐越来越理直气壮,于是追求的层次也高了,要个性,要艺术,否则就掉价。看看现在的流行音乐,都追求了些什么?

在流行歌曲方面,但凡要包装出一个歌手,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让受众喜欢,而是先看看最近都流行什么了什么东西?是流行小女人还是小帅哥?是流行R&B还是Techno?是流行孙燕姿还

是王菲?然后依葫芦画瓢,弄出一些不伦不类的歌手,生怕自己落后于这个时代。人家流行有人家流行的原因,干你屁事!这些跟在别人后面拾人牙慧的人,弄出来的基本上都是“半年生草本植物”。举一个简单的例子,7年前,一个歌手,他写了不少爵士和R&B风格的歌曲,来到北京寻求发展,找了很多音乐公司,结果是被人拒之门外,因为当时人们连R&B是什么还不知道。几年后,有个叫陶喆的台湾歌手把一种叫R&B的东西在华语歌坛发扬光大,于是人们开始四处寻找唱歌瞎拐弯的歌手,那些不知道R&B为何物的人开始张嘴闭嘴R&B了,不少歌手在唱歌是生怕自己不R&B。就在内地歌坛紧锣密鼓准备全民R&B时,突然发现,R&B不流行了,改流行Hip-Hop了,于是只好掉转船头,向Hip-Hop进军。可想而知,当他们把Hip-Hop准备好时,指不定又流行什么了。

如果你非想把流行音乐当成时尚去做,那就要赶在时尚潮流的前面。但是现在做流行音乐的人基本上没有能弄潮的,可是这些人都有远大的追求,人一有追求,就容易胡来,以为自己把握住了市场,以为自己填补了一项国内空白。可追求到最后,发现在自己不过是抓住了一把时尚的鸡肋。从内地各种音乐制作公司今明两年即将推出的一批新人来看,基本上都是冲着时尚的鸡肋去的,别指望看到什么新的潮流出现,就看看自然界循环往复的自生自灭现象吧。

再说说摇滚,选择摇滚本身就挺有追求,而把摇滚玩起来就追求得更没谱了,看看现在的原创摇滚,他们生怕自己的音乐被人听懂,生怕自己的音乐被人说好听,生怕自己的音乐被人说不怪,生怕自己的音乐能卖钱……这就是追求。摇滚本来就是挺大众的玩意儿,跟相声、星巴克没什么区别,可非要把自己埋得特地下,恐怕“见光死”。如果说摇滚也算一门艺术,那现在只剩下行为艺术了。国内有几家专门出版摇滚唱片的公司,鉴于他们对艺术方面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他们从来都是把市场销量限制在1万盘以内,这些唱片公司的操作者和摇滚艺术家一方面抱怨市场不好,一方面为了艺术追求胡作非为,连写一首好听的歌都不会。最近,摩登天空和普涞相继出版了五六张唱片,可有多少人记住了这些唱片?

现在真该问问了,你们到底追求什么?如果追求艺术,为什么做出来的音乐像一堆垃圾?如果追求个性,为什么总是做人家玩过的?如果追求市场,为什么消费者不买账?如果追求时尚,为什么总做过时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