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建筑未来的群体幻想
作者:方振宁“长城脚下的公社”一期建筑共12栋,分别由12位亚洲著名设计师设计,香港著名建筑师严迅奇为总体规划,艾未未担任景观设计师。潘石屹与张欣夫妇投资此项目的原意是要组建一个当代建筑艺术博物馆,使其成为当代亚洲建筑观念与艺术的代表
未来即对建筑家的挑战
主题馆的展出基本上囊括了当今世界建筑界所有重大建筑项目,正像本届双年展策展人苏迪克(Deyan Sudijic)所说那样:“我们这次挑选的不是建筑家,而是建筑项目。上届双年展的策展方法是把空间划分给每位建筑家,让他们自己操作,而这次的展出方式是由策展人和组委会统筹策划。”所以各馆展出顺序和力度都非常明确,也很好地利用了主题馆展场军械库的巨大空间,特别是第六展示部分“塔的城市”集中了世界上许多摩天大楼模型,这些设计者都是世界知名的建筑家,如未来系统,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让•努维尔(JeanNouvel)、MVRDV、伊东丰雄等人。
纵现主题馆展览内容之后,给人的视觉有极大冲击力的建筑项目有哈迪德设计、正在建设中的德国科学中心和BMWLeipzig plant。MVRDV巨大的塔式图书馆模型则让人们看到一个现代的巴比伦塔。安藤忠雄最新建筑项目也在会场的最佳位置展出,瑞士建筑家彼特•卒姆特(PeterZumthor)将6吨重的混凝土模型从瑞士山区经长途运到威尼斯,让策展人深受感动。卒姆特的作品可以反映出建筑的乡土性和现代性之间的关系。LCM Laboratorv设计的获得组委会特别表扬的新墨西哥城湖区项目奇特新颖。曾在60年代影响过一代人的英国建筑师彼特•库克(Peter cook),为维也纳某剧场设计造型像一个人工心脏,则以从未有的形态受到建筑界的注目。库克本人在开幕当天来到会场,接受媒体采访。他的表情像一个孩子那样可爱。
主题馆还特别对纽约世贸中心的设计者山崎实表示追悼,特别印制了海报。黑佐格和德穆龙(Herzog&de Meuron)设计的美术馆及其周边环境的巨大沙盘,让人看到他们在设计建筑时是如何考虑与周围景观的关系。此外,UN STUDIO设计的美术馆具有仿生学特征;中国建筑师马清运也受到一名英国评论家的推荐,将他设计的宁波大学图书馆模型运到会场。
这次主题馆的展出空间比上一届有所压缩,从而加强了紧张感,但有两个大的展示空间都围绕着摩天楼主题。这反映出一种倾向——亚洲经济崛起后,作为经济实力的象征,摩天楼的建设同时出现热潮。而欧美建筑界深感亚洲在建设摩天楼方面遥遥领先,所以特别强调欧洲建筑师在摩天楼方面的设计项目,意在赶超亚洲。让•努维尔在巴黎新凯旋门旁设计的那座“光塔”,以前看到的都是小模型,这次却做成巨大的模型耸立在会场。在所有这些摩天楼设计模型中,哈迪德的摩天楼最具魅力。
红星来到威尼斯
主题馆(军械库)入口处,首先触目的是《长城脚下的公社》,在第一个展台安排“公社”,显然体现了策展方对这个项目的关注。巨大的建筑模型沙盘两侧是有关详细介绍建筑师走廊12个项目的展版,亲临建筑师走廊的人都会对北京水关长城下这群实验建筑感到意外的新鲜,而却没有机会俯视建筑群全貌,双年展上的这个大模型为去过那里和没有去过那里的观众提供了一个临空俯视的机会。作为建筑师走廊的策划人张欣由此立刻成为本次双年展的焦点人物。另外,参展建筑师之一张永和,除参加“长城脚下的公社”展出项目外,还受日本建筑家矶崎新的邀请,作为中国建筑师的代表在日本馆参展。
9月7日威尼斯时间下午5点,本届双年展开幕,组委会向传媒宣布5个奖项的获奖者名单,张欣以策划“长城脚下的公社”(建筑师走廊)荣获第八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个人建筑艺术推动大奖”。这是中国建筑项目在双年展上首次获奖,在颁奖仪式上,评委主席宣布:“通过张欣大胆的个人努力,强调了亚洲12名建筑师在住宅设计中体现的鲜明的当代精神。”这是双年展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奖项颁给一位非建筑师。
这一消息不但使在场的中国人感到兴奋,而且所有参展者都感到意外,因为在中国实施的建筑项目首次在威尼斯双年展上亮相便获得双年展组委会的青睐。本届双年展的其他颁奖:项目大奖颁发给了葡萄牙著名建筑家西萨(Alvaro Siza Vieira),国家馆大奖颁发给了荷兰馆,政府推动大奖颁发给了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市,新墨西哥城的湖区项目获得特别表扬,最后压轴的“终身成就大奖”颁发给了日本著名建筑家伊东丰雄。加上张欣获“个人建筑艺术推动大奖”,五项大奖中有两位是亚洲人,一方面说明亚洲人的成就,同时又说明亚洲建筑在这次双年展“未来”这个主题中的比例。
“长城脚下的公社”作为中国建筑的代表,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就获得“建筑艺术推动大奖”,张欣由此成为该展览有史以来第一位非建筑师获奖者
公园中的国家馆
从人口通向意大利馆的通道中间有一堵红色金属墙壁,那是法国建筑家让•努维尔的作品,像他的其他作品一样,这堵红墙具有很强的官能性,在阳光及绿荫中显得非常刺激。
荷兰馆获得国家馆奖,荷兰馆历来都有精彩展出,而这次整个会场以一件对角线摆设的椭圆形长玻璃展柜,展柜中有特别有趣的展示方式,观众可以通过转动一个把手旋转翻看建筑模型,那些像童话般的个个住宅呈现着现在和未来的链接。
意大利馆在国家馆中占最大面积,作为主办国这也无可非议,但意大利馆中并不只是展出意大利本国建筑家的作品。进门最主要的位置是日本建筑家矶崎新在米兰的中标作品模型,矶崎新的作品不止是在意大利馆,而且在主题馆也多次出现。意大利馆中最大的展出空间是题为“未来城市”的展出。
德国馆的建筑可能算是整个国家馆展区中最冷酷的,展馆分三个空间,中厅只有一件从上边吊下来的建筑小模型,没有其他展品。但左右两个展厅则塞得满满的,所有建筑模型都在一个规定尺寸内,好几百个住宅模型显示了他们在住宅设计方面的丰富性和可能性。
美国馆一进门就是在“9•11”事件中倒塌的巨大的双塔模型,右边展厅全部是记录事件的大幅照片,左边展厅是为重建世贸中心而从世界各地征集来的设计方案,门口另有专从纽约运来的被大火烧完扭曲的巨大钢梁,带给人们许多现场的想象。
西班牙馆所有展示的地面都被百年以前尼德兰画派著名神秘画家包西的绘画铺满,在地面上平放点缀着一些等离子电视,观众可以看到这些反映现代生活的电视和百年前包西的绘画形成强烈对比。
法国馆和上届的展出完全不同,今年全馆展示的作品非常之多,但都是关于数字化建筑设计,入口被几个连续巨大的黑色充气模型占满,主展厅是有关重建世贸双塔的建筑模型,除此之外还有法国新锐设计集团Peripheriques设计的方案展示。
由矶崎新策划的日本馆以汉字表现为主题展开,参展艺术家来自日本、中国、越南、韩国等亚洲国家。本次双年展希望以“未来”给建筑一个崭新的展示,但因为参展者仍以建筑界目前的明星设计师为主,所以关于“未来”的崭新观念启示并不丰厚。(图片由IMI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