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不是建筑师和建筑思想的进口者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三联生活周刊)
一堵红色金属墙壁,是法国建筑家让?努维尔的作品
获国家馆奖的荷兰馆
彼特·卒母特的钢筋混凝土模型
哈迪德设计的正在建设中的德国科学中心
问:请问你对这次展览的总体评价是什么,你感到满意吗?
答:我认为这是很美妙的一次展览,我们展示的现代建筑是非常乐观的,这都是一些真实的项目。由此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五年、十年,会建起一些像古根海姆美术馆巴塞罗那分馆那样的建筑。
问:你认为参展作品中哪个是最前卫的?
答:我很努力地在工作,对我来说不是某一个项目,而是他的整体丰富性,这样的展览预示着多种可能性的存在。
问:本届双年展对亚洲的关注,是否因为亚洲有一个巨大的建筑发展空间?
答:过去的一年我在世界各地浏览,寻找各个项目。很令人鼓舞的是,我发现了中国的一两个项目,这些项目都展现了中国的巨大变化,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时刻。如果你看了“长城脚下的公社”,就可以发现中国现在不是一个纯粹的建筑师和建筑思想的进口者,不是简单拷贝西方的观念,而完全有自己的原创性。
问:以你个人的喜好,在这次参展作品中,有哪几个项目是你最喜欢的?
答:我不喜欢个人爱好这个词。对我而言,我在会场里走来走去,有一种愉快和满足感,因为建筑本身就是很乐观的,它展示了所有的可能性——你要相信这件事情会发生,你才会去做这件事情。这里有90位建筑师的190件作品,整个过程对我而言都是很乐观的。
问:你个人是否喜欢“公社”这个项目?
答:有两个人向我推荐这个项目,我觉得它的名字本身就很有意思,有一定的幽默与讽刺性,它的名称是“公社”,却是中国卖得最贵的房子。
问:本届双年展体现了世界对亚洲的关注,这是否会影响下次双年展建立一个中国馆?你认为中国馆有进入的可能性吗?
答:我不太清楚,那得问意大利人。国家馆目前很拥挤,很多国家都在排队。
问:你觉得未来的建筑发展取向会是什么样?
答:我觉得建筑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实际上这三千多年关于建筑的理念从没有改变过,建筑反映了一个梦想,而权力会对它产生极大的作用力。
问:你认为建筑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高楼大厦应该越建越高吗?
答:我不觉得建筑应该怎么样发展,作为一个评论家,我只反映发生的事情,而不评论它应该怎样发展。对于高楼的感觉,过去是欧洲建筑师一直没有机会,这些建筑师看到摩天楼在亚洲的发展,他们感觉欧洲的落后,产生了一种要赶超的观念。
问:你认为伊东丰雄和西萨得奖的理由是什么?
答:给伊东丰雄这个奖是我个人的选择。我选择他是因为他不属于任何一个流派。他做的东西总是很新,很令人兴奋,很完美。他总是运用各种新材料和新方法,不仅仅反映技术,也有很多美好的思想。所有好的建筑都应该是美妙的,有意思的,令人兴奋的。西萨有一种很特殊的,诗意的对建筑的感觉,比如用光,而他又是一个世界性的、严谨的建筑家。
问:你对伊拉克女建筑师哈迪德有什么看法?
答:不能说她是一个女建筑师,她就是一个建筑师。我非常欣赏她的工作,她是一个能力很强的人。考虑她的创作不应该从风格的角度,而应该从思想的角度。我觉得她在处理一个空间的时候很有力量,她的理念是自由地来规划空间,在建筑中也寻找一种很有力量、很有意思的感觉。
问:你怎么看待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建筑关系?
答:对我来说,建筑就是建筑,无所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女建筑师和男建筑师。对我来说,只有好的建筑和坏的建筑、有意思的建筑和没意思的建筑。
问:有观点认为建筑都是为富人设计的,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答:建筑总是和权力非常接近,什么样的建筑反映什么样的权力。权力有时候反映在金钱上,有时候反映在政府上。国家有时候代表着权力,它可以运用这种权力去建公共住宅,从而影响社会。建筑师和穷人发生关系也是可能的,比如在社会转型的时候。
问:这次主题馆选了瑞士建筑家彼特?卒母特(Peter Zumthor)的作品,你怎么评价他的作品?
答:卒母特的模型运过来时候就非常不容易,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在瑞士,那个6吨重的钢筋混凝土模型从瑞士搬到意大利,从山上运到山下,从山下穿过河流运到船上,再从船上搬到船下,这个过程非常艰苦,但也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
(IMI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