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午餐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免费午餐0

我所在的普渡大学坐落在大湖区一个几万人口的小镇上,与这个数字形成对比的是,光在这里读书的外国研究生就足有6000人。开学第一天的国际学生大会上,有个报告人玩笑着说:“都说美国这地方没有免费的午餐,但我要告诉大家,我们这里例外。”

接下来的几天的确是天天免费的早餐和晚餐,都是由当地教会提供的。早上面包火腿之类,晚上则是当地公园里的野炊。教会的名目很多,根本记不住名字,印象最深的就是教众非常友好,全在那里跟大家打招呼聊天,一直聊到很晚。这里的风俗似乎不像我原来所在的南方城市,各教派水火不容,开宗明义先要申明自己的立场。这里并不要你吃饭前先祈祷,谈话也不一定涉及宗教问题。

商学院的适应周就是另一番特色,有厂家赞助,免费早中晚餐就从学院的大厅摆起,一直摆到饭店、高尔夫球场、山谷及学校里的草坪上。这样的活动也不难理解,企业略微破费了一下,就获得了整个适应周的冠名权,完全的商业行为。

接下来的一次是开会休息,一位父亲带着两个儿子,弄了几桶自制的冰激凌给大家品尝。又有宿舍前的一家快餐店派出一辆流动车辆,免费提供热狗和可乐之类。接着就有一家新开张的店四处张贴告示,第一天分文不取。到了这里,正不知道免费午餐该如何收场的时候,突然学校饭店最集中的建筑前、草坪上帐篷林立,装可乐的高压罐堆成小山,音乐大作,原来这座古老的建筑里所有的餐厅全摆出摊位,要犒劳全校同仁。各餐厅几乎拿出看家本领,生怕没有人光顾。这顿免费大餐足从中午开到晚上。看表情,所有餐厅员工都以多派发出免费午餐为荣。

恰逢次日开课,一个经济学教授讲起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凡商品都有价格,即使免费午餐也是有人支付了制作费用。这些事当然不用说也知道,但免费风如此之胜还是让人费解。接下来功课日渐加重,压得人抬不起头,教授对学生的态度,虽然还是友善,但功课上一点不含糊,与最初判若两人,才使我意识到免费午餐没有白吃的道理。饭馆也是如此,一个学生两个学期十个月的饮食计划,动辄三五千美元,要从这里赚回开学初的先期促销成本应该是非常容易的。学校是一个特殊的消费场所,尤其是大学城,几万人聚集在一起,全部吃食堂,而整个餐饮系统又非学校能垄断得了,每学期开始出现白热化的竞争也真是理所当然了。

走了一些地方,还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就是汉堡包的价格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我原来所在的南方城市,一杯中号可乐99美分,可口可乐的故乡亚特兰大就低上一毛钱的样子,也并没有让人感到可口可乐的好客。可在普渡,学校附近一家文具店五毛钱一大杯地大卖可乐百事之类饮料,旁边的麦当劳就一升多的大杯五毛九地叫卖。大部分地方的饮料机都是放在柜台外边的,可以重复加饮料,但在一些高速公路边上的快餐店,没必要吸引回头客的缘故,店员就可能把加满饮料的杯子和托盘一起推出来,餐巾纸也可能像国内的商店一样配额供应。麦当劳最小的汉堡包是七毛九,这几乎是全国惯例,但在洛杉矶和旧金山,就可能只要四毛九。这些当然不是快餐店的主流商品,主流是汉堡、薯条加可乐,价格基本在三到五美元之间。有时候,麦当劳也拿巨无霸打市场,九毛九一个,这就很可能是要和Wendy's对着干,因为Wendy's好几种汉堡积年累月都是这个价格。另一家叫汉堡王的也在这个价格上做文章,四毛九的单层,九毛九的双层是常规竞争手段。这也是餐饮业竞争的主要特点,竞争多发生在局部、小范围地区。

午餐是便餐,价格是竞争的最主要手段,一项全国性的调查就显示通常消费者花在午餐上的钱在四五美元之间,超出6美元基本就没有市场了。像“地铁”那样的快餐店卖一英尺那样长的三明治,价格超出这个范围,于是就提供两种选择,要么半英尺,价格偏高,要么买个一英尺长的,从中间切开。快餐店遇到的另一个挑战是越来越多的人不把吃饭当回事,而是把中午的休息时间用在购物、工作和健身上。美国餐饮业者协会的午餐调查报告就发现1996年24.4%的工人午休时间不吃饭,1999年这一数字上升到27.3%,同一调查中,40%的人都反映他们有时并不认真吃午餐,这个比例上升得更高。餐饮业于是要想方设法为顾客节省出时间,其中之一就是汽车上点餐,还有一个店提出一个很煽动的口号,叫15分钟内配不出,午餐免费。

无论国内海外,中餐馆似乎很难适应这样的传统,所以还处于一家一家分散的小馆子的状态。这里我想到一个叫哈金的旅美作家写的一篇小说,他假想一家美国快餐店在国内开张,引入自助餐的随便吃的概念,结果被吃得大大蚀本。那时是80年代,想必现在我们就不会有那样大的肚量了。美国的南方小镇可能墨西哥人较多,所以不适合“免费午餐”式的促销,而北方人肚量不那么大,这样的促销方式就盛行。免费到什么份上,全看当地的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