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1”后美国霸权衰落的可能前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三联生活周刊)
直到现在,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仍然没有结束,还有很多美国军人在阿富汗作战
三联生活周刊:“9•11”之后,国际学术界对美国霸权是否在衰落的问题有广泛的讨论,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缉思:短期之内,“9•11”提升了美国霸权。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上升,凝聚力提高,政府动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力量的能力在增强。然而,我怀疑美国正在走下坡路,事物走到顶端总是会下降的,过去我没看到美国霸权的顶端,今天我似乎看到了。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的榜样力量在下降。作为霸权国家,美国的软力量是很强的,它的一整套价值观(包括民主、自由、人权、市场经济)不仅不容易受到攻击,还能在世界上竖立自己的威望,这就是一种霸权的软力量。然而,“9•11”之后,美国国内开始启动“恐怖活动情报和预防系统”,有些政府部门鼓励人们互相监视和举报。为了破坏恐怖组织网络,抓进去许多人,不公开审判,绕过某些法律程序,远离过去美国引以自豪的宽容和法制,越来越接近它所指责“极权主义国家”的做法。民族主义升起来,自由主义受压抑,美国因此不再是一个例外的美国。一个例子是:我以前乘坐的美国西北航空班机上播放的都是娱乐节目,最近却看到有个节目对第一夫人劳拉•布什歌功颂德,说她怎么关怀社会、辅佐总统,几乎是一种神化,政治宣传都到了航班上。让人看了倒胃口。现在美国人如果在“9•11”及反恐问题上批评政府,要美国反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三联生活周刊:有人比喻现在的美国出现了新“麦卡锡主义”。一位前不久被怀疑制造炭疽病毒的专家就说过,没想到他的工作经历(研究过细菌武器)也能成为被怀疑的理由。
王缉思:在国内压制民主、压制自由,对外国就不可能再有吸引力。其实,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物质力量的背后掩盖了一个事实:这些都是通过全球化带来的。美国把别的国家资金、人才都吸纳到自己的制度和体系里,因此得以高速成长。而美国的吸引力就是宽容的环境、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社会。现在,美国国内的排外倾向也开始抬头,肤色和种族身份经常成为被怀疑的理由。“9•11”之后我再去美国,机场安检每一次都抽查到我,他们会很客气地说:“Sorry, It happens toyou.”(对不起,碰巧抽到你),这就是一种明显的歧视。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保守主义趋势是否继续膨胀,是观察美国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联生活周刊:对外来移民冲击美国社会的担心很早就有,好像“9•11”更加强了这种担心。
王缉思:外部世界对美国的冲击很大,我80年代第一次去美国,感觉生活质量高、服务好,但十几年却感觉服务质量在逐渐下降、人的教养和文化素质也在下降。不可否认的原因是,是大批外来移民涌入。美国人担心的是,美国如果以这种吸纳方式,就会把外部世界的坏东西也吸纳进去。而一旦紧缩移民政策,就失去了廉价劳动力和大量的人才。美国好像没有做好应对全球化的准备。本来,恐怖主义对美国的冲击应该是正常的,在全球化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保证自己的绝对安全。美国在鼓吹全球化,但它认为全球化是针对其他国家的,使全球更加美国化。然而,全球化不仅仅意味着美国可以渗入外部世界,外部世界也可以渗入美国,这是一个双向过程。因此,我认为“9•11”之后美国的反应是过度了。
三联生活周刊:这种过度反应最终是不是会拖垮美国?
王缉思:事实上,在全球化的时代,美国想把自己“包”起来是不可能的。美国设立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即绝对的安全手段,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很可能起反作用。
三联生活周刊:经济上是否很难承受?
王缉思:反恐战线的蔓延造成的军费增长和治安开支增加,短期可以刺激军工企业和制造安全设备的企业,起到拉动经济的作用,但从长远来说,危害很大。在外驻军越多,开支越大,招来其他国家的怨恨也多。据说在某中亚国家,美军飞机在军用基地起飞,一次就要数万美元,一旦天气不好,需要重新起飞,钱还要再付一遍。
三联生活周刊:在外交上呢?
王缉思:“9•11”改变了美国,但没有改变世界,如果说“9•11”以后的世界发生了变化,那也只是随着美国的改变而作出的反应。它不像“二战”结束或是冷战结束,确实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改变的只是美国一个国家的进程。没有一个国家在“9•11”之后把反恐作为工作重点,所以美国让其他国家跟它一起反恐难度很大。
三联生活周刊:是不是像军事打击伊拉克的问题,美国现在坚持要打,可其他国家基本不为所动。
王缉思:可以这么说。这个例子里还透露出一个问题:美国认为世界是以美国为中心,美国的逻辑是,“9•11”冲击了美国也就冲击了世界,本•拉登是美国的敌人因此也就成了世界的敌人。一开始,国际社会出于道义考虑和现实政治考虑支持打击塔利班。但是美国反应过度,别的国家就不会支持。
“9•11”之后,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变化是,认识到别的国家的政府还是重要的,如果国家不作为一种强权来管社会的话,就会出现恐怖主义和贩毒等问题。而在苏联垮台前后,美国人总认为,“百姓是好的,政府是坏的”,美国因此经常甩开别国政府同社会同各种非政府组织联系。现在美国决心通过各国政府来控制整个世界,这就势必加强政府之间的合作。这有积极的一面,促进了大国合作,但也造成了一种局面:不管这个政府在美国眼里是不是合法的、民选的,只要对美国的安全、对反恐有帮助,你是怎样的政府并不重要。所以,美国不再关注阿拉伯世界或者其他国家的民主化,这同克林顿时期的价值观背道而驰。通过政府来控制整个世界,好像是对的,然而,那些伊斯兰国家能不能控制自己的社会却是一个问题,毕竟它们同欧洲政府和日本政府不一样,它们的百姓对美国的反弹会加剧。
三联生活周刊:您怎么看待美国现在仍然享有的霸权?
王缉思:据我看,在一定意义上,当前的和平是美国霸权治下的和平;发展是国际资本,尤其是国际垄断资本治下的发展。对美国霸权的反感很容易理解,因为这是一个很不公平的环境,尤其是从一个弱者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和平。美国想制止其他国家打仗,比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美国想垄断了军事打击别国的权利,垄断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使用暴力的权利。一些国家可以在这种霸权治下的和平中取得某种安全感。没有霸权国际社会会更混乱。再看发展问题,哪个国家的发展都需要国际资本,国际资本要求的是一种市场环境,要求搞“民主”政治,要求欢迎麦当劳,这又是一种不公平。我为什么只有按照你这一套才能发展?而且一些发展中国家缺乏法制、政府腐败,经济发展因此可能失去公平,贫富分化更趋严重。这样有些人就会反对全球化,同时也反对美国。
三联生活周刊:未来的国际秩序怎样?
王缉思:我认为,国际秩序重建不能以仅仅推翻美国霸权为出发点,美国霸权几十年后可能不存在了,国际社会能够因此而更公正、更稳定吗?没有霸权的国际社会仍然会自然而然会形成某种秩序,我认为可能会形成一种大国合作的秩序,比如几个核大国联合起来阻止武器扩散。秩序总是强国或者发达国家制定的。可能你会想,这只对发达国家有利。其实,这套秩序今天对你可能不公平,但是一旦日后你发展起来,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利益共同点就找到了。我们想要当发达国家,就不要认为发达国家制定的秩序都不合理,要适应这套秩序,也要改善这套秩序。所以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制度建设,负起大国责任。
一张以“反恐”划线的关系地图
美国正积极展开针对伊拉克的军事布署
海湾:
打击过的和将要打击的
伊拉克是继阿富汗之后的第二个军事打击目标,这已经不是一个让人怀疑的问题。白宫透露,官员们同伊拉克和西方的专家已经组成工作组,讨论推翻萨达姆后伊拉克未来的问题,其中包括司法、赦免、战犯以及战后经济和预算计划等等。这项工作的下一个阶段还将讨论公共卫生、农业、水、环境和民主原则等问题。
伊拉克是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打击过的国家。然而,当年战争结束却停在了一个最初的始点——伊拉克退回到和科威特的边界,萨达姆政权继续存在,主权受到限制的只有南北两块禁飞区,或者偶尔受到零星空袭。“9•11”加速了美国推翻萨达姆的决心。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是:这种军事打击的模式会不会在阿拉伯国家蔓延?
目前,伊朗因为遭到美国怀疑在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允许“基地”残余分子过境,两国关系持续恶化,美国对伊朗的政策半年间由“接触”转变为“排斥”;美国和沙特在打击伊拉克问题上争论不休,很多美国人甚至认为沙特才是潜在的危险,因为直接制造“9•11”的恐怖分子中有11人都来自沙特。(本版供图:美联社)
格鲁吉亚士兵在美军的帮助下进行反恐训练
中亚:
长久的觊觎与谨慎的进入
美国对中亚地区的觊觎由来已久,这一块地区不仅战略地位重要,还由于拥有里海石油资源一直被美国所重视。但这里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强行进入可能会导致俄罗斯的强烈反弹,俄罗斯的西部边界已经由于北约东扩,几乎失去了战略纵深。
反恐为美国提供了一个机会。在阿富汗战争开始前两周,一架美国军用运输机降落在乌兹别克斯坦。其他的中亚国家在阿富汗战争开战前大多也表示了同意美军使用领空甚至基地。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可能会促使中亚国家走向事实上的独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直享有对这些国家的强大影响力,可惜,这些国家却无法从俄国那里得到好处,尤其是经济上的。只要大致估算一下,一旦美国在一个几百万人口的中亚国家驻军,每年花费几百万美元,那就意味着,平均每个人都可以得到1美元。因此,对它们来说,反恐也是机会。
反恐的“第三战线”今年3月份蔓延到格鲁吉亚。当时,美军开始往高加索国家格鲁吉亚派军事教练,帮助训练格鲁吉亚军人对付潘基西峡谷的恐怖分子。
遭受以军轰炸的巴勒斯坦自治区难以看到建国的希望
中东:
巴勒斯坦建国与阿拉法特的命运
美国总统布什6月25日在白宫发表关于中东问题的演讲,提出了核心是巴勒斯坦有条件建国的新中东和平方案:美国将支持巴勒斯坦成立临时国家,巴勒斯坦最终的疆界、首都和主权等问题都将在以后由以巴双方进行商讨,整个计划预期在三年内完成。但是巴勒斯坦人民必须选出“不对恐怖主义妥协的”新领袖,显然有意将阿拉法特排除在和平方案之外。
事后,美国媒体透露,布什之所以正式提出撤换巴勒斯坦领导层,主要是因为布什此前接到以色列情报,称阿拉法特批准拨给阿克萨烈士旅两万美元经费。阿克萨烈士旅制造了一系列针对以色列平民的自杀性爆炸。还有一个原因是年初以色列截获的一船来自伊朗的军火,当时布什曾经首次非正式地提出阿拉法特应该下台了。
阿拉法特的命运在“9•11”之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以前的哈马斯的人体炸弹和以色列军事报复的循环中,美国往往不谴责一面。然而,“9•11”之后,美国不仅不批评以色列战斗机夜以继日的轰炸,还说以色列有自卫权。美国开始在公开场合要求阿拉法特履行其和平诺言,制止恐怖行为。
菲律宾已经成为美国反恐“第二战线”的桥头堡
东南亚:
恢复的和扩展的军事合作
从菲律宾开始,美国拉起了反恐“第二战线”。自从美国军人撤出苏比克湾以来,美国在菲律宾没有军事存在。然而,1月20日,三架载有美国军事人员的C-130大力神运输机运载近20名美军士兵从日本冲绳岛出发,抵达菲律宾南部港口城市三宝颜。三架运输机所运载的配备,能供应至少650名美军的需求。除军事人员,运输机也载有多辆军车、发电设备、一辆升降装卸车和一辆重型挖土机。此前几天,美国特种部队士兵已经陆续赶往菲律宾。他们主要协助和训练菲律宾部队对付反政府的恐怖组织阿布沙耶夫。
8月1日,鲍威尔在出席东盟地区论坛会议时表示,美国准备恢复同印尼的军事合作,它们的军事合作在几年前由于印尼阻止东帝汶独立涉嫌大屠杀而中断。美国还将向印尼提供超过5000万美元帮助其反恐。东南亚的反恐战线开始蔓延到这个有最多的穆斯林人口的国家。
克什米尔地区的局势虽然紧张,但印巴两国爆发大战的可能性很小
南亚:美国回归“重巴轻印”
“9•11”和随之而来的反恐战争最大程度地改变了南亚的地缘政治。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无条件地支持美国对阿富汗实施军事打击,尽管自己失去了苦心经营多年的战略纵深,但重新被美国重视起来。去年11月10日,穆沙拉夫在出席联合国大会期间访问了美国,还得到了10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巴基斯坦因此成为仅次于以色列和埃及的最大的美元受援国。
美国在冷战期间曾经长期执行“重巴轻印”的政策,在南亚,是以美巴为一方;苏印为一方的四国双对抗的平衡结构。可是,冷战结束,巴基斯坦作为遏制苏联南下的意义不复存在,印度的经济实力和地缘政治地位上升,美国开始“重印轻巴”,对印度提供援助,并和印度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同时却暂停对巴基斯坦的武器出口。尤其是穆沙拉夫以军事政变上台后,民主党人克林顿政府更为不满。2000年卸任前,克林顿出访南亚,在印度呆了几天,而在巴基斯坦只停留4个小时。
美国此次出于反恐的需要开始重视巴基斯坦的作用,有利于制衡实力超过巴基斯坦的印度,对南亚地区的稳定局势是个福音。